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齊國的相國晏嬰是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外交家,擅長辭令。出使楚國時,他三次駁斥了楚王的侮辱,維護了國家的榮譽。在自己的國家,他又多次巧妙地勸諫了國君齊景公,糾正了齊景公的一些錯誤做法,保護了人民的利益。
有一年,齊國好久沒有下雨了,發生了旱災。齊景公準備去祭祀山神求雨。身為宰相的晏子想:國君要求雨,不但沒有用,還要花去不少財力物力,這些負擔最后都要加到老百姓的身上,那不是雪上加霜嗎?
于是,晏子就去勸說齊景公:“主公,您不必去,求山神沒有用處。山上的石頭譬如山的筋骨,泥土譬如山的肌肉,草木譬如山的毛發。長久不下雨,山神的毛發也枯死了,肌肉也曬焦了,難道山神不急著要雨嗎?倘然它能夠使天下雨,雨早就下了。”
齊景公說:“不去求山神也罷,那么我去求河伯總行了吧?”
晏子說:“那也不行,水是河伯的國土,魚鱉是它的百姓。天長久不下雨,河里的水干了,等于河伯的國土喪失了,它的百姓——魚呀,鱉呀,也統統要干死了。倘若河伯能夠叫天下雨,雨早就下了。求它也不可能有用。”
齊景公聽了晏子的一番話,便不再去向神求雨了。
晏子巧諫國君的故事成了千古美談,流傳至今。
我來說說
直來直去的話語很多時候并不能令我們達成目的,因此我們要學會用迂回的語言來達到自己的預期目的,使對方樂于接受。在你的身邊有沒有這樣巧言善辯,讓別人心服口服的人呢?把他或她的故事告訴我們,前10名發來的同學會收到小禮物哦!我們的郵箱是xx5zwz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