

匈牙利首都布達佩斯城,歷史悠久,春風撲面。
美麗的多瑙河畔,景色宜人。當地時間4月30日下午,李克強在結束對俄羅斯的訪問之后,來到地處中東歐地區的匈牙利。
這是一個既接近西方又帶有某種東方色彩的國家,歷來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融之地,如今已成為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投資最多的國家,也是中東歐地區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兩國間的經貿往來和人文交流齊頭并進。近年來,包括匈中雙語學校的設立等兩國間人文交流活動日益頻繁,這增進了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與了解,為兩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民間基礎。
也正因如此,李克強當天的參觀安排,具有特殊的含義——在抵達匈牙利后的短短幾個小時內,他先是會見了匈牙利副總理瑙夫勞契奇,接著又趕到坐落于布達佩斯第15區的匈中雙語學校進行參觀。一路上,不少華僑華人自發地在道路兩旁揮舞著中國國旗歡迎李克強的到訪。
匈中雙語學校是目前整個中東歐地區唯一一所同時用當地語言和漢語教學的常日制公立小學,自2004年9月正式建立以來,在校學生已有22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是匈牙利孩子。學校在推廣漢語教學以及向匈牙利民眾傳播中國文化、促進兩國人文交流方面發揮著獨特作用。
下午4時許,李克強在瑙夫勞契奇的陪同下,來到匈中雙語學校。明媚的春光下,匈中雙語學校門口的兩尊漢白玉石獅巍然矗立。墻上,中國的五星紅旗、匈牙利紅白綠三色國旗和歐盟的旗幟在微風中飄揚。這一切都在告訴人們,這里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的一處殿堂。
校長埃爾黛伊女士和師生們在校門口熱烈歡迎李克強的到來,一名匈牙利女孩和一名中國女孩分別向兩位領導人獻花。手揮中匈兩國國旗的小朋友們迎在路旁,用中文說著“歡迎,歡迎”,一些愛好中國文化的匈牙利青年還敲起鼓、舞起獅子,頗具東方神韻。
隨后,李克強前往學校體育館,觀看匈中雙語學校學生和匈牙利禪武文化中心青年的表演。館內,大紅燈籠高高掛,舞臺上的“中華門”造型格外引人注目,整個體育館透出一股濃烈的中國文化氛圍。
當李克強步入體育館時,全場起立,大家長時間鼓掌歡迎。李克強也面帶微笑,向大家揮手致意。這時,舞臺大屏幕上投射出匈中雙語學校的標志——一個黃色的“中”,而“中”字的兩個“口”里,分別是匈牙利和中國的國旗圖案。
埃爾黛伊校長首先致辭說,今天是一個大喜的日子,匈中雙語學校的師生們熱烈歡迎尊敬的貴賓——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和中國代表團的到來。文化教育是增進人與人、國與國之間了解與友誼的重要渠道,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底蘊深厚,通過一筆一劃、一招一式的悉心傳授,我們終于使它落戶在匈牙利這片處在中國萬里之外的土地上。目前,匈牙利人民學習漢語和武術的熱情越來越高。在辛勤汗水的澆灌下,中華文化正在匈牙利生根發芽,開花結果,逐漸融入人民的心中。“請相信,今后,我們會為匈中兩國人民間的世代友好加倍努力。”
校長話音剛落,大屏幕上播放出匈中雙語學校的學生們學習、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場景,畫面最終定格在了“交流、理解、友誼、合作”八個漢字及其相對應的匈牙利文上,而這也恰恰是匈中雙語學校建校以來一直秉承的理念。
接下來,匈中雙語學校的學生和匈牙利禪武文化中心的青年為大家獻上了一場極具中國特色的表演。扇子舞,中文兒歌和詩朗誦,武術表演,書法,茶藝展示……一個個精彩的中華文化節目由匈牙利的青少年展示出來,別有一番韻味。臺下的觀眾從中感受到中華文化的無窮魅力,也看到了中匈文化交流的豐碩成果。
“一二三四五六七,我的朋友在哪里?在中國,在匈牙利,我的朋友在這里……”這首經過孩子們改編的兒歌,更唱出了在座所有人的心聲。
表演結束后,在埃爾黛伊校長的邀請下,李克強上臺致辭。他說,我和中國政府代表團一下飛機,就感到天氣溫暖,人心溫暖,匈牙利人民對中國人民的情誼深厚。今天下午,我們來到匈中雙語學校,看了大家剛才的表演,特別是少林功夫表演,讓我們雖然遠離祖國,也有身處中華文化之中的感覺。我衷心感謝學校老師們為中匈友誼作出的特殊貢獻。
