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某知名網絡BBS上,一旅居美國的網友特意描述了他兒子的暑假生活。美國孩子沒有暑假作業。在選擇自己的暑期生活時,這個初長成的小家伙很有主見,斷然拒絕了去暑期語言學校或西北大學的數學和語文加強班。最后,他們選擇了“基督教青年會”(YMCA)舉辦的暑期學校,學費160美元。
學校內容不是信仰的灌輸,不是解題的法門,也不是其他技藝的學習,游泳、野餐、打球和漫步是每天的必修課。在這些極具娛樂色彩的課程之外,最有美國特色的,就是對青少年參加社會活動的偏重。
這一周的活動項目包括參觀銀行和警察局、學做面包、到醫院去找照料病人、到湖邊去清理臟物且自己承包一段日后經常來這里清掃垃圾。
這個孩子暑期的第一次社會活動是去\"麻雀之屋\"拔雜草。房子是一家人獻出來給那些失業且沒有居所的人住。現在住的這家是黑人。房主不但不要房租,而且還答應要幫助這家黑人找工作,兩年內一定得找到工作。找到后這家黑人就搬走,讓新人住進來。
據統計,美國12歲以上的青少年有60%以上的人參加過各種義務服務活動,如在當地的流浪者收留中心為無家可歸的人做飯等。
編輯的話
各國孩子的暑期內容雖不一樣,但本質上都是在培養孩子們的責任意識,樹立其服務社會的意識,積極參與團隊合作的意識,將學校與社會、孩子與社會的關系拉得更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