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赤壁文化跨越近兩千年,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其負荷和承載的不應僅僅局限在戰爭層面的一些文化現象上;“赤壁文化”研究也不能只局限于“赤壁遺跡”的研究,它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赤壁有關的包括戰爭、戰地、文學藝術、名勝古跡、旅游等在內的廣博而多元的文化。對于赤壁文化的構成,我們應該從大文化的廣闊視野進行把握。
關鍵詞:赤壁 文化 演變 構成
自從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赤壁之戰發生以后,由于其巨大的影響力,就掀起了一場曠日持久的赤壁文化討論。例如,關于赤壁戰地的論文就不下數十種,如:《赤壁之戰戰地在黃州》(劉盛佳,《華中師范大學學報》1991年第6期),《赤壁戰地辨析——與萬繩楠先生商榷》(王琳祥,《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2年第4期),《“三國周郎赤壁”不在黃岡——〈赤壁戰地辨析〉一文質疑》(汪福寶,《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93年第2期),《赤壁之戰古戰場新考——真正赤壁之戰古戰場在漢川》(馮漢江、陳中林,《荊州師范學院學報》2001年第6期),《“赤壁之戰”應為江漢之戰》(吳佑和,《西華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3期),《赤壁之戰的赤壁究竟在何處》(靳極蒼,《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91年第4期),《赤壁之戰與江漢九赤壁》(王琳祥,《黃岡師范學院學報》1994年第3期),《〈三國演義〉與蒲圻赤壁》(吳新雷,《古典文學知識》1995年第4期),《蒲圻赤壁何以成為曹操與孫劉聯軍鏖兵戰場》(單長江,《咸寧師專學報》1998年第4期)。甚至產生一批專著,如賀亞先等編著,《赤壁戰地考》,武漢出版社,1990年版馮金平《三國古戰場》,蒲圻市地方志辦公室1987年編印;李儒科《三國赤壁古戰場新探》,武漢大學出版社1990年版。其他各種相關論文數百篇,可以看出,雖然是戰地之爭,但其熱度絲毫不亞于一千八百多年前赤壁戰爭的激烈程度。
時至今日,雖然關于赤壁戰地的一些爭議已經漸漸停歇,但對于赤壁文化的內涵研究遠沒有停止,學者們認識到,赤壁文化跨越近兩千年,它經過一代代人的傳承,其負荷和承載的不應僅僅局限在戰爭層面的一些文化現象上。
因而,筆者認為首先要正視各種文化爭議,應該更加重視各種爭議以及其帶來的一些反思。任何爭議都有其爭議的原因,馬克思主義認為,任何事物都有矛盾,任何矛盾都有對立排斥的兩個方面。對立的兩個方面“如果單獨來看,沒有一個是真的,只有二者的統一才是真的”{1}。所以,對于赤壁戰地論爭的相對立之觀點,我們應該從更廣闊的視野來觀照。那些存有疑義的赤壁是否屬于赤壁文化的范疇呢?意見不一的諸家觀點,是不是應該歸入赤壁文化的范疇呢?赤壁文化應包涵哪些內容呢?
我們不妨先對照一下正史關于“赤壁之戰”和《三國演義》中對赤壁之戰的描寫。最早對赤壁之戰進行描述的正史是陳壽的《三國志》。陳壽在三國志《魏書?武帝紀》中,關于赤壁之戰的記載如下:“……十二月,孫權為備攻合肥,公(曹操)自江陵征備,至巴丘,遣張 救合肥。權聞 至,乃走。公至赤壁,與備戰,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軍還。備遂有荊州江南諸郡。”可以看出,正史的記載非常簡單,僅有寥寥數筆。而且認為曹操失利主要是“大疫” 所致,似乎和戰爭的關系不大。
到了《三國演義》中,赤壁之戰則被“演義”得精彩而詳細。《三國演義》涉及赤壁之戰的回目,計八回有余,約四萬多字。該書從第四十二回“劉豫州敗走漢津口”開始,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會蔣干中計”,第四十六回“用奇謀孔明借箭”,第四十七回“龐統巧授連環計”,第四十八回“鎖戰船北軍用武”,第四十九回“七星壇諸葛祭風”,第五十回“關云長義釋曹操”。這些描寫,不僅在三國演義其他戰役難以見到,就是在其他任何史書也絕無僅有。其中的相關情節如“舌戰群儒”、“草船借箭”、“蔣干中計”、“苦肉計”、“連環計”、“借東風”、“敗走華容道”、“三氣周瑜”等,又自成體系,各有始終,千百年來一直傳頌不衰,深為人民所喜聞樂見,并且都演變成民間俗諺,成為含義深廣的歷史文化。它包含有豐富的軍事、戰略、戰術、政治、外交、謀略思想,也繁榮了歷代戲劇、文學、書畫、碑刻、風光鑒賞等。
對于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的這種“演義”,我們應該如何認識?