匈牙利青少年的武術表演,讓李克強回憶起上世紀90年代自己訪問歐洲時的情景。“那時,我是中國河南省省長。我記得,當時有一位歐洲朋友問我,河南省離少林寺有多遠,我告訴他,少林寺就在河南省的中心位置,在省會附近。”李克強宣布,將提議邀請在場的匈牙利少林功夫表演者到河南少林寺訪問。對于李克強的這一提議,現場報以熱烈的掌聲。
“就像剛才孩子們唱的那樣,我也想說,‘我們的朋友在哪里?在這里,在匈牙利!’”李克強說,匈牙利雖然是歐洲國家,卻與中國在文化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這使我們有更多的親近感。匈牙利神奇的歷史,燦爛的文明和優秀的詩歌、樂曲,在中國廣為人知。“中匈文化交流的底蘊很深厚,中匈合作的空間廣闊,中匈友誼萬古長青!”現場再次爆發出熱烈的掌聲。
“孩子代表著未來,代表著希望,”李克強說,“匈中雙語學校培養的孩子們,將開創中匈友誼新的歷史。”
隨后,李克強向匈中雙語學校贈送了漢語學習光盤,并與大家一起合影留念。在相機快門的“咔嚓”聲中,又一個中匈友好的歷史時刻被永遠定格。
匈中雙語學校副校長郭家明在匈牙利已經生活了10多年,也是中匈兩國人民友誼橋梁的建設者之一。郭家明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李克強副總理非常具有親和力,他參觀匈中雙語學校,給全校師生帶來了莫大鼓勵。“今后,我們將繼續努力工作,為進一步加深中匈兩國人民彼此的了解,在兩國年輕一代中繼承和發揚中匈友好作出新的貢獻。”
匈中雙語學校的活動結束后,李克強趕赴匈牙利總統府,與匈牙利代總統、議長克韋爾進行了會談。
李克強到訪匈牙利的第二天,是“五一”國際勞動節。外交部禮賓司的工作人員說,為迎接李克強的到來,雖是節假日,匈牙利政府仍進行了精心的準備。
與匈牙利總理歐爾班的會談,是李克強訪問匈牙利的一場重要雙邊活動。這是一場從會談桌到咖啡桌,時長超過3小時的超長對話。雙方會談時間一再延長,談得很深入。這場對話為中匈務實合作提供了許多新思路。歐爾班說,匈牙利雖然地處歐洲,卻也要向東開放,這與李克強強調的向東、向西開放是不謀而合的。歐爾班還為此專門任命了一名部長,專職負責向東開放事宜。
兩人忙著談話,午餐只用了3道菜,即便如此,會談還是遠遠超出規定時間1小時。歐爾班不盡興,他把李克強帶到宴會廳外的陽臺上,請李克強喝咖啡,繼續就兩國開展務實合作進行熱烈的“討論”,又談了20分鐘,才將他送至大門口,邊走邊聊,依依不舍。
當天,李克強還與歐爾班一起出席了促進中匈中小企業交流與合作、兩國建立農業科技合作促進中心、在匈設立歐洲物流中心和網絡維護中心、建設布達佩斯機場快線項目等7個政府間和企業間合作協議書的簽字儀式。
匈牙利現有2萬多名華僑華人,是中東歐地區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兩國開展務實合作具有良好的、廣泛的基礎。
匈牙利的華僑華人告訴記者,近年來,匈中關系發展勢頭很好,中國領導人幾乎每年到訪一次,如同“探親訪友”一般。文化的交流、務實的合作,必將使中匈兩國友誼長存,最終實現互利共贏。
匈牙利簡介
匈牙利是位于歐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多瑙河及其支流蒂薩河縱貫全境,東鄰羅馬尼亞、烏克蘭,南接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塞爾維亞和黑山,西靠奧地利,北連斯洛伐克,首都為布達佩斯,面積約9.3萬平方公里。人口約998萬,主要民族為馬扎爾族。官方語言為匈牙利語,居民主要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公元9世紀時,馬扎爾游牧部落從烏拉爾山西麓和伏爾加河灣一帶向西遷徙,并在多瑙河盆地定居下來,公元1000年,圣·伊斯特萬建立封建國家,成為匈第一位國王。15世紀下半葉馬加什國王統治時期是匈歷史上最輝煌的時期。1949年8月20日,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成立并頒布新憲法。1989年10月23日,根據憲法修正案,決定將匈牙利人民共和國改稱匈牙利共和國。1999年底通過王冠法,并成立以總統為首的王冠委員會。2004年5月1日,匈牙利正式成為歐盟成員國。2012年1月1日起,匈牙利共和國改國名為匈牙利。
中國和匈牙利自1949年10月建交以來,兩國關系發展順利,政治互信不斷增強,各領域合作富有成果。2004年,中匈建立友好合作伙伴關系。匈牙利是中國在中東歐地區最重要的經貿合作伙伴之一。2011年中匈雙邊貿易額達92.6億美元,較上年增長6.2%,歷史上首次突破9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