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開放式傳播,引發私人空間受擠壓之困;開心網過度依賴低智商小游戲,帶來互聯網人文訴求缺乏之思;在虛擬社交蓬勃發展的盛世之下,其過度泛濫的信息和由此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注意。
論壇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化石級產品,一路見證了博客、微博等社交方式的相繼興起,如今已很難檢索到“論壇”或“BBS”的相關新聞。但,只要稍加留心我們就會發現,在媒體關注的缺席之下,區域社交從來都是暗流涌動。論壇作為區域社交的中堅力量始終未被替代。
回龍觀社區網創建于2000年3月份,十余年后,在社交網站泛濫的今天,依舊保持著中國區流量排名前600左右的佳績,而它所服務的北京回龍觀社區居民大約也只有30萬人左右。另一個相似的案例是杭州19樓,創建于2006年10月的19樓從一個社區網站,一躍而成為全國最大的城市社區網站。19樓網友們這樣評價:“這里就像很多鄰居一起在院子里曬太陽。希望每個人在19樓有一個自己的空間,讓城市不再寂寞?!?/p>
形式上如此老舊的區域社交憑什么抓住用戶?在虛擬社交泛濫、卻千瘡百孔的今天,區域社交的健康模式有哪些值得深思的地方?
“小國寡民”式社交
沒有開心、人人的海量游戲和應用,沒有微博的名人輿論效應和為數眾多的“微博運營”水軍的推波助瀾,沒有豆瓣、知乎、點點網等津津樂道的簡潔、人性化界面,甚至廣告框都顯得過分粗糙、甚至大多數區域社交還沒有開發移動客戶端,這樣的區域社交,制勝法寶在哪里?
定位細分市場、線上線下虛實結合,這是區域社交對比社交網站得出的兩個優勢特點。歸根結底,就是其“小國寡民”式社交特色。
區域社交定位細分市場,可以比之微博。微博作為一種開放性的互聯網社交服務,已成為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但微博的“開放性”也漸漸令人感到不適。
一方面是信息的過度泛濫,另一方面是私人空間的受擠壓。因為零成本的發布方式,打開微博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毫無價值和實質的瑣碎信息,比如“今天我早起了呀”,“今天天氣不錯”等內容,生活化的直播除了帶來信息過載的問題,什么都沒有留下。而且,因為發布信息的便捷性和明星效應,虛假信息的傳播在微博上也更加容易泛濫。除此之外,微薄的開放性還會帶來因為發布信息頻率太快,而淹沒有效內容的問題。與此同時,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政治學系副教授劉瑜認為:“我越來越覺得只能對公共或者半公共的話題發言,談論自己隱私的內容變得越來越不妥當?!?/p>
在這樣的狀況之下,回過頭來我們看區域社交,就自然會發現它存活的理由,在于其隱私性、小眾性。畢竟,人們對于左鄰右舍的關注度和回復度,定然遠遠高于自己未曾謀面的微博某人,而且,因為身邊真實生活的刺激,其熱度持續時間也會更長。
區域社交的線上線下虛實結合,可以比之人人網和開心網。Pacebook讓人變得更孤獨?上開心網偷菜讓人更寂寞?關于虛擬社交的爭議從來沒有停止過,虛擬社交與現實的隔閡以及“虛擬社交依賴癥”也越來越引發人們的深思。
無論開心抑或人人,誕生至今,取得的最大成功和資產,是通過社交游戲快速獲得的用戶。虛擬社交為何始終戒不掉游戲?虛擬社交為何越來越強調熟人關系?微博、AA等表現出的分享遠遠大于原創,背后說明了什么?無論是基于熟人、還是基于興趣,虛擬社交的生長,最終還是要由網端落到真實的人際關系。
開心網的程炳皓和騰訊的馬化騰,曾在一趟四川之行中,討論了一路。其焦點在于SNS的新模式,如何脫“困”。問題的核心直指“四個融合”,其中之二就是,如何做到“真實社交圈與地域或愛好類人群的融合,以及最終虛擬社交和現實社交的融合”。而區域社交則天生就解決了SNS之困。
回龍觀社區網站長劉強表示:“網站最大的特點是虛實結合,不是完全虛擬的網站,和小區居民聯系得非常緊密,網友都是在小區居住的業主,在身份上比較真實。比較活躍的網友我們都認識,而且還很熟悉,有些網友已經認識10年了?!毕嘤H會、羽毛球聯賽、網球課堂、游泳俱樂部,還有地區的“好人好事”和“曝光”欄目…一鄰里鄰居的家長里短、閑話嘮嗑習慣固然是區域社交發展的先天基因,服務于居民生活實實在在的便利則是區域社交的現實基礎。
對于回龍觀社區網而言,地區人口基數、網絡使用率、網民成熟度、相對工作領域收入、生活穩定性較高、還有一些剛性需求,這都是很多地域性網站所不具備的。但線上線下豐富的互動則真正成就了回龍觀社區網。
虛擬社交的“盛世危言”
美國教授斯坦利·米爾格蘭姆于1967年創立的“六度分割理論”認為:世界之大其實最大不過六人的距離。而鄧巴數字認為:人類智力將允許人擁有穩定社交網絡的人數大約是150人。從六度分割理論到鄧巴數字,我們看到的是虛擬社交爆發的革命:在以facebook為代表的8億人社交大佬的籠罩之下,限150人的Path、只2人的Pair相繼上線,并在其一批仿客的跟風之下,更加促進了虛擬社交市場的細分。
美國的一項調查發現,在1985年,只有10%的人表示沒有一個人可以討論生活中的重要問題,15%的人表示只有一個這樣的朋友。到了2004年,這兩個比例分別升至25%和20%。不禁令人感慨,虛擬社交承諾好的“不孤獨”呢?
當我們注冊Google+,軟件會提示只有你“真正的朋友才可以分享你的所有私密信息”?!罢嬲呐笥选笨梢哉f準確概括了社交網站為人們帶來的焦慮。我們在微博上有幾千幾萬個粉絲,但是真正相識的又有幾個,相識之中可以相知做朋友的又能有幾個?;谶@樣的現狀,以小區居民為主要用戶群體的區域社交網站就有了更大的存活空間,因為唯有它,真正做到了互聯網的“虛實結合”。讓人們在享受網絡社交、網絡游戲的簡便快捷之外,還能擁有家長里短的真實生活。
微博的開放式傳播,引發私人空間受擠壓之困;開心網過度依賴低智商小游戲,帶來互聯網人文訴求缺乏之思;最近,《大西洋月刊》的一篇封面文章《Facebook是否讓我們更孤獨》更是引起了很大的爭議。在虛擬社交蓬勃發展的盛世之下,其過度泛濫的信息和由此帶來的問題也越來越為人們所注意。
《老子》的“小國寡民”一詞文約義豐,作為一種政治理想,強調的并不是復古和倒退,出發點在于表達一種“無為”的治理國家的手段、以及追求純樸的民風的愿望。在此比喻區域社交之于虛擬社交,一方面,是可操作性的角度,是說區域社交因小而美的特質,這也并不意味著,虛擬社交只有越做越小才能做好,但卻必須由小處著手。由此看來,Google+的“圈子”并沒有比百度貼吧分為各個小版塊高明多少。另一方面,旨在強調互聯網的虛擬社交也應具備一份擔當精神。利益與旨歸的協同并非易事,但在十二年沒做過廣告和宣傳的回龍觀社區網的模式上,我們看到,不只是做好玩的、迎合用戶喜好的可以賺錢,做有用的也能賺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