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樹底纖纖抬素手,摘紅豆”,很小的時候讀到這一句,就想,這樣的手應該是最美了,如詩如畫。直到看見她們十指芊芊,在琴箏之上飛舞,才覺得,原來“摘紅豆”之類,只是一種畫面修辭,絲竹管弦之上的靈動和飛翔,更能表達一個女子內在的靈性。
我喜歡看她們彈古箏,更甚于單純的聽,她們的手,是我見過的最生動的手,因為那兩雙手帶來音樂。是的,音樂,是我們最初設定的采訪主題,也是這一對優雅知性的姐妹花人生的主題,但是我更愿意像談論朋友那樣談起她們,陸薇薇和陸媛媛。音樂洗禮了她們的人生,并成為人生的一部分,然而,忽略掉那些音樂帶來的華彩瞬間,更多的時候,她們像普通的南通城女子那樣,日日沿濠河水拐彎,回家,回到安寧的內心。
陸薇薇,一個感性又注重自我的女子,她說——
每個人都是宇宙星塵中的一粒塵埃,那些可以估價的東西,我不追求。
植物之美,玉器之美,音樂之美,是因為它們都來自天地自然,與世俗價值無涉,卻和心靈有關。
你有多努力,就能實現多大的夢想。
薇薇 隱居在音樂石頭里的綠玉
陸薇薇是姐姐,一個溫潤如玉的女子。履歷表上的人生經歷非常普通。1987年師范畢業后,就做了小學音樂教師,20多年來沒有挪過窩,也沒有打算改變過。問她原因,她說,是因為覺得適合,和童年在一起,人的內心會變得純凈,而且音樂是最適合和孩子們連在一起的,童聲是天籟,音樂借由他們的心和口,也會成為天籟。她上聲樂課,還帶了一個聲樂興趣小組。在教法上,很有自己的創見。我翻看厚厚一疊獲獎資料,發現她在基礎音樂教育上真的很用心。
她說她特別注意將音樂當成一種文化來帶給孩子。比如在完成《茉莉花》這個課題的時候,她從民歌小調的《茉莉花》一直講到意大利歌劇《圖蘭朵》,從27屆雅典奧運會閉幕式上的二胡琵琶合奏,一直講到美國交響樂團演奏的《茉莉花》,通過一首民歌的各種版本演繹,讓孩子們了解了不同的音樂表現形式,和不同民族國家的音樂文化。薇薇所在的小學,前身是一座職工子弟小學,硬件條件不是很好,因此她并沒有過多的機會將器樂上的技藝傳授給孩子,但這并不妨礙她和孩子們交流,當一個人有能力去廣義地理解音樂,它會變得很寬泛,也能更好表現和把握。
走進她的家,想起四個字:芝蘭之室。房子很大,但是裝修低調,只有花草與必需之物。她說人居的環境,還是功能和舒適最重要,因此不論裝修還是自己的服飾,她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合適和和諧,不追逐流行,所以也不會被流行拋棄。客廳里放著鋼琴,琴邊是一張紅漆彩螺古箏,而當年薇薇是以琵琶獨奏考上南通師范音樂教育專業的,想來在音樂上,她一定是多才多藝的。我很想聽她聊聊音樂,就迫不及待地追問她:你覺得中國古典音樂中哪首曲子最契合你的心境?哪首曲子跟你的人最接近?我急于要探討她的氣質,為我的采訪定下調子。她卻指著飄窗上的一盆春蘭請我品賞,這是一盆宋梅,葉色濃綠,如果是開花的季節,滿室暗香浮動,她家的陽臺上還有集圓、龍字、萬字、富貴仙……這些品種都是蘭花中的珍品。養蘭花除了風雅之外,是非常耗費心力的,沒有想到一個70后的女子,會有這樣的心境和勇氣。
初冬午后的陽光清冷,素顏的薇薇在鋼琴邊坐下來為我們彈了一小段巴赫,黑底紅花的旗袍,鎖著精致的琵琶扣,與西洋樂器之間形成一種奇妙的和諧。她說這是教書的小學校附近一個老裁縫做的,店面很小,但是手工非常好,她們之間已經有二十年的交往,妹妹的許多旗袍,也是在那里做的。后來她又彈了半曲《梅花三弄》,我聽得幾乎有些恍惚,音符和手腕的起落間,仿佛滴水成冰,隨著春天來臨,清冽的寒冰,又慢慢地烊化成水,飄隱如風……
她家的二樓是一個敞開式的空間,除了樂器和音響,就別無他物了。這樣的格局很適合搞PARTY呀。她撩著長發笑了一下,說,圣誕節我確實要在這里搞一個沙龍呢,邀請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來品鑒玉石翡翠。我非常喜歡玉,尤其是它們在陽光里的樣子,你會覺得它們不是屬于塵世的,遇見一塊好的玉,又是自己喜歡的,那種感動,并不亞于好的音樂帶給你的。從大的范圍來說,它們都是一種藝術,也都是一種人生。
薇薇是在音樂中隱居,她的講述始終和音樂不著邊,但是你分明感覺到,她的一切,她的強大內心,她如此安詳的生活狀態,很有可能都是來自她和音樂之間那種超然的關系。
