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序語
對聯,雅稱“楹聯”,俗稱“對子”。它言簡意深,對仗工整,平仄協調,是漢語語言獨特的藝術形式。對聯自產生的那天起,就在我國文學的百花園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說,對聯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
【民風民俗】
對聯溯源
對聯起源于書桃符。遠在周代,我國民間每逢過年,就有在大門的左邊懸掛桃符的習俗。桃符本來只是掛在大門上的長方形桃木板,開始時上面分別寫的是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壘”的名字,用以驅鬼壓邪。到了五代,人們開始把聯語刻在桃木板上代替了降鬼大神的名字。據史書記載,后蜀之主孟昶在公元964年除夕題于臥室門上的“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是我國最早的一副春聯。孟昶花園中有百花潭,兵部尚書王瑤曾題:“十字水中分島嶼,數重花外見樓臺。”這是我國最早的園林題景對聯。
宋代以后,民間新年懸掛春聯已經相當普遍了,王安石在《元日》中的“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就是當時春聯盛況的真實寫照。到了元代,由于種種原因,春聯較之宋代則有些冷落蕭條,流傳下來的也就更少了。但是在元曲中春聯卻得到了創新使用。從現存的元曲中我們可以看到,元曲在每劇的收場時,常常用對子的形式點出題目和正名。
“對聯”這一名稱誕生于明朝。明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對聯文化,曾命令大臣、官員、老百姓在除夕前都必須寫一副對聯貼在門上。他還裝扮成普通百姓出去,挨家挨戶地欣賞對聯。朱元璋的大力提倡,推動了對聯文化的盛行。明代最大的對聯名家是解縉,他的“墻上蘆葦,頭重腳輕根底淺;山間竹筍,嘴尖皮厚腹中空”就被毛澤東所稱道。
自清朝以來,對聯如盛唐的律詩一樣興盛。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雅士,無不致力于此,出現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聯佳對,并涌現出了許多名家,如:紀昀、翁方綱、阮元、袁枚、鄭板橋等。近代則出現了譚嗣同、章太炎、康有為等對聯高手。隨著對聯的興盛和發展,有關記述對聯的著作也問世了。福建梁章鉅寫的《楹聯叢話》便是其中最有影響的一部。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心,對聯也以嶄新的面貌開始復興。1984年,中國楹聯學會成立,并創辦了許多有關對聯的刊物。長期以來,對聯作為一種文學形式,因為能表現人們的思想、感情、愿望,能激勵自己、教育別人,并且既有趣味性,又有藝術性,深受廣大楹聯愛好者的喜愛。
就對聯的種類而言,主要有春聯、節日聯、婚聯、壽聯、勉聯、挽聯、職業聯、名勝聯等;就對聯的作用而言,主要有裝飾環境聯、啟迪世人聯、傳遞感情聯、祈祥祝福聯、陶冶情操聯、鞭撻邪惡聯、廣告宣傳聯、征答交際聯等。
對聯,是我國民間傳統文化中一朵精巧別致的小花。希望同學們能了解它,掌握它,更希望同學們能憑借自己的努力,使之發揚光大。
【名聯賞析】
名聯欣賞
(一)
風聲 雨聲 讀書聲 聲聲入耳
家事 國事 天下事 事事關心
此聯是明代東林黨首領顧憲成所作,倡導讀書人要常懷兼濟天下之志,在今天仍有非常積極的意義。上聯描寫自然界的風雨聲和瑯瑯的讀書聲交相輝映,自然天成,詩意盎然,意境深遠;下聯直抒讀書人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雄心壯志,平仄相對,寓意積極,堪稱佳作。
(二)
翁去八百年,醉鄉猶在
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
這副對聯情景交融,既描寫了瑯琊山、醉翁亭的秀美風景,又抒發了對歐陽修這位文學巨人給后世所留下的不可估量影響的追念之情。“醉鄉”既指歷經百年依然風姿綽約的醉翁亭,又指歐陽修與民同樂醉于山水之間的閑情逸致。信步于瑯琊山中,亭角飛揚,游人如織,好一個“亭影不孤”!聯中嵌入“醉翁亭”三個字,妙如天成。此聯言簡意深,耐人尋味!
