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如果說哪一種觀點最能引起我的共鳴,我要首選IBM錢大群關于轉型的思想。
錢大群在最近的一系列場合,反復談轉型問題。對于優秀的企業如何做到更加優秀,錢大群提到轉型、領導力和智慧三個關鍵詞,與我想到一起去了。
有人認為,未來五年,主要方向是深化應用。我卻認為,轉型才是大問題。用高新民的話來說,這意味著強調戰略融合與模式創新。從這一背景看,錢大群說的最觸及要害。
首先,轉型是基業常青的真正保證。
IBM是IT業中的第一個百年老店,它比我們現在絕大多數中央企業,更符合國資委做強做優的要求。做優,必須圍繞基業常青,把轉型當作內在能力。
IBM就是轉型的典范,錢大群說:“IBM之所以能夠活到100歲,還生氣勃勃,要害是控制了變與不變的藝術。企業要曉得自己什么能變。什么不能變。不能變的那些就是你這個企業的基因,就是企業的命,命是一定要堅持的,其他的都可以變。而且你該堅持的越堅持,那么該變的就越輕易變,這就是有堅持能力善變化,即持以可變,變以可持。”
這是基業常青理念的標準表述,即企業除了核心價值不變,一切都可以變。這里的基因,是指核心理念,而不是一般說的稟賦,如電信基因、電力基因。這里的“一切”主要指稟賦。轉型強調的是企業改變對于稟賦的過度依賴,隨時根據環境變化,具備整合新的資源的能力。以前是做電信的、做電腦的,如果環境要求做數據,一樣可以轉型成功。這樣的企業,才談得上做優。
其次,轉型的關鍵在領導力。
片面強調信息化應用,包括深化應用,從實踐中看暴露的問題是,企業被信息技術武裝到牙齒了,但領導力卻仍然處于小生產狀態。在決定企業命運的頂層決策上,領導仍然像十七、八世紀的歐洲君主那樣,一個人憑感覺關門決策。這帶來兩個不利于企業做優的頂層上的問題,一是決策的小生產,無法保證戰略優化,企業只是被動執行,難以真正響應環境變化,二是即使核心價值很好,但缺乏全員對企業核心價值的保持力,上上下下像面對君主的南面術一樣,君心難測,凡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導致企業在操作層面不知為什么而變,只能就稟賦談稟賦,企業基業常青因子不能進入企業的末梢。
信息化最大的作用,不是技術應用,而是機體轉型,從做優,或基業常青角度講,領導力需要達到這樣的程度,即提高對企業核心價值的全員保持力。這樣企業上上下下才懂得變的所以然,才不會為過時稟賦所累,才不會因此積重難返,而是在環境變化面前保持應變活力。
第三。轉型的靈魂是智慧。
我們談了多年發展方式轉變,為什么效果不理想?因為只從技術角度在談,而很少談人的轉變。比如只談環境保護、資源節約,科技進步等等,都是在談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外在的東西。但轉型首先是人的轉變。
智慧是全方位的。IBM說的THINK,很難用一句話概括。我認為是一個體系。其中所指體系是指意義,按智慧的標準,要做有意義的事,光有價值卻沒有意義,價值早晚也會失去。能指體系是指數據,智慧不光存在于腦門中,而且可以外化到由數據構成遍及整個世界的信息空間;三是能指與所指的行動聯接,通過“思維”讓世界變得智慧化。當意義主導世界時,能源、環境、自然和人力資源的消耗才能降下來。
越優秀的企業,越需要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