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針對四川自貢仙市古鎮聚落的選址規劃、景觀空間營建及界面裝飾等地域特色加以考察和分析,找出聚落景觀地域特色生成內因。仙市古鎮聚落雖非食鹽直接生產地,但作為“鹽都”自貢的鹽運道路上“鹽運聚人,生商成邑”的聚落代表,鹽文化及其派生而出的鹽運文化是仙市古鎮聚落景觀形成獨特風貌的內在主導文化因素。
關鍵詞:仙市古鎮 景觀 地域特色 鹽文化 鹽運文化
仙市古鎮位于四川省自貢市城區以東十一公里的釜溪河畔,始建于隋代,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歷史,是一個典型的因鹽運而萌芽生長、發展壯大的聚落,于1992年被列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2007年被評選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作為川鹽古道水陸交通樞紐之上萌生的聚落,仙市古鎮的發展軌跡直接受到自貢鹽業產販經濟活動的影響,在聚落的選址布局、規劃理念、建筑營造等人文活動中得以全方位體現,展現出獨特的景觀意象。
一、聚落選址布局觀念特色
1. 因鹽道而生的地域分布格局。四川自貢產鹽歷史久遠,其向外販運食鹽的交通路線也極為發達,仙市古鎮聚落正處于鹽運水陸道路交匯的樞紐之上,在自貢鹽業運輸途中主要是起到物流倉儲的作用。在自貢境內,與仙市古鎮聚落類同的因鹽運活動而萌生或壯大的古鎮聚落還有很多,如牛佛古鎮、趙化古鎮等,其成長都離不開鹽運經濟的支撐。仙市古鎮選址在鹽運必經的水陸要道樞紐,在地理格局背景上注重以鹽業經濟產區為依托,其聚落選址體現出迎合本地整體鹽業經貿活動,因鹽運而立的地域特征。
2. “天地人和”的和諧觀。和諧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標志性理念,“天地人和”,強調的是和諧需要做到人與自然山水的共生共存,互為相依。建筑的營造,自古以來就強調與自然空間的融合。鹽本來源于自然山川,因鹽獲利的自貢人自然有敬畏山水神靈的情結。順應自然,聚落得以棲息繁衍,固然體現天人和諧。但是,理性智慧地選擇建立棲息地的自然環境,更是聚落人們能在自然中良好生存的先決前提。因水陸鹽運道路交合而得以聚人的仙市古鎮聚落,其萌生成因就是人與天地自然完美融合的直接體現,深受其鹽業生產活動中形成的注重理性科學思考的地域文化特質影響,其選址不但注重交通樞紐功能,還注重該地自然環境條件。仙市北高南低的整體地形,前臨河,后靠山,中有泉的優良自然環境,做到理性選擇自然,造物順應自然的特點,這是仙市古鎮聚落選址布局觀念中重要地域特色展現。
3. 注重防護的安全觀。安全問題是聚落選址規劃活動中的重點考慮因素,仙市古鎮更不例外。從整體規劃來看,古鎮聚落主要由新河街、半邊街、新街子、正街和羊肉巷構成。四街一巷,組成一個“正”字。在四個向外開放的街道端口設置柵口,關閉柵門,即可封閉整個聚落街道。聚落內道路交點也多設計為“T”和“Y”型。通過這樣的設計,杜絕了循環道路的出現,配合古鎮街道外端部的柵門的開合,能讓盜賊無路可逃。另外,在半邊街上,天上宮和南華宮兩座大型寺廟建筑,將這條長街等分成42m長的三段,在南華宮和天上宮的圍合型院落內部通過兩側疏樓下的門洞與左右街道打通相連,將寺廟里的中庭大壩和其他街道自然地融為一體,共同構成“串廟長龍通南北,閉關鎖閘各成囚”的“仙人變陣”規劃格局。這樣的布局在西南以至全國的古鎮聚落中絕為少有,是古鎮聚落布局規劃中的地域特色之體現。
二、聚落景觀空間特色
1. 聚落建筑空間營造強調外藏內露。聚落建筑是構成聚落景觀的核心成分。受強烈的財產保護意識影響,仙市古鎮聚落建筑常表現為“外封閉,內開敞”的空間構成風格特色。整體來看,仙市古鎮聚落的景觀斑塊邊緣借助瑪瑙山、官山和釜溪河形成封閉格局,配合聚落中四個向外開放的街道端部柵口的設計,體現“外藏”特征。而聚落內部街道,平均寬度達4m,街道空間剖面尺度整體上形成D/H高寬比值約為1的完美比例,將整個聚落形成內部開放、外圍封閉的整體。如果將視線集中于聚落建筑立面,也可以發現聚落建筑“外藏”與“內露”的特色:祠廟建筑盡量少開窗,或開高窗,多用質地優良的青磚或石材,民居建筑也多小門小窗,巷道設門的保守閉塞格局。而內部空間界面卻與外部特色差異明顯,如陳家祠,一般進入大門,即柳暗花明,眼界大開。祠內的兩進院落,以架梁結構過廳相銜接,上設格窗裝飾,讓院落間視線開敞,空間貫通。南華宮、天上宮的內部也較之外部的“小窗高開”格局變為了戲樓、殿堂鏤空花格正門大開的開放空間格局。仙市古鎮聚落建筑空間外“藏”內“露”,一收一放之間,均是自貢地區的獨特鹽業文化的體現。
2. 聚落建筑風格強調兼容并包。仙市古鎮的聚落景觀,其構成主體為因鹽而聚的不同地域人員形成的各種風格上兼容并包的聚落建筑。山墻高立、白墻黛瓦、會館祠廟及商貿民居混搭融合而成的聚落整體景
