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卡爾·伍登,經濟管理學學生,圖中被人鎖喉。這是他參加的最后一屆校隊對抗賽,他當選為最佳球員。
b.隊長約翰·卡特,在“黑藍”的治療師阿里·詹姆斯身后,他的眼睛腫了,但蝴蝶結一絲不茍。
c.在退肯漢姆體育館旁的萬豪酒店門前,牛津的黑藍球員們在練習扔邊線球。
在“火焰列車”與“失蹤詩人俱樂部”之間,是對抗賽,每年的12月初在牛津和劍橋的學生之間進行,黑藍(Dark Blues)VS淺藍(Light Blues)。獨一無二的傳統,英國乃至歐洲最好的兩所大學共同維護了百多年。
1871年以來,兩個學校的學生們帶著極大的勇氣,在80分鐘內與最好的敵人對抗,很美妙、很給力、很偉大。蒂姆·斯蒂文斯,牛津隊教練說:“百多年來,從來沒有人被罰下過。”這一次已經是第130屆。比賽地點在退肯漢姆球場,英格蘭橄欖球的龍潭虎穴,Sky Sports電視臺現場直播,解說員也是業內最好的。主裁判是國際級裁判戴夫·皮爾森,邊裁是喬·羅夫,雖然天氣濕冷,但羅夫只穿短褲,以及他當年代表牛津參加對抗賽時的上衣。羅夫曾經在1999年代表澳大利亞奪得橄欖球世界杯,2002年代表比亞雷茨奪得法國冠軍。
在球場上,喬·羅夫向另一位健在的橄欖球傳奇打招呼,安東·奧利弗。奧利弗曾經是新西蘭全黑隊員,出戰59場,是這場比賽的解說嘉賓,他也曾經是黑藍成員。
橄欖球對抗賽引發的激情,只有泰晤士河上的賽艇可一較高下,足可以讓人迷醉。橄欖球對抗賽讓人體味到職業體育之外久違的感動:過時的業余體育精神。業余體育精神并非意味著比賽水平低、漏洞百出。恰恰相反,備戰極其嚴謹。牛津是上一屆的獲勝者,本屆的陣容得到了加強:增加了查理·霍格森(代表英格蘭隊出戰31場,2003年大滿貫冠軍),以及詹姆斯·韋德,倫敦Wasps俱樂部的主教練。
所有人打這場比賽,都不是為了錢,那為了什么?為了學生之間的團結,他們是歡慶與訓練中的伙伴,未來世界的主人,全球化最聰明但又最謙遜的仆人。對抗賽能給他們一種精英的歸屬感,以及進入永恒的一個小機會。



Varsity這個單詞其實是“university”的簡寫,被世界上很多大學借用,用來指校際體育對抗賽。但“the Varsity”指的就是最古老、最有威望的那個,牛津與劍橋之間的對抗。這一對抗始自19世紀末期,波及各個項目。最主要的項目有5個,賽季從12月開始,蔓延一年。2011-12賽季的揭幕戰是橄欖球,12月的第一個周四,課程結束之后,然后是2月的拳擊(8000到10000名觀眾),4月的泰晤士河賽艇,6月底在著名的Lord’s球場的板球,最后是7月的田徑比賽。

a.2.5萬人來到了退肯漢姆球場,這一英格蘭橄欖球的圣地,觀看第130屆牛津劍橋對抗賽。
b.牛津的小球迷在慶祝黑藍第55次勝利,但劍橋已經贏了61次,還有14次平手。
c.牛津黑藍28比10獲勝,取得兩連冠,1988年以來的最大比分了。
d.雖然有兩個“淺藍”糾纏,但超強的卡爾·伍登繼續前進。
杰羅姆·里隆代,前球員,如今的記者和解說員,在1995年成為第一個參加對抗賽的法國人,那時他在牛津學習社會學和政治。他回憶當初穿上比賽服,端詳著衣服上的牛津王冠的情景,激動地渾身起雞皮疙瘩。
我們得零距離接觸牛津隊,來感受其中的魔力。退肯漢姆球場旁邊的萬豪酒店,一個小房間,球員們在一起吃飯,分發球衣。球隊新的治療師阿里·詹姆斯發言,他太激動了,以至沒能讀完致球員們的信。儀式結束后,有些球員迫不及待地穿上了球衣,有些球員則在分享夏天在西伯利亞拍的照片。球員中有的是法國和瑞士混血,比如后衛約翰·哈德森(生于曼徹斯特,他父親的夢想就是參加對抗賽);有的來自澳大利亞,比如卡爾·伍登,學習經濟管理專業。
比賽現場有2.5萬人,這還不算多的,里隆代說:“我那會有7.5萬人。”腎上腺素上涌讓你恨不得立即沖出去。
約翰·卡特,牛津充滿魅力的隊長,并不否認這一點,但他也經歷過職業體育的快樂與痛苦(反復的肩傷)。他的教練是菲利普·圣安德雷,2004年時還在Sale與塞巴斯蒂安·夏巴爾是隊友。和夏巴爾一樣,卡特也留著大胡子,頭發披散在寬寬的肩膀上。但他的命運并不在職業橄欖球當中。卡特回學校讀書了。他已經拿到了地理學和考古學學位,30歲了,他正在研讀拉康。
開場哨響,卡特頭上帶的并非荊棘王冠,而是一個寬寬的頭帶,像是戰士。他被劍橋的8號戴夫·艾倫封眼一拳,被迫離場,回來時整個左臉都腫了,縫了整整5針。但這絲毫沒有影響他繼續搏殺。劍橋隊也有精彩的表現,但最終沒有繃住,最終牛津28比10獲勝,這是1988年以來最大比分的勝利。
頒獎之后,所有的參賽選手和家人聚集到英格蘭橄欖球協會的一個大廳內,大廳名為“橄欖球精神”,進行傳統的茶會。
晚上,在倫敦市中心的“牛劍俱樂部”(Oxbridge Club)舉行晚宴。橄欖球員們在穿著晚禮服的金發美女的陪伴下出席晚宴。晚會一定要進行到第二天所有人都不記得發生了什么的程度。卡特依然面容扭曲,很多人問他的眼睛怎么樣了,他只是回答:“這就是橄欖球,這就是比賽。”一位伙伴說:“他媽很不開心的。”
學習俄語和法語的學生馬修·賈尼說:“當選為比賽最佳球員的卡爾·伍登很激動,侃侃而談,因為這是他的最后一屆對抗賽了。”
兩天之后,牛津代表隊得去哥本哈根再做慶祝。這是提前定好的,即便輸球了也要去,球員們要保持團結。歡慶之后,球員們還要回去讀書,補回因為橄欖球損失的學習時間。


a.約翰·卡特,在比賽第28分鐘被人打中眼部,縫了5針。他是英勇無畏的隊長。
b.白天的橄欖球球員,晚上穿上了紳士裝,來到“牛劍”,倫敦市中心的高檔酒吧,對兩所大學的校友們開放。女朋友、未婚妻和妻子們也來參加聚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