不難看出,《三國演義》乃是以《三國志》為藍本,但又廣泛吸取了前人對赤壁之戰的認識,羅貫中是用藝術的形式對赤壁之戰進行了發揮,反映出他的歷史觀和文化觀,取得了重大成功,得到了人們的普遍認同,這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一個正常現象。對于赤壁之戰“演義”出的這種文化現象,我們既不能簡單地肯定,也不能簡單地否定,一方面,《三國演義》中的“赤壁之戰”是由歷史上發生的赤壁之戰所引起,歷史的赤壁之戰“演義”出文學的赤壁之戰;另一方面,人們耳熟能詳的“赤壁之戰”畢竟已經完全不同于最早的正史記載。由此看出,文化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后人通過對前人思想成果的總結,通過文學作品體現自己的認識水平,反映出自己的文化觀念,屬于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我們既要重視它,同時也要保持清醒的歷史認識。
同樣,對于今天的赤壁之戰“戰地之爭”等文化爭論,其實也是一種重要的文化現象,我們不能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它,而應該從文化層面進行深入的總結和研究。因為,如果沒有人民大眾的參與,文化就會成為沒有活力的死文化,正是由于一代代人的融入,三國文化才成為生生不息的活文化。筆者認為,凡是以歷史上的赤壁之戰或者赤壁故地所生發、衍生出來的文化現象都屬于赤壁文化的范疇,赤壁文化是一種綜合性文化。赤壁戰地之爭這種文化現象是赤壁文化在當今的新發展,可以看做是赤壁文化的一個分支。
從這個意義上說,赤壁之戰的結果不僅僅是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更重要的是由它而衍生出了一種文化現象。這種文化現象的內涵和外延遠遠超過了赤壁之戰的本身。今天,從已發生的材料來看,赤壁文化至少包括:歷史學文化分支,包括這段歷史的史籍記載和評論;考古學文化分支,包括對赤壁戰場出土文物的研究和闡釋;軍事學文化分支,包括對赤壁戰例的分析和總結;旅游文化分支,包括對文物景點、旅游線路的研究和設計;文學藝術文化分支,包括歷代相關詩歌、小說、戲劇等作品的描寫與抒懷;地理學文化分支,包括對赤壁地形、地貌、地望的考釋與界定,等等。這些內容,由于和赤壁或者赤壁之戰相關。我們都可總稱為“赤壁文化”。正由于其內涵寬廣,近兩千年來,赤壁文化超越時空,傳承不息。而且,隨著時代的推移,赤壁文化還會有新的發展與嬗變。
在歷史的長河中,假如沒有一代代人的投入和創作,文化不會如此多姿多彩。正是由于廣大民眾審美觀念和審美理想的滲透,正是由于作家對史實的融合、改造和創新,融入了自己的生命體驗,才創造出了許許多多的“三國”文化現象、赤壁文化現象,例如“草船借箭”等等。當今,赤壁文化又有一些新的表現形態,如借助網絡產生的大型網絡游戲《赤壁》,由吳宇森執導的電影《赤壁》持續走熱,創造了票房超過億元的良好態勢。可以看出,隨著科技的發達,赤壁文化逐漸走向多元化。
以上從時間維度簡略回顧了赤壁文化的發展與構成,如果從空間分布來看,赤壁文化也不是孤立的。據粗略統計,“全國至少有十六個省、市、自治區留存在三國遺跡,總數多達幾百處”{2}。以赤壁戰地為例,赤壁之戰發生的戰地,據學者們考證,的確是在現赤壁市赤壁鎮的江面上,但是,是不是僅僅這一狹小的地域才是赤壁文化的范疇呢?恐怕也不盡然,從《三國演義》的描述來看,“這次戰事,戰場涉及地域也是很大的,從赤壁沿江的水域,到陸上荊襄一帶。曹操的兵營就‘西連荊陜,東接薪黃,寨柵連絡三百余里’,可知地域之廣大”{3}。這也并不是說,赤壁文化的范疇也僅僅是這三百余里的范圍之內。超出這個范圍,只要與赤壁戰爭相關的地域,也應該視為赤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另外,一些經過歷代文人“借題發揮”的其他地域的“赤壁”,應如何認同呢?如蘇軾被貶黃州所寫《念奴嬌?