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高質量的文章,議論抒情的成分是不可或缺的。尤其是記敘文,簡潔精煉的議論抒情,無論在開頭、中間或者結尾,不僅給文章增輝添彩,而且還常常是點睛之筆。
議論,是作者對事物所持的見解和主張,在行文過程中通過精當的議論,可以讓我們透過表象看到本質,從而對事物的理解更理性、更深刻;抒情,則是作者內心情感的外在流露,在行文的關鍵處適當抒情,能讓讀者更好地領會作者豐富的感情,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加深對作品的理解。
下面結合課文,側重談談記敘文中議論抒情的一些作用,以便使同學們在寫作中合理地運用議論抒情的表達方式。
一、凸現主旨
作者在敘述事情之后,用議論或抒情的形式,表明自己的觀點或情感傾向,言簡意賅,凸現全文中心。
例如張曉風《行道樹》一文,作者就用“神圣的事業總是痛苦的,但是,也唯有這種痛苦能把深沉給予我們”這一議論句來點明文章主旨,以此突出“奉獻是一種犧牲,也是一種快樂”的中心。
二、瞻前顧后
作者在開頭和結尾都采用議論或抒情的形式,不但中心明確,而且首尾圓合,呼應得體,結構謹嚴。
例如魯迅的《風箏》一文:
開頭:北京的冬季,地上還有積雪,灰黑色的禿樹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遠處有一二風箏浮動,在
我是一種驚異和悲哀。
結尾:現在,故鄉的春天又在這異地的空中了,既給我久經逝去的兒時的回憶,而一并也帶著無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肅殺的嚴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嚴冬,正給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氣。
這里,首尾都強調了悲哀的心情,既體現了作者的自省精神,也對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無抗爭發出深沉的感嘆。
三、過渡自然
作者在行文中,用議論或抒情的方式使上下文銜接
緊密,承上啟下,過渡自然。
例如胡適的《我的母親》一文,就有幾處運用議論抒情的形式進行過渡的語段:
第一處:但這九年的生活,除了讀書看書之外,究竟給了我一點兒做人的訓練。在這一點上,我的恩師就是我的慈母。
第二處:我的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第三處:我母親的氣量大,性子好,又因為做了后母后婆,她更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
第四處:我母親待人最仁慈,最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話。
四、串聯全文
將議論抒情作為一條線索,反復出現,一線串珠,使全文脈絡明朗清爽而又使文章意思逐層推進。
例如劉成章的《安塞腰鼓》一文,作者在行文中四次用“好一個安塞腰鼓”串聯起全文,既分層小結前文,又線索連綿不斷,同時又多角度多層次地展現了安塞腰鼓的宏大磅礴氣勢和激蕩人心的撼人力量。
五、營造氣氛
作者在敘述之后,用議論抒情旗幟鮮明地表達自
己的思想和情懷,營造一種氣氛,讓讀者隨著作者一起悲喜或思索。
例如鄭振鐸的《貓》一文,作者由于自己的主觀臆斷而導致小貓受到傷害后,有這樣的議論抒情:“我心里十分難過,真的,我的良心受傷了,我沒有判斷明白,便妄下斷語,冤苦了一只不能說話辯訴的動物。想到它的無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針,刺我的良心的針!”
此處,作者營造的自責和悲情氣氛很濃,讓我們在受到感染的同時也自然進入了思考的狀態:我們應該如何去關愛弱小,又該在今后的生活中怎樣少一點兒過失和悔恨。
六、小結點化
作者在行文中邊敘述、邊議論抒情,以敘為主,敘述與議論抒情相結合,議論抒情對敘事予以小結點評,讓讀者更深入領會人物的品格情懷和文章的主旨。
例如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作者用了六個小標題從不同角度展示鄧稼先,每一個方面敘述之后
都用議論抒情的方式加以點化,讓讀者更透徹地認
識到科學家鄧稼先的不平凡,從而使人物形象更加
豐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