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應用匯是商業模式的一次簡單復制,這場4千萬投資則是資本的一次簡單復制——而那些更需要全方位扶持的創新型小企業,卻往往很難獲得支持。
2月16日,Android平臺第三方應用商店應用匯(AppChina)宣布,已于今年一月以過億的估價完成4千萬A輪融資,芳晟基金領投,天使投資方創新工場跟投,CEO羅川參加少量融資。
應用匯于2010年8月發布,是國內Android生態系統中份額最大的第三方應用商店之一,據其官方消息,用戶規模已經達到一千多萬,已注冊移動應用開發者規模在1萬人左右,日活躍用戶超過百萬,單日應用下載量近400萬次。
可是,應用匯發展前景究竟如何,還需要進一步的驗證。
借創新工場之名?
應用匯所面對的問題很簡單,獲得規模用戶后,如何在自己規模盈利的前提下同時保證能讓眾多開發者獲利。目前,應用匯上下載幾乎都是免費的,應用匯靠幫開發者推廣來獲得收入,而開發者尚無穩定收入來源。但這不可能是長遠之計,它必須為眾多開發者的收入問題著想——這,正是難題所在。
首先,如果應用匯想通過下載收費和道具增值收費來維持良性的發展,有兩個障礙。
第一個障礙是,用戶會付費嗎?谷歌的許多服務都是免費的。用戶習慣了使用免費的程序,他們付費的習慣就很難培養。
艾瑞咨詢聯合總裁兼首席運營官阮京文告訴記者,Android平臺上目前主要是以免費應用為主,占比將近70%,而且免費內容在逐漸加強。蘋果iOS中的應用商店目前是以付費應用為主,但是免費應用的占比也在逐漸加強,現在到了44%左右。
要知道,目前國內市場上已有超過50家可選擇的應用商店,用戶完全可以去尋找不收費的應用。谷歌官方的Android Market、91、安智市場、安卓市場、機鋒市場,還有各大Android手機廠商、三大運營商、騰訊和百度等互聯網巨頭也都推出了自己的應用商店。國內第三方應用商店推廣比較依賴裝機預置,而且多是在低端機,高端機手機廠商是不愿裝第三方商店的,低端機用戶對付費估計更為敏感。
第二個障礙是,付費方式能被用戶信任、接受嗎?付費方式一直是讓安卓上各種應用商店頭疼的問題,相比蘋果App Store,盡管蘋果有很多煩人的嚴格的限制,但不能否認應用程序開發者可以在這里獲得成功。蘋果用戶可以很放心的購買,因為他們覺得Apple是可以放心使用信用卡和密碼的地方。應用匯自己推出的應用內支付解決方案“微支付”能否獲得用戶的信任尚存疑。
其次,應用匯未來能不能主打廣告獲取收入呢?理論上當然可行。但實際操作起來,難度不小,其移動廣告還只是初具雛形,在產業鏈整合和規模應用上前景不明朗。顯然,這需要深厚底蘊和長線布局。
騰訊無線業務系統副總裁謝平章曾告訴記者,騰訊應用中心在構建之初,就是在致力于通過與開發者、廣告主、用戶三者緊密聯系,將全國數以萬計的網絡應用產品整合起來形成市場聯盟,打造出一個健康的軟件生態圈。從這點來說,老牌互聯網企業,在廣告資源、用戶資源及其整合上具有先天的優勢。
此外,在安卓系統上做移動廣告,必然與Google發生根本利益的沖突。根據Google CEO施密特的說法,Google一點也不擔心第三方應用程序商店泛濫。Android應用程序商店并不是Google的盈利模式,Google的首要目的是讓更多人使用Android系統,Google在Android的盈利模式也和廣告分不開,更多Android用戶意味著更多的移動廣告點擊。而怎么做廣告,Google肯定更擅長。
從另一個方面看,我們發現開發者獲利的機會其實本來就不多。事實上,國內大量移動開發者真是賺不到錢。據艾媒咨詢統計顯示,2011年中國手機應用開發者實現盈利的僅占13.7%,主要以依附企業本身(如騰訊公司的開發者)或者個人研發應用產品及廣告獲利為主;虧損的占64.5%,持平的為20.8%。
對開發者另一個不好的消息在于,用戶每天打開的核心應用并不多。尼爾森在美國針對Android應用的一個調查顯示,排名前十的應用占了使用量的幾乎一半(43%),前50個應用則占了使用量的61%。顯然,排在這之后的幾十萬個應用狀況堪憂。長尾理論在此其實不成立,至少對于更多開發者不公平。應用商店靠海量應用捕捉到了用戶,但開發者并沒有與此真正形成良性的生態系統。
所以,對應用匯而言,如果開始下載收費,用戶會不會逃離?如果開發者難以生存,開發者會不會逃離,或者說縮減推廣費用?如何抉擇,是個難題。
而這四千萬的投資,究竟是看好應用匯的什么特質?是李開復和創新工場的名頭嗎?不得而知。
VC的缺位
不管怎樣,對于應用匯而言,4000萬的風險投資在近半年的互聯網資本寒冬之中,也絕對是夠吸引眼球了。就在前兩年,大量投資還在涌入互聯網,只是在諸如團購和電子商務領域大多數資本都是鎩羽而歸。
中國的投資市場往往以企業中、后期風險投資的形式出現,而扶持初創型企業的天使投資卻難覓身影。
這就是國內的投資市場還不成熟的現狀。
對于國內絕大多數投資公司而言,往往是借鑒市場上已有的商業模式,去選擇短、頻、快的項目做風險投資,因此成為熱點的項目融資相對容易。創新工廠首席運營官陶寧直言,中國目前依舊主要是看歐美,歐美的商業模式的創新、歐美的技術創新,我們中國是迅速的復制,然后是風險資金的迅速跟入。
這些問題的實質,就是國內的投資市場急功近利、目光短視,這也就造成了搞創新的小企業得不到扶持資金、而投資者們還拿著大把大把錢不計后果燒的局面。
當然,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創新工場的出現還是彌補了國內“天使投資”領域的一些空白,在美國,天使投資是早期創業和創新的主要支柱。目前美國的天使投資能夠占風險投資總體的40%至50%。美國新罕布什爾大學下屬的創業研究中心的一份報告表明,2008年,美國共有26萬多個活躍的天使投資人,除此之外,還有多個天使投資組織,他們為55480個創業企業提供了總額為192億美元的投資。Google能有今天,就和在只有簡單創業計劃時便獲得天使投資的支持分不開。
但是,對于創新工場和國內天使投資人(機構)來說,還并不能摒除國內投資市場的一些頑疾。簡單判斷,近幾年,我們并沒有在中國互聯網領域看到新出現的創新力十足的產品或企業,創新工場交出的答卷也遠不夠完美一當然這也受到國內文化和環境的諸多制約。
比如,兩年多時間,創新工場推出的主要產品包括豌豆莢、點心、應用匯等,所體現出的創新程度并沒有說服力。應用匯更多也是商業模式的一種簡單復制,畢竟國內外市場上已經有如此多類似的企業,這場4千萬投資則只是資本的一種簡單復制。還有創新工場的第一個孵化項目豌豆莢,豌豆莢手機精靈雖然有很多功能,但這些功能其實很多其他軟件已經有了,比如91手機助手,因此也遭到外界人士的質疑。
總之,那些更需要全方位扶持的創新型小企業,往往很難獲得投資支持,國內創業者和投資資金在信息渠道和觀念上的對接,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