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前一片鮮花與掌聲的景象,上市后的“閃電跌”,Facebook在幾天內著實經歷了一場冰火兩重天。
從發行價38美元、開盤價43.25美元,第一周就已跌至31美元,截止30日,又傳出Facebook股價跌破29美元。即便Facebook的IPO確實存在發行量過大、定價過高的泡沫成分,但表現如此之差卻仍是讓人匪夷所思,坊間評論員都在白頭搔更短地為其尋找解釋。在我看來,中國古人講的天時地利人和,Facebook此次的IPO一個都沒占上;其自身的人為原因、客觀處境,也要為IPO初期的失利負大半責任。
先從天時地利人和來看。首先,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美國科技股集體受挫,而期盼已久的熊市卻一直在路上。與1990年代的科技泡沫相比,此時的投資者顯得更加謹慎,這是Facebook上市的天時不佳。其次,由于納斯達克的系統癱瘓,上市當天,Facebook股票開盤時間被推遲了30分鐘,并導致約3000多萬股股票買進賣出或取消命令或被延遲。無論這是不是納克達斯“適時掉鏈子”,徒失地利確實讓Facebook雪上加霜。最后,更為嚴重的是,Facebook已經開始路演之后,摩根士丹利向公司機構投資者透露,他們將要下調對Facebook的盈利預期和收入預期。5月9日,大摩又突然修改招股說明書,增添寫道:“預測公司2012年第二季度的廣告收入增長將不能跟上整體用戶數的增長。”主承銷商大摩的多嘴,可稱有失人和,帶來更多的猜測和驚慌。
更深層的原因,則來自Facebook自身。
在其上市的前一刻,Facebook做了一個非同尋常的決定:發行價上調20%,同時售股規模增加25%。而即使不增加,Facebook也已經是史上最大規模科技股IPO。Facebook自身的貪婪,可說是閃電跌的最直接原因,類似于“Facebook公允價僅十幾美元”的消息之所以被瘋傳,可見并非全然空穴來風。
屋漏偏逢連夜雨,Facebook此前之所以會被投資人看好,核心在其9億用戶帶來的大數據。數據本身是資產已經形成了共識,故而Facebook能拿下與當前盈利不相匹配的高估值,投資者很大程度上正是基于期望。但這種期望近來卻遭遇了信任危機。Gap、J.C.Penney、Nordstrom、Gamestop等品牌,相繼關閉了Facebook的零售店;團購市場上,Deals的鎩羽而歸;盡管擁有巨大流量與精確數據,但Facebook的廣告轉化率被指偏低。如果Facebook在數據價值的挖掘上也喪失優勢,投資人的期望便無地生根。對于Facebook自身而言,既要提高廣告價值,又必須尊重用戶隱私,平衡點的把握并非易事。
在這場混亂的IPO背后,誰得到了利益?
大摩在上市前下調預期的消息只有投資大戶知道,這使得Facebook早期投資者,甚至包括扎克伯格本人,在這次IPO中集中拋售了2412股,已經占到IPo交易總數的57%。于此形成極端對比的是,散戶投資損失共7億美元。
也就是說,在這次IPO背后,是Facebook內部人士的瘋狂高價套現,將大部分收益放進自己腰包。雖然目前無法指正其違法,但這種有悖企業良知的行為,本身也暴露了Facebook自身的不自信,“閃電跌”應該有更深刻的反思。
以此,或可留存兩點分享。第一,與Google不作惡、不做壞事的價值觀相比,對Facebook是否能成為一個偉大的企業,將含疑。第二,開放感約等于對遠景、能走多遠的感受,就此,可能會想到喬布斯、蘋果,其實,喬布斯的蘋果是開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