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序語
寒假在家的小朋友們,相信你們在學校時已經和老師學習過很多小發明小制作了吧,現在有沒有勇氣嘗試自己做一個小發明、小制作呢?那就趕快動手吧,那樣等到開學時就能和同學們分享你的成果啦!
【小制作】
地震預警燈
地震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如果在地震來臨之前做出預報的話,就會使損失減少很多。今天就和小朋友們一起來制作一個地震的預報小儀器吧!
一、材料:
木板一塊,木條一長一短各一根,10厘米長的粗銅絲、細鐵絲各一截,針一枚,電珠一只,大號電池一節,細電線兩段,木螺絲數顆,膠帶,剪刀,尖嘴鉗,螺絲刀等工具。
二、制作:
1.做支架。用木板、木條搭支架,用木螺絲固定。
2.把粗銅絲的一端彎成一個小圈,在支架豎木條的中段扎一個眼,把粗銅絲的另一端插入眼內固定。在橫木條頂部挖一個小洞,用來安裝電珠。把細鐵絲一頭固定在橫木條上,另一端穿入針眼內,折轉扭緊。
3.裝電源。將一根電線的一端纏繞在小電珠的螺紋上,另一端固定在電池的頂部;另一根電線一端固定在電池的底部,另一端連接在粗銅絲上。最后將電池用膠帶固定在木板上。(如圖)
這樣,完整的地震預警燈就做好了,那么同學們知道這盞燈的使用原理嗎?大家一起來學習一下吧!
三、使用原理:
由于地心引力的作用,針和細鐵絲向下垂,針尖穿進粗銅絲圈內,正常情況下,四周不碰靠銅絲圈,電路不通,燈不亮。如果針與銅絲圈碰撞了,電路接通,燈就亮了,這就表示地在震動了。
【小制作】
萬能圓規尺
平日里我們用到的測量文具可真不少,有直尺、三角板、量角器、圓規等。能否將它們組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萬能圓規尺”,來個“一物多用”呢?我們來動動腦筋。
一、材料:
薄鐵皮一塊,木條大、小各一根,刻蠟紙的鐵筆一枚,鉛筆頭一個,小型螺絲、螺母兩套,剪刀、鉆頭等工具。
二、制作:
1.把薄鐵皮、木條裁好。將薄鐵皮對折,在木腳與鐵腳一端扎眼,安上螺絲、螺母,使其能自由展開。合上時,鐵皮“腿”可以包住木“腿”,就像小朋友用的小刀那樣。
2.將其展開成平角,在木“腿”上畫上表示長度值的刻度,并在刻度的位置打上定位眼;在鐵皮“腿”上畫上表示夾角值的刻度。
3.在木“腿”的頂端包上鐵皮圈,安上鐵筆尖;在鐵“腿”的頂端,安上鉛筆頭。在離鐵皮“腿”頂端附近扎個眼,將一根小木條用螺絲和螺母鉚上。
這樣,一個萬能圓規尺就做好了。
三、使用:
1.將圓規兩腳展開,可以作圓規畫圓和圓弧。
2.分開兩“腿”,看交叉處的數字,可知道兩腳夾角的角度。
3.扳動小木條,使其和木“腿”相連,可以畫各種三角形。
4.將兩“腿”展開成平角,又可當直尺用。
5.把鉛筆依次伸進定位眼畫上定位記號,然后用直尺畫線段。
【小實驗】
“七彩虹”變白光
我們都知道,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七色光合成的。我們可以通過三棱鏡把白光分解成七色光譜。那么,能不能把已經分解了的七色光譜再會聚起來,還原成白光呢?下面我們來試試吧。
一、實驗材料:
小鏡子、鋁箔紙、水盆、白色硬紙片、放大鏡、水、光源(陽光)等。
二、實驗過程:
1.分解。用小刀在鋁箔紙中間,切一個寬2.5厘米,高1.2厘米的長方形方洞,再用它把鏡子包起來,使方洞處在鏡子正中。把鏡子斜放在水盆里,使鏡面迎著陽光。再用手拿著白色硬紙片,置于水盆的斜上方,這時我們可以在白色硬紙片上看到一條彩色的光帶。這是陽光通過水與鏡面上方洞組成了水棱鏡,折射到紙片上形成的光譜。
2.聚合。把放大鏡放在水棱鏡和白色紙片之間,光譜就會在白紙片上會聚成長方形白色光斑(像),原來的七色光譜就不見了。(如圖)
【小制作】
旋轉驗電器
一、材料:
用過的圓珠筆芯兩根,縫衣針一枚,打點滴所用的250ml的玻璃瓶一個。
二、制作:
1.取兩根用過的圓珠筆芯,把它們的銅筆頭取下來,將殘留的筆油擦凈。用老虎鉗把兩根筆芯的正中央部分夾扁。
2.用鉗子夾著筆頭,讓筆頭在酒精燈(或蠟燭)火焰中燒熱后(注意不必太熱,以能熔化塑料為度),趁熱將其插過筆芯中央已夾扁的部位,待冷卻后,筆頭就被粘在塑料筆芯上了。
3.取一枚縫衣針,把有針眼的一頭插入玻璃瓶的橡膠蓋。將粘在塑料筆芯上的筆尖套入縫衣針的針尖上(如圖),使它能在針尖上靈活地轉動。這就是驗證電荷相互作用現象的儀器。
三、使用方法:
將已制好的兩根筆芯靠攏在一起,用一塊干凈的的確良布料摩擦它們的一端,使它們帶上同種電荷。如圖所示,把一根筆芯架在針尖上,另一根拿在手上,讓它們互相靠近時,針尖上的筆芯就會被手拿的筆芯推開。調換兩根筆芯的位置,可以得到相同的結果,可見它們的作用是相互的。用毛皮摩擦過的橡膠棒靠近已帶電的筆芯,如果它們互相排斥,就說明筆芯上帶的是負電。這時若用絲綢摩擦過的玻璃棒去靠近帶電的筆芯,它們就會互相吸引,因為此時玻璃棒上帶的是正電。
【小實驗】
小鐵鉤提水
你知道嗎,水的表面有張力,在葉片上的水珠呈球狀,蚊子、水蟲等小昆蟲能站在水面上就是因為水的表面有張力。我們還能用小鐵鉤把水面一層提起來一些呢!不信,你可以試試。
一、實驗材料:
水、大頭針、玻璃杯、銼子、鉗子等。
二、實驗過程:
1.用銼子把大頭針銼尖,然后用鉗子把它折成一只小鉤,備用。
2.把玻璃杯口擦干,往杯中倒水,慢慢地倒。當水快滿時,你會發現,水面能高出杯口幾毫米,卻不會流出杯子。
3.這時將鉤尖放入水中,緩緩地提起鉤子,眼睛水平看向玻璃杯中的水面,可以看到鉤尖把表面的水膜略微提起來一些。
三、提示秘密:
什么是表面張力呢?原來水中間的水分子受到四面八方的水分子的吸引力是平衡的。而在水表面上的水分子,由于處在空氣和水的交界面上,所受到的力不平衡,受液體內部水分子的吸引而使液面趨向收縮。這就表現為液體表面任何兩部分之間具有相互的“牽引力”,這就是表面張力。有了這種力,水表面的分子就連接起來,就像形成了一層水膜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