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課標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然而我們教師卻因探究切入不當,常常課上是無病呻吟。本篇筆者試從五方面例談以示探究的最佳時機。
【關鍵詞】語文教學;探究能力;切入點
高中新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然而,部分教師因沒有找準探究的切入點,導致課堂上仍是師生一問一答,甚至是無病呻吟。那么,何時切入才是探究的最佳時機呢?我認為可從以下五個方面去嘗試。
一、從課文導入時切入,培養(yǎng)學生探究新課內(nèi)容的能力
學生進入新課讀到課題時必然會產(chǎn)生無限的想象力。此時切入,一定會促使學生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因此每課進入時,我多從課題入手,設問,潛移默化地讓學生探究。如進入《江南的冬景》一課時,我問學生:大家還記得白居易的詞《憶江南》嗎?“江南好,風景舊曾諳。……”大家聲情并茂地背起來。“春天,江南景美。可冬天在一般人的眼里,卻是一個萬物蕭瑟的季節(jié)。然而郁達夫卻偏偏感受到了不同尋常的美,并寫下了優(yōu)美的散文《江南的冬景》。那么在大師的眼里江南的冬天有什么美景?請同學們找出課文中能夠體現(xiàn)江南冬景特點的詞語。”同學們懷著一睹為快的急迫心情很快找到:“可愛明朗、含蓄的生氣、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能不能歸納到一個詞語上?”有同學接口道:“明朗。”那么作者選用了哪幾幅畫來描繪江南的冬天?能不能為它們?nèi)∫粋€好聽的名字?大家分小組很快歸納出:曝背談天圖(第2自然段)……“那么剩下的那些段落在寫什么?”通過小組再討論,各小組代表又很快在黑板上歸納出。這樣在課文導入時,就把握住了新課內(nèi)容。
二、從學生自主閱讀入手,培養(yǎng)學生探究課文脈絡及寫作特色的能力
學生自主學習,對多數(shù)學生來說,不知從何處開始學習。此時切入,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是最佳時機。如我在板題《勸學》后就問同學“荀子在文中為什么要勸人們學習呢,是從哪幾方面來勸的,又分別采取什么方法來勸的?”同學們帶著這一連串探究題去自主閱讀課文,同學們很快找到了答案:“君子曰:學不可以已”,作者是從學習的意義、學習的作用、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三個方面來勸人們的。為了證明他的論點‘學不可以已’,他在學習的意義方面,用“青”“輪”等五個比喻論證了學習可以提高人的水平和改造人的品性。在學習的作用方面,他用“吾嘗……不如登高之博見也”這個比喻論述“吾嘗……,不如須臾之所學也”這個觀點的,從而強調(diào)了學習的作用;他又通過“登高而招”卻“臂非加長”而能使“聞者彰”等四個比喻來說明人主要是憑借了外界條件。這就與文章的推論“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絲絲相扣,有力地論證了學習的作用。在論述學習的方法和態(tài)度方面,又分三層次采用了正反設喻論證的方法。潛移默化中同學們就已理清了課文脈絡和寫作特色。
三、從學生的疑難處入手,培養(yǎng)學生“明道解惑”的能力
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遇到疑惑,一種明道解惑的愿望非常強烈,此處切入也是極好的時機。在學習《師說》一課中,一學習小組代表質(zhì)疑:課文的第一段說“古之學者必有師”,而第二段又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這不是矛盾嗎?對此,我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引導學生去讀第一段,思考:為什么要說“古之學者必有師”?再去讀第二段,思考:為什么說“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最后再將第一、二段連起來讀想,通過步步點撥,最后這個小組的同學不好意思的摸摸頭說,噢,原來第一段既是說古人重視師道,又是針對現(xiàn)實,而借古非今的;第二段是批判當時社會不重師道的錯誤態(tài)度和恥于從師的不良風氣;而“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是在每一、二段間起過渡作用的。
四、從學生的分歧處入手,培養(yǎng)學生辯別事物道理的能力
學生當遇到意見分歧時,第一希望是什么,希望教師能站出來,支持他們的見解,倘若此時教師巧妙地激發(fā),便能取得更佳的效果。如在學習《鴻門宴》評價人物特點時,有同學說:項羽最大的失誤,就是在鴻門宴上未聽從謀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歸山,招致最后的失敗。此話一出立即遭到另一位同學的異議:“他真正的失誤不在于殺沒殺劉邦!”大家立即將視線轉(zhuǎn)向了我。而我卻故意笑了笑反問道“為什么?”他覺得挺委屈的,情緒激昂說:“他真正的失誤在于他殘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寬宏大量等弱點上,就算他在鴻門宴上殺了劉邦,以后也一樣會敗于張邦、李邦……在新安之戰(zhàn)中,章邯率部歸降。項羽卻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坑埋秦卒二十余萬人。入關后,項羽引兵西屠咸陽,殺秦降王子嬰,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收其貨寶婦女而東。……”我這一激將法,不僅使學生更深地認識了項羽這一悲劇性英雄,而且豐富了同學們的文學素養(yǎng),還培養(yǎng)學生辯別事物道理的能力。
五、從課文知識遷移處入手,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課文只是個例子”,其目的是要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所以此時切入,便能使教材起到例子的作用。在教學《沁園春·長沙》快結(jié)束時,我打出投影——《沁園春·雪》詩文,并要求閱讀體會本詩與《沁園春·雪》在結(jié)尾所抒發(fā)感情上的不同點和在景物描寫上的共同點。同學們在稍作討論后,很快歸納出《沁園春·長沙》以設問句結(jié)尾,對上闋“誰主沉浮”的提問作了巧妙的回答,即主宰國家未來命運的將是我們“同學”;《沁園春·雪》通過對歷代“豪杰”的否定,直接提出真正的英雄人物是無產(chǎn)階級。當然“今朝”的“風流人物”,我們也可以當是毛澤東的自況。兩首詩在寫景上,一是寫美景,抒豪情;二是運用對比手法,如“萬戶侯”與“同學少年”的對比,……的對比;三是語言極富表現(xiàn)力。
當然,語文課堂中探究的最佳切入處是動態(tài)的。這需要教者捕捉課文中每一個瞬息萬變的信息,巧妙而適時地切入,才能使語文課堂教學的探究達到最佳的效果。
(作者單位:江蘇省興化市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