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反壟斷專家說過一段令我印象深刻的話:在更高的層次上,我們需要明確一點,“反壟斷”本身并不是目的。對此,我深有感觸。就我個人來說,以反壟斷政策作為手段,希望實現的目的始終沒有變過,這就是促進互聯網市場經濟發展,保護消費者根本利益。
近來我在網上聽到一種質疑,不理解我為什么過去反微軟壟斷,反電信壟斷,現在卻反對提互聯網壟斷,以為我的立場前后不一。實際上,“在更高的層次上”,我的立場是完全一致的。
對我個人來說,反壟斷政策考慮的一個基本出發點。是外企、國企、民企三者相對于消費者利益的關系。
在PC領域,反對微軟壟斷,針對的是外企,目的在于使消費者進入信息化門檻得以降低,有利于民族產業發展自主知識產權;在電信領域,反對中國電信等壟斷,針對的是國有企業壟斷,目的在于為民營互聯網企業創造寬松發展環境,有利于消費者以更低價格享受更好服務;在互聯網領域,當有人把反壟斷矛頭指向我過去一直希望保護的民營企業時,我確實在表達“我反對”,因為民營互聯網占有較大市場份額,不同于外企和國企。據我評估,對它們反壟斷不利于消費者。不光對騰訊是這樣,將來有人針對中國互聯網民營企業任何一家提反壟斷,我都是這個態度。
在我看來,反壟斷不是目的。至少對于我個人來說,保護民營市場經濟和消費者,才是把反壟斷作為手段要實現的目的。這一點始終沒有變過。
具體來說是三個方面:第一,從國際競爭角度看,中國互聯網企業現在不是太大,而是太小,反壟斷不利于民族產業整體發展;第二,從國內市場競爭角度看,中國互聯網企業做大,不是通過行政壟斷,而是民營競爭自然結果,平臺自然壟斷符合互聯網規律,而且技術創新隨時可能覆蓋所謂的“壟斷”領域;第三,反民營壟斷對消費者并無根本上的好處,因為打掉靠免費獲得較高市場份額的平臺,只有兩個結果,或者另一個免費平臺取而代之,對消費者換湯不換藥;或者免費平臺一齊衰落,對用戶改免費為收費。因此凱文#8226;凱利認為互聯網“壟斷”對消費者有利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
至于互聯網領域民營企業內部在反壟斷問題上“內哄”,甚至互相打“黑槍”,惡化業內環境。我的看法是,首先,四海之內皆兄弟,應求同存異,看得長遠一點。不應以反壟斷為名,鑿沉以免費和平臺為根基的互聯網這條大船,回到互聯網小農經濟對大家都不利。第二,贊同凱文#8226;凱利作為旁觀者一針見血指出的:客戶對互聯網“壟斷”還是滿意的,不滿的是競爭對手,由于“壟斷”是基于免費的,用戶得到的服務不斷改進,因此沒有什么好抱怨。反對競爭對手利用反壟斷公器為自己實現同樣的“壟斷”服務。第三,小企業對大企業有意見可以理解,但跟著一些大企業反對另一些大企業不明智,因為這些大企業在爭奪市場份額方面沒有本質區別,小企業要追求自己的真利益,而不是被當槍使。
關于最后一點,我最近有些新的想法。我覺得在民營企業內部,大小企業關系到了不得不調整的時候。但不是通過反壟斷的方式,那是對付跨國壟斷和行政壟斷的辦法。主要方向是大企業從封閉平臺,主動向開放平臺調整,有錢一起賺,這點正逐步實現;另一點,建議學習借鑒國外大小企業間以收購解決矛盾的經驗,大企業為小企業創新成果付出正常價格;小企業要用專利保護自己,畢竟,在商場上,形不成專利的創新,很難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