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創造力成為當代思想界的重要課題,有著深刻的當代文化背景和原因。科學技術的長足進步,在給人類帶來巨大財富的同時,又潛藏著巨大的隱患。科技文明使人的理性畸形發展,感性能力受到壓抑;文明的進步,使一切變得舒舒服服、輕而易舉,凡事只要動動計算機、按按電鈕就可以解決了。這里,人正在逐漸喪失他最寶貴的東西——創造力。于是,關注人的創造力,尤其是藝術活動的感性創造力,便是極自然地事情了。
關鍵詞:創造力;藝術欣賞;審美素質
藝術活動包括藝術的創造與藝術的欣賞這兩個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方面。藝術的創造是藝術家在生活的基礎上,創造出可供欣賞的典型藝術形象。各個藝術門類運用不同的物質材料、表現手段,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語言。離開了藝術語言,便談不上美的創造和欣賞。藝術欣賞則是人們以藝術形象為對象的審美活動。
藝術的創造過程是一個復雜的情緒流動變化的過程,既有意象情緒,又有非意向情緒;既有經由自身而把握到的表現人物的內心感受,又有作為創造者和局外人的體會。這是一個豐富而多樣的情緒復合過程。一般說來,在整個創造過程中不存在從同一而終的單一的情緒,它在不同的創作階段也會有不同的形態,并伴隨著一些新涌現的情緒。
而藝術欣賞的創造雖然同藝術家的創造聯系非常密切,但二者卻有著根本的區別。藝術創作中的想象不僅是種種伴隨著表現形式的探索,更要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它使藝術家頭腦中的意象變為可供人欣賞的客觀對象。藝術欣賞中的想象雖然受藝術形象的制約,但也可以具有更廣闊的社會內容。“看人生是因作者而不同,看作品又因讀者而不同”,“有一千個《紅樓夢》的讀者,他們心中就有一千個王熙鳳或別的人物”[1]。
實際上,欣賞者在藝術外在形象的基礎上,通過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深入感受、體驗、領悟,進而注入自己獨特的想象,對藝術形象展開“再創造”,從而豐富藝術形象的精神內涵。就這個意義而言的話,藝術欣賞不僅僅是一種“創造”接受,也是藝術創造的延續和擴展,它使藝術家個人創造的藝術品產生普遍的社會效應,成為社會的精神財富。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藝術欣賞的本身也是一種創造。
在藝術欣賞的活動中,欣賞者所產生的審美愉悅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對藝術家所創造的意義的發現;二是對藝術形象的“再創造”。兩者相互滲透。所謂欣賞,首先是對藝術本身美的欣賞。德謨克利特曾經說過:“打的快了來自對美的作品的瞻仰。”[2]藝術美的生命則在于藝術家的創造。由于藝術家自身的創造,藝術才能集中體現出“美”。藝術美不僅包含了生活美、自然美的精粹,并且還凝聚著藝術家的心靈美和精湛的創作技巧。但是藝術形象的意蘊常常是含而不露的,其精湛的技巧也往往是不著痕跡地融化在藝術形象中,有待欣賞者的發現。面對一件精美的藝術品,人們經常發出“奇妙”的贊嘆,欣賞者這種心情,既是對藝術家創造力的肯定,也是對欣賞者自身審美能力的肯定。
“一位藝術家曾說過,一個好藝術的作品應該要符合三個標準:第一,有意義。做前人沒有的東西,創造力就是一種意義。第二,開放性。觀眾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走進作品,感受作品,每一次都有不同的體會和感悟,無論如何理解,都沒有對錯之分。第三,觸動人。好的藝術作品要有打動人心的力量。第一點和第三點,強調的是作品本身的力量,而第二點更注重作品同藝術家、同觀眾三者間的關系。”聰明的藝術家以藝術形象為誘導,不僅相信聰明的欣賞者能夠發現其中的美,而且為欣賞者的再創造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藝術欣賞因此不僅僅停留在發現藝術美的階段,更進入到了“再創造”的新天地。
藝術美是人創造的,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創造藝術美,只有那些具備特定條件的人才能創造出藝術美來。生活經驗對于藝術家來說是第一個重要條件,沒有生活經驗,藝術家就不能創造出內容豐富的藝術品,也就不可能產生藝術美。生活經驗需要時間積累,同時更需要藝術家自覺地反省和反思。因此,決定藝術家的生活經驗是否能讓欣賞者獲得共鳴,不僅取決于藝術家生活經驗的廣度和普遍代表性,也取決于藝術家生活經驗的深度和獨特的個性,當然還取決于這種生活經驗能否成功地得到傳達。
而創造力是一個綜合性的概念,它涉及到能力、過程和作品三個方面,作者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而創造出來的作品,希望能傳達給觀者一種自己的生活態度或者一種理念。欣賞者總是從自己的觀察角度出發來理解作品的意蘊,例如同一部《紅樓夢》,政客、才子、史家、癡男怨女各自欣賞的出發點不同,因此所得迥異。欣賞者在其藝術形象的誘導下,結合自身的生活經驗來想象,進而深化情感體驗。因此欣賞是一種精神再創造的體現。由此而見藝術品的誕生不是藝術活動的終點,而是像田徑運動中的接力賽,藝術家像傳接力棒似的把藝術形象交給欣賞者,欣賞者使藝術形象的生命在其欣賞活動中顯得更加生動、更加豐富,仿佛是欣賞者與藝術家的共同創造,并像列夫托爾斯泰所說:“感受者和藝術家那樣融洽地結合在一起,以至于感受者覺得那個藝術作品不是其他什么人所創造的,而是他自己創造的,而且覺得這個作品所表達的一切,正是他早就已經想表達的。”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
【參考文獻】
[1]楊辛,謝孟主編.《藝術欣賞教程》.2008年10月
[2]周憲.《走向創造的境界》.南京大學出版社
[3]周憲.《視覺文化的轉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
[4]周顯.《美學是什么》.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5]張黔主編.《藝術美學導論》.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月
【注釋】
[1]王朝聞:《審美談》.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429頁
[2]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編譯:《古希臘羅馬哲學》第1卷.1957年.第20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