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一草一木,一山一石,世界萬物都浸染著人們的喜怒哀樂。借物抒情,雖只是對事物的描繪,但讀來卻字字包含著真切動人的情感。
【美文賞讀一】
珍珠賦
□謝 璞
芙蓉花開的日子,我和幾位同志訪問了浩瀚的洞庭湖。它是美麗富饒的魚米之鄉,又盛產珍珠。
……
在一只漁船上,我們大開了眼界。一個白發蒼蒼的老漁民從艙里捧出一握珍珠來,只見那顆顆珍珠,有大如羊奶子頭的,有小如紅豆的,光華奪目,瑩光熠熠,鮮艷奪目。我們問每年可以收多少顆珍珠,老漁民笑著說:“這里的珍珠不是論顆數,而是論斤兩的。漢壽縣有個大隊,今年就可收珍珠一百一十多斤!”
……
離開漁船,走上堤岸,只見千百條水渠,像彩帶似的,把無邊無際的田野,劃成棋盤似的整齊方塊。那沉甸甸的稻谷,像一壟壟金黃的珍珠;炸蕾吐絮的棉花,像一廂廂雪白的珍珠;婆娑起舞的蓮蓬,卻又像一盤盤碧綠的珍珠。那大大小小的河港湖泊,機帆船穿織如梭,平坦的長堤公路上,拖拉機往來不斷,到處是機聲隆隆,水暢人歡。今日洞庭,詩意盎然,彩筆難繪,簡直是一個用珍珠綴成的嶄新世界!
我們來到有名的白洋湖邊,坐上名叫“雙飛燕”的漁船,在比小河還寬的渠道中緩緩前行。清水滔滔地流著,渠道兩岸密密地栽種著千姿百態的綠樹,有香椿、泡桐、苦棗、白楊和擋浪柳。劃行十幾里,進入白洋湖口子邊的衛星湖。這里養了大量的魚,有鰱魚、青魚、草魚、麻牯蓮子魚、大鯉魚,還有來自武昌的花鱗甲的金鯉……
我正被這些魚群吸引著,突然前方傳來一陣清亮的歌聲:手握珍珠喜盈盈,千顆萬顆照洞庭。好水一湖金不換,幸福源頭在北京。
……
穿過一叢密密的垂柳,眼前頓時出現了一幅別致的水彩畫。一望無際的蓮荷,花紅葉綠。一群穿著各色衣裳的姑娘,駕著織布梭子形的采蓮船,一邊不停地采摘蓮蓬,一邊唱著笑著。
看到洞庭湖豐收的圖景和歡樂的人們,誰也想象不到,這里,今年持續有一百二十多天沒有下雨。歷年防洪防汛的濱湖突然遭到了嚴重干旱。可是濱湖人民為了祖國富強,千方百計戰勝了旱魔。就以南縣來說,全縣共出動了六萬多人,苦戰了半個多月,日日夜夜,爭分奪秒,筑了五條壩,堵了四條河,實現了東水北調,北水南移,既挽留了長江經過洞庭湖的水,又把湖水抽上了內河,大旱之年奪得大豐收。我們贊美洞庭湖的珍珠,更要贊美這培殖珍珠的千千萬萬的濱湖人民,贊美他們戰天斗地的革命精神。
品讀
名為《珍珠賦》,但作者并沒有花多少筆墨在真的珍珠上,而是以珍珠為線索,根據珍珠跟洞庭湖區農村新景象之間的內在聯系,即數量多與形象美的共同特征,歌頌如珍珠般美好的生活。
【美文賞讀二】
茶花賦(節選)
□楊 朔
今年二月,我從海外回來,一腳踏進昆明,心都醉了。我是北方人,論季節,北方也許正是攪天風雪,水瘦山寒,云南的春天卻腳步兒勤,來得快,到處早像催生婆似的正在催動花事。
花事最盛的去處數著西山華庭寺。不到寺門,遠遠就聞見一股細細的清香,直滲進人的心肺。這是梅花,有紅梅、白梅、綠梅,還有朱砂梅,一樹一樹的,每一樹梅花都是一樹詩。白玉蘭花略微有點兒殘,嬌黃的迎春卻正當時,那一片春色啊,比起滇池的水來不知還要深多少倍。
究其實這還不是最深的春色。且請看那一樹,齊著華庭寺的廊檐一般高,油光碧綠的樹葉中間托出千百朵重瓣的大花,那樣紅艷,每朵花都像一團燒得正旺的火焰。這就是有名的茶花。不見茶花,你是不容易懂得“春深似海”這句詩的妙處的。
……
我不覺對著茶花沉吟起來。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勞動創造的。是誰白天黑夜,積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澆著花,像撫育自己兒女一樣撫育著花秧,終于培養出這樣絕色的好花?應該感謝那為我們美化生活的人。
普之仁就是這樣一位能工巧匠,我在翠湖邊上會到他。翠湖的茶花多,開得也好,紅彤彤的一大片,簡直就是那一段彩云落到湖岸上。普之仁領我穿著茶花走,指點著告訴我這叫大瑪瑙,那叫雪獅子;這是蝶翅,那是大紫袍……名目花色多得很。后來他攀著一棵茶樹的小干枝說:“這叫童子面,花期遲,剛打骨朵,開起來顏色深紅,倒是最好看的。”
我就問:“古語說:看花容易栽花難——栽培茶花一定也很難吧?”