(三)
風送花香紅滿地
雨滋春樹碧連天
這是一首回文聯,把春風吹拂紅花送來陣陣花香,細雨滋潤春樹,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繪得很是細膩生動。如果將該聯倒讀,則為:天連碧樹春滋雨;地滿紅香花送風。聯意則變成了藍天連碧樹,春景潤春雨;大地紅香滿,花兒隨風舞。我們仿佛能夠感覺到春雨春風中送來的陣陣清香,可謂妙趣橫生。
【對聯故事】
倒貼“福”字的由來
在過年的時候,家家戶戶都有在門上倒貼一個“福”字的習俗。“倒”和“到”諧音,意思是福氣到了的意思。據說,倒著貼“福”字這個習俗也是從明朝開始的。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經常化裝成平民到民間走訪。有一次,他聽到一家人在聊天的時候說他的壞話,非常生氣,就把這家人門上的“福”字倒轉過來作為記號,準備在除夕之夜派人來把這家人殺光。回到皇宮后,他還是非常生氣。馬皇后問他怎么回事,他就把這件事情說了出來,還得意地說:“以后就沒人敢說我的壞話了。”
馬皇后是一個善良的人,為了避免這場災難的發生,她想出了一個辦法。她偷偷下令全城的人都把自己家門上的“福”字倒過來。等到了除夕那天晚上,朱元璋派出去的人發現所有的“福”字都倒過來了,再也找不到那戶人家了。
朱元璋發怒了,他以為全城的人都在和他作對。馬皇后忙對朱元璋說:“老百姓把‘福’字貼倒了,是希望福到,這是大吉大利的意思呀!”然后又勸他要虛心接受意見。朱元璋覺得有道理,就下令以后的“福”字都倒著貼,之后也開始接受別人的意見了。
從此,過年的時候大家都會在自家的門上貼一個倒著的“福”字,別人看見了也會說:“福到了!福到了!”
【例文展示】
貼春聯
安徽省太湖縣新城小學
503班 余心語
春聯,顧名思義就是迎接春天的對聯。所以每逢春節,中華大地,無論農村還是城市,人們都要挑選一副大紅的春聯貼在門上,不僅增添了喜慶的氣氛,更能表現主人對來年生活的希望和祝福。
“噼噼啪啪——”鞭炮聲陣陣,又是一年春節到。這不,大家都在忙著選春聯,貼春聯呢。我家也不例外。大年三十一大早,奶奶就嚷嚷爸爸快去買春聯。爸爸邊應著,邊騎著車一溜煙跑了,一會兒工夫就帶回了一副大紅的春聯,還閃著金光呢!
開始貼春聯了。爸爸一手拿著上聯,一手拿著訂書機,腳踩在凳子上邊比畫著,邊問:“心語,看看正嗎?”
“再往左邊挪一點點,爸爸。”我說。在我的指點下,爸爸終于把春聯擺正了。“可以了。”媽媽也來湊熱鬧。剛說完,只聽“啪啪”兩聲,上聯終于貼好了。接著,我們又群策群力,貼好了下聯。爸爸笑著說:“心語,你來把它讀一遍。”
“這還不簡單!‘春滿人間百花吐艷,福臨小院四季常安’,橫批:‘歡度春節’。”我一邊讀,一邊用手比畫著。
“不錯不錯,很有點味道。”爸爸樂呵呵地說。
“那是當然!我可是我們班上的才女呢!”
“給你點陽光你就燦爛,也不知道謙虛一點。”媽媽一臉笑容地說。
“過分的謙虛等于驕傲。我可是有真才實學的,我還知道許多對聯趣話呢!”
“那你說說。”媽媽立馬接話了。
“傳說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字太漂亮了,他家的春聯一貼出來就被別人偷走。于是他寫了一副特別的春聯:‘福無雙至,禍不單行。’這么不吉利,當然沒人敢偷了。豈料快到子時時,他叫兒子在后面各添了三個字,遂成妙聯一副:‘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有遠離災禍,福臨門的美好愿望。”
“還真的很有意思,不愧是才女!”爸爸豎起大拇指說。我們邊說笑著,邊欣賞著別人家的春聯那可真是豐富多彩,令人眼花繚亂。
大紅的春聯,大紅的燈籠,映紅了孩子們的小臉,照得每個人的心里都亮堂堂的……
點評
習作按“買春聯—貼春聯—讀春聯—議春聯—賞春聯”的順序詳細記敘了大年三十小作者一家人貼春聯的過程,條理清楚,首尾呼應,對話描寫頗具特色,字里行間洋溢著貼春聯時的喜悅之情,也讓讀者強烈地感受到了春聯給人們的幸福生活增添的熱鬧喜慶的氣氛和春聯文化的魅力。
【指導并置評:殷抿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