觀意向是其外表特征,地域移民文化是形成聚落這一景觀特色的內在成因。
移民是四川地域特色之一,自貢這個“先礦后城式”資源型城市更是如此。但因為有鹽的吸引及滋養,自貢的移民文化又有了自身獨特的地域風格。追述自貢移民城市文化歷史,可以上溯到兩百年前,明末清初的四川連年動亂,出現人丁稀少、百業俱廢的景象。據乾隆《富順縣志》記載,富順清朝順治十一年(公元年)統計,當時遺存原住民僅13戶。“民之存者不一人。若能完其家室者,千萬中不一見也。雞豚絕種已數年。”①人力缺失,井鹽生產也受到極大影響。“井圮灶廢,百不存一,灶丁大批逃亡。”②清初政府組織的“湖廣填四川”人口大遷移,為自貢的井鹽開采帶來了資金、技術、及勞動力。加之政府政策鼓勵,讓自貢的鹽業得以復興:“順治二年(1645年),詔免各省本年鹽課三分之一。順治六年(1649年),‘以四川未定,免征商民鹽課。’”同年,四川鹽茶道林俊明令“聽民穿井,永不加課,蜀鹽始盛”③。自此,自貢鹽場的鹽業生產逐漸走向輝煌,清代中葉臻于鼎盛。由于不同省份、不同地區的大量移民,使整個四川地域出現了多元文化并存、多元文化相互滲透的現象。在這樣的社會大環境中,仙市作為自貢因鹽運而出現的重要市鎮,深受移民文化影響,更能集中體現四川移民文化的豐富多彩及自貢移民的“鹽味”特質。古鎮聚落中的各處鹽商移民祠廟建筑風格更是含蓄兼容:南華宮官帽山墻有粵式民居鑊耳封火墻的風韻,天上宮小窗高開又有閩南民居土樓建筑的形式特征。就是這樣多種建筑風格的跨界混搭,構成古鎮獨特的移民建筑風格。直到如今,那些飽經滄桑的會館廟宇建筑景觀,在延續原籍風土人情的特色之同時,又吸納了自貢本地建筑及裝飾手法,黛瓦青磚,儉樸清秀之中又有恢弘典雅的氣派,或石門框,或馬頭山墻,或穿斗架構,或碎青瓷器裝飾的飛脊翹角,既有巴蜀民居的風貌,又吸取閩、粵等各地建筑景觀的韻味,充分體現了仙市古鎮建筑風格的兼容與多樣。
三、聚落界面裝飾特色
仙市聚落建筑空間的界面裝飾有“華麗繁復,彰
顯財貴”的形式特征。同如前文分析,井鹽雖探掘見功不易,但一經打造成功好井,卻是“泉涌黃金,日進萬貫”的另一番景象。自貢地域四處都有苦盡甘來、鑿井見功、一夜暴富的事跡流傳。“挖耳井”的故事,就是記述自貢舊時大鹽商李陶淑堂的創始人李振亨傾其家族所有艱辛鑿井,最終取得成功的故事。伴隨產業的擴張和財富的急劇膨脹,富有起來的鹽商開始追求社會生活品質的提高。于是,向朝廷捐官買位的有之,興資辦學的有之,但更多人將目光投入到了日常領域,極盡追求奢靡的暴發戶式的貴族生活。鹽商們追求生活富貴的特點,在仙市古鎮聚落的祠廟建筑界面裝飾上有明
顯的表現:南華宮、天上宮均外觀簡潔,門臉卻有大氣繁復的裝飾,雖因歷史久遠,改建、破壞嚴重,但考察現場,仍能一窺舊觀。南華宮的前殿大門前檐墻面整體內收成為建筑的門臉,而天上宮前檐墻面則整體裝飾為平面門樓式樣,配以碎瓷裝飾匾額,拾級而上,更顯大氣威嚴。與南華宮和天上宮比較,古鎮中的陳家祠大門雖然尺度稍遜,但也都有精巧細致的裝飾,如大門兩旁的包框墻裝飾。在這些建筑的內部更是花窗花門,彩繪遍梁,柱礎、掛落、斜撐及吊瓜等建筑構件均精雕細琢,無不體現聚落界面裝飾“華麗繁復,彰顯財貴”的特征。
本文重點對仙市古鎮的聚落景觀特色加以分析,并著力深入發掘其景觀特色生成內因。仙市古鎮聚落雖非鹽業直接產地,但作為以鹽業經濟為絕對主要經濟形態的自貢地域來說,依附鹽業交通而興起的仙市古鎮,其自身必定深受鹽業采販文化影響。無論是聚落規劃布局,還是聚落空間營造、界面裝飾中都顯現出深受鹽業產運文化影響而體現出來的獨特氣質。作為自貢鹽運道路上“鹽運聚人,生商成邑”的聚落代表,鹽文化及其派生而出的鹽運文化是仙市古鎮聚落景觀形成特色風貌的內在主導文化因素。
① 乾隆《富順縣志》,卷首《原序》。
② 清代檔案:順治六年六月初二日,巡按四川兼管鹽法監察御史趙班璽題《為欽奉勒渝事》。
③ 《清史稿》志九十八,食貨四,鹽法。
參考文獻:
[1] 王鋼.清代四川史[M].成都: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1.
[2] 陳典.論清代“湖廣填四川”的政策導向[J]. 理論月刊,2005(10).
[3] 自貢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自流井鹽業世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5.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教育廳“中國鹽文化研究中心”資助項目;課題編號:YWHY09-12
作 者:李平毅,四川理工學院藝術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藝術設計、視覺傳達設計。
編 輯:水涓 E-mail:shuiju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