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馬拉松,一個春天里可以被無限延展開的話題。人們回憶著這項31年歷史的賽事。25歲的女發型師克萊瑞原本僅僅500英鎊的慈善訴求,一天之內達至60萬英鎊。當然克萊瑞跑過終點數分鐘后猝然離世及社交媒體的閃電般傳播,才讓4萬人的愛心如此溫暖如春。為了十年前吸毒去世的哥哥,為了媽媽二十年間擔任義工的撒馬利坦教會,她不止一次奔跑,直至今年生命的終點。人們還會在意到底是誰會取代拉德克里夫?實在不忍心看到四屆奧運會的參與者又一次迎來悲劇,就讓她安靜地放棄和離開吧。
遠不止于上述的話題,肯尼亞人繼續是主宰,埃塞俄比亞人也是最佳配角,他們為何永遠可以在歐洲街頭領跑,輕輕撞擊終點線,帶走他們期待的冠軍和獎金?這就是英國這個春天里最想獲知的答案,他們竟然非常執著。
先是一本書,《與肯尼亞人一起奔跑:激情、冒險以及世界上最快人群的秘密》,作者阿德哈蘭德·菲恩足夠用心。他用半年時間,攜妻帶三女,深深根植在肯尼亞一座名叫Iten的小鎮之中。俯仰之間,可以充分享受東非大裂谷的壯美與滄桑。小鎮藏在高原之上,終年匯聚著數百位肯尼亞最出色的跑者,他們懷揣著跑出非洲的夢想,去征服世界。
走進Iten,所有人都要放棄西方式文明生活,徹底回歸原始清淡的日子。肯尼亞跑者每日棲身在歐洲人建設的訓練營中,幾尺寬的床鋪,蚊帳低垂,恍若我們中國進城務工者建筑工地的集體營地。一日三餐,當地玉米制作的一種粘稠甜食,品著肯尼亞須臾不能離開的茶水,沒有娛樂,只有晨曦和黃昏中的奔跑。只有跟隨著歐洲經紀人跑出高原才能改變自己乃至家族的命運。這就是最大動力吧,貧窮甚至成為了探尋過后得到的第一個刻骨銘心答案。作者菲恩親眼目睹了一個訓練營中,經紀人宣布只有成績最好的六個人可以去歐洲比賽后,一雙雙因落選而顯露出無盡失望的雙眼在晨光中逐漸黯淡下去。
得出答案并非易事,甚至給出的答案也不會有新鮮感,只有與肯尼亞人一道在高原上奔跑六個月后,寫下的文字才那么令人信服。沒有一個單一的答案可以支撐所有事實,請記住這些要素:殘酷的生存環境、活力無限的童年、光腳奔跑、高海拔、玉米甜食、訓練營生活、專注、渴望用勝利改變生活、無處不在的跑步文化。
以上這些要素隨著非洲高原延綿開來,可以任由我們的視野隨著一部名叫《跑者之鎮》的紀錄片飛躍到埃塞俄比亞的Bekoji。來自英國Lewes小鎮上的一對熱愛奔跑的兄弟扛著攝影機跑上非洲高原,只為可以將自己居住的小鎮與Bekoji對比一番,同樣的地域規模,人口都是不足兩萬。兄弟二人,像是在做科學比對實驗,將兩座小鎮人文地理、體育訓練條件諸多要素進行橫向比較,只求將曾經產生過8塊奧運金牌和32項世界冠軍的Bekoji的秘密呈現給世人。也許讓他們失望了,這里沒有任何秘密可言。海拔2800米的Bekoji的稀薄空氣鍛造出的特殊攜氧能力其實不過就是全世界長跑高手都在堅定進行的高原訓練而已,差別在于別人是手段,而埃塞爾比亞人是生活方式,是命運。
一代代人的命運可以鍛造出純粹的信念,只有奔跑可以改變命運,電視轉播將外部世界的一切送到高原之上。同樣膚色的同胞在世界各大城市街道上暢快地奔跑,手握金牌和獎金回到家鄉后投資建設起來的樓堂管所是那么的惹眼,有什么比這些更能激勵一代又一代年輕人的呢?奔跑,為了自己的命運奔跑,只有純粹至此,毫無選擇,也才堅定,也才沒了干擾。
改變命運談何容易,在Bekoji執教的當地教練一月的工資不過幾百塊人民幣,那些運氣不佳或者奔跑遺傳并非最佳的苦孩子們還要在訓練之余為一日三餐而愁苦,更為準確地講,不少人是為了一日兩餐,因為實在無力擁有那奢侈的第三餐。最終的結果,只能逐漸縮減訓練量,直至放棄夢想。
獎金可以鏟除個人貧窮,讓Bekoji時常會有新的住宅落成。但這座著名的長跑小鎮上,卻始終不能擁有一條干凈平坦的400米標準跑道。在困苦中掙扎的長跑少年們抱怨那些成名已久的前輩無人投資訓練設施。二十年間,情況沒有絲毫改變,個人命運與小鎮之間沒有交融,只蓋樓不修路的情狀我們也不該陌生。
答案,真的不那么重要,追尋的過程中顯露出的命運才有光澤。如有興趣,可以在www.amzon.co.uk上買到那本書,可以在townofrunners.com上看到這部紀錄片,看著別人的命運,讓我們每日繼續奔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