普之仁答道:“不很難,也不容易。茶花這東西有點特性,水壤氣候,事事都得細心。又怕風,又怕曬,最喜歡半陰半陽,頂討厭的是蟲子。有一種鉆心蟲,鉆進一條去,花就死了。一年四季,不知得操多少心呢。”
我又問道:“一棵茶花活不長吧?”
普之仁說:“活得可長啦。華庭寺有棵松子鱗,是明朝的,五百多年了,一開花,能開一千多朵。”
我不覺噢了一聲:想不到華庭寺見的那棵茶花來歷這樣大。
普之仁誤會我的意思,趕緊說:“你不信嗎?大理地面還有一棵更老的呢,聽老人講,上千年了,開起花來,滿樹數不清數,都叫萬朵茶。樹干子那樣粗,幾個人都摟不過來。”說著他伸出兩臂,做個摟抱的姿勢。
我熱切地望著他的手,那雙手滿是繭子,沾著新鮮的泥土。我又望著他的臉,他的眼角刻著很深的皺紋,不必多問他的身世,猜得出他是個曾經憂患的中年人。如果他離開你,走進人叢里去,立刻便消逝了,再也不容易尋到他——他就是這樣一個極其普通的勞動者。然而正是這樣的人,整月整年,勞心勞力,拿出全部精力培植著花木,美化我們的生活。美就是這樣創造出來的。
品讀
茶花是祖國面貌的象征。作者寫的是茶花,但不難從中體會到隱喻對古老的歷史悠久的祖國的崇敬之情。而老樹開花繁花似錦,隱喻著對充滿青春活力、最美最艷而又前程無限的祖國的贊美。
【美文賞讀三】
花蜜和蜂刺(節選)
□秦 牧
蜜蜂,這美妙神奇的小昆蟲給人贊美得夠多了。
當我們看到繁花似錦的時候,會想到它。嘗到黃澄澄、香噴噴的蜜糖的時候,會想到它。有時,就是看到出色的勞動者博采眾人之長,進行卓越的創造的時候,也禁不住想到它。
為了采一公斤的蜜,蜜蜂在一百萬朵的鮮花上面,辛勤地飛行、釀造。而釀成的高度濃縮的蜜糖呢,不論蕎麥蜜、椴花蜜、槐花蜜、橙花蜜、棗花蜜、荔枝蜜、龍眼蜜以至其他什么的,又都是顏色那么鮮艷,甜味那么濃烈,可以保存得那么長久,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很美妙的。世界上如果沒有蜜蜂,地球也將為之減色。這小小的采蜜使者,它的活動方式使人想到勞動創造,也想到藝術和哲理。
可是,人們贊美蜜蜂,總是著眼于它所釀造的蜜糖,而很少去贊美它的刺。實際上,如果蜜蜂光會釀蜜而不具備戰斗本領的話,蜜蜂的命運恐怕就相當糟糕了。我看過一個童話劇,表現的是黑熊在森林里偷蜜,被蜜蜂螫得狼狽奔逃的故事。在森林里,會偷蜜的動物自然不只黑熊一種。但黑熊偷蜜是很著名的,好些伐木工人都講過這樣的故事。如果蜜蜂失去了它的刺,那它在被人類收進蜂房養殖以前,遭遇大概就相當不幸,也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大量地繁殖了。
蜂刺和蜂蜜,實際上都同樣值得贊美。
一根蜂刺,究竟有多大的威力呢?
如果單獨地看,它最多只能使人的皮膚腫起一個小小的疙瘩,但是累百累千的蜂,集體的針刺,威力可就相當驚人了。凡給蜂螫過的人都知道,蜂在攻擊動物時,那種英勇搏斗、視死如歸的精神,著實令人贊嘆。我有一次給幾只蜂螫過,雖然感到奇痛,但看到失去蜂刺以后,墜地掙扎死亡的傷蜂死蜂,心里卻莫名其妙地涌起一種欽佩的感情。
……
千百代的人們,對蜜蜂的贊美常常集中在它能釀造蜜糖這件事上面。我想,這是不大公允的。我們贊美它的蜜,也得贊美它的刺。試想,沒有刺的蜜蜂,它們的命運將會變成怎么一個樣子!
刺和蜜這兩樣東西都有,蜜蜂才稱其為蜜蜂!
蜜蜂,使我想起既能辛勤勞動,必要時又能挺身戰斗的人,這樣的人既善良,又英勇。他們不是喝血者,不是寄生蟲,不是強盜,也不是懦夫,他們是真正的人,大寫的人。
在蜜蜂的集體的宮殿之前,我要追隨在千百代的人們之后,再給它們獻上這么一篇頌詞,一頂桂冠。
品讀
作者沒有直接贊美蜜蜂,而是獨辟蹊徑,由蜜糖轉向蜂刺,寫出了決定蜜蜂命運的另一面,側面歌頌了那些善良、英勇、頂天立地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