赤壁懷古》“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因為其內容與歷史上的赤壁之戰相關,抒發了對三國英雄們的傾慕,詩人將黃州赤壁與周郎赤壁聯系起來,這種現象的源頭是三國赤壁,所以黃州赤壁也是赤壁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赤壁文化”的構成是多樣的,它并不是只局限于“赤壁遺跡”這一淺表層面,它是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逐步形成的“與赤壁有關的包括名勝古跡在內的廣博而多元的文化”。凡是寄托了歷代人民對赤壁發生的人和事的追慕和緬懷,表現了人們的人生情懷、后人的好惡愛憎以及其發展演變的內容,都應該是赤壁文化歷史的一部分,它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漢民族心靈變遷的歷程,同樣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和巨大的文化價值。因此,對于赤壁文化的構成,我們應該從大文化的廣闊視野進行把握,“赤壁文化”是一種世代累積型的文化。正如列寧所指出的:“在社會現象方面,沒有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方法了。”{4}所以,在研究過程中,不能采用靜態的研究方法,而應該采用歷史的動態的研究方法,去考察整個過程,并把它融入到整個文化序列的聯系中去。“于纖微處見大千”,把探尋的觸角伸到傳統文化的內部,揭示其深刻的文化內涵,這樣才顯示出文化中國的成功與深刻。
赤壁文化的構成,既有源,又有流。赤壁文化在它發展、形成的漫長歷史過程中,很多文化現象,既是赤壁文化的載體,成為其組成部分;同時又是赤壁文化在不同時期不同環境中的應用形式。因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某個時期的集中出現,是那個時期人們的社會需要,說到底是時代的產物。赤壁文化的發展、演變、吸納、衍生的方方面面都是赤壁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對于文化以及其引申或繁衍出來的文化現象,都不應該簡單地肯定或者否定,而應深入地透過現象挖掘本質。正如沈伯俊先生指出:“在中國古典名著里,《三國演義》將文學、歷史、地理、軍事完美結合得無與倫比。它不僅是中國長篇歷史小說的開山之作,也是一部表述當時地理環境的杰作。書中的故事行跡,東到江浙,南臨湘南,西至甘肅,北抵遼東。在地理描寫方面沒有任何一部古典小說可以望其項背。但是,書中大量存在的‘地理問題’也使得其他名著‘望塵莫及’。”{5}如果將一些錯誤的“地理問題”拿來作為論據,其結果只會是南轅北轍。對于我們今天的研究者,應從引申或繁衍出來的文化現象得到一些新的啟示,應透過現象去看本質。
當今,在構建文化中國的大氛圍中,我們更應該將已經深入民心的三國赤壁文化發揚光大,在這一強大的文化氛圍之內,各個環節,各個文化因子的總和,共同支撐起文化的內涵。但是,同時必須注意“事物的真正的本質”并不是這些因子的簡單相加,正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絕不能把兩方面或幾方面的簡單湊合或機械相加等同于赤壁文化。文化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輔相成。今天,赤壁文化的內涵日益豐富,受這一文化現象的影響,“赤壁”也正從歷史走向現實,從國內走向國外,其影響正在日益擴大和深入。
{1} 列寧:《哲學筆記》,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2} 沈伯俊:《 “三國文化”概念初探》,《成都大學學報》1999年第2期。
{3} 王同書:《赤壁之戰論》,《明清小說研究》2000年第4期。
{4} 列寧:《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5} 沈伯俊:《大師的迷失——聚焦〈三國演義〉的地理問題》,
《中國國家地理》2005年第4期。
作 者:李明,湖北科技學院人文與傳媒學院副教授。
編 輯:杜碧媛 E-mail:dubiy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