媛媛說,外人都看不出來,其實我姐真的是一個很有個性的人。姐姐笑了,也許是這樣的,我從小就是一個乖孩子,我要好,要強,也樂于接受父母長輩和外界社會對我的要求,去完成一種普適的價值。當所有的人都認為我為之付出努力很辛苦的時候,其實,我的內心很放松,因為我有一個自得其樂的世界,是別人進不來的。妹妹小時候彈古箏時總是為了要玩,要休息一會兒,和父母起爭執,但是我不會,我可以抱著琴一坐大半天,父親以為我在彈琴,但是我可以看看花草,看看金魚,想想自己的事情,或者發發呆,一樣得到了自由。
每個人生來都必須要為外界的環境犧牲掉自己的一部分,因此對于那些能夠保留下來的東西,薇薇給了它們一個更大的空間。從薇薇娓娓的講述里,我看到一個特立獨行的女子,她心馳坐忘,對著常規暗自偷笑,從她身邊經過的歲月,如蘭葉紛披,如翠玉靜美。
“作為一塊翡翠,我表里如一靜若止水。我什么也不理會,是為了給你機會,讓你注意到我蘊含的光輝天生的珍貴。你看,就美。不看,收回。除了一個幸運而不覺得的你,別人都不配……”薇薇,她像一塊藏在石頭里的玉,渾然天成,暗自為自己的內心欣喜。
媛媛 箏樂,她的眾妙之門
音樂是姐姐養心的巢穴,卻是妹妹人生的鋒芒,輕揉大搓,眾弦如雨,一扇眾妙之門,從此為她霍然開啟——
陸媛媛,南通大學音樂系古箏教師。中國民族管弦樂協會會員。中國樂器演奏古箏專業碩士。
她的新浪微博有古箏名子嵌入,古箏是她的名字,也是她的人生。
2003年,在第五屆江蘇省音樂舞蹈節中,參與《荷香月滿》的創作演出工作,將二胡和古箏的音樂元素巧妙融合,獲優秀作曲獎;2005年,編導的古箏彈唱《新霓裳羽衣曲》在南通電視臺主辦的大型多媒體原創音樂節中組曲首演,創造性運用古箏的噪音演繹梭子的聲音,詮釋出南通“紡織之鄉”的韻味;2007年,應邀參加中央電視臺《中華情》第九屆亞洲藝術節閉幕式慶典晚會演出,以一曲開場古箏《好一朵茉莉花》驚艷全場……
薇薇說,妹妹和我走的是完全不同的一條路。事實上,她們都是幼年在父親的啟蒙下開始接觸民族器樂。還在牙牙學語的時候,有心的父親,就找來各種民族音樂的磁帶,絲竹管弦之聲,儼然就是陸家的生活背景音樂。姐妹倆就在無意識中接受著傳統音樂的熏陶,并且相信終有一天,這美好的聲音,也能從她們的手中,她們的心里發出來。
媛媛是屬于那種閃閃發光的女子,總是要把自己放進外界環境里,再反觀和確認自己的存在。“我是沒有童年的”,小時候的記憶,就是練琴練琴,偶爾偷個懶,也會被晚歸的父親從被窩里拉起來,讓她把當天新學的曲子彈給他聽。枯燥的練習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雖然在古箏上天賦極高,孩童的天性也無法抑制,練了一會兒,她就要求玩一會兒,父親說好,陪你打十個羽毛球,打完了你再練,可惜媛媛打球的水平有限,十個球一會兒就沒有了,練習曲卻很長很長。所幸在漫長的曲子和曲子之間,有一個又一個老師的鼓勵和認可,還有古箏在生命中逐漸植入的那種踏實感和幸福感。
媛媛九歲起拜南通市少年宮丁均先生為師,正式開始學習古箏。從此,傳統音樂的大音大美,成為她的夢和理想,和不斷向前的推力。在古箏演奏上的天賦與用心,使她小小年紀即得到肯定,12歲隨少年宮藝術團出訪日本,在東方音樂的世界舞臺上初露頭角。稍后師從江蘇省歌舞劇院古箏演奏家郁紅女士,南京藝術學院古箏教育家閻愛華教授,在古箏的演奏技法和音樂美學上不斷得到提高。逐漸形成自己清麗明朗的演奏風格,被同行師友們譽為“百變箏手”。她的一個學生告訴我:我們大一新生剛進校,還沒有見到她的時候,就聽說陸老師了,她在臺上演出的時候簡直就是“萬人迷”啊!后來一見到,果然技藝超群,大氣優雅!
猶記得2010年她在南通大學舉辦的古箏音樂獨奏會。舞臺上的她光彩四溢,一襲長裙,拎著花籃款款而來,走向她的古箏。臺下多少琴童眼睛閃閃發亮,“媽媽,我也要像她那樣!”“好啊,那你現在就要好好練……”這些對話不時響起在音樂的停頓間。九首曲目,媛媛準備了八張古箏,其中有一張是特地定做的鋼絲弦潮州古箏。當然更精彩的是她的演奏,古曲《楓橋夜泊》突破了原有的固定五聲音階,采取西洋的音階調式來表現,又雜糅進昆曲、江南絲竹等音樂素材,在手指的起落間,唐宋古韻迤邐前來;而新疆舞曲《木卡姆散序與舞曲》則讓古箏和大鼓首次邂逅,使向來以線條著稱的音樂旋律,憑空得了大色塊的渲染;《云裳訴》則以陜西音調中的“碗碗腔”與鋼琴合奏,急緊飛旋的絢爛和哀怨之中,媛媛淚如雨下,古典悲劇的愛情在她的箏聲里復活,而她自己,也在這最后一曲的華彩樂章中,撥弦嘈嘈如急雨,深陷身世之感,多少年學箏的苦樂甘甜,那么多要感謝的人:父親,師友,一一在心頭浮現……
2011年的平安之夜,酷愛翡翠玉石的陸薇薇邀約一幫同好,組織一次賞玉家庭沙龍,“玉友”們攜來所藏供大家賞玩。聚會間,賞玉、講座、品茶,內容豐富多彩。姐姐說,這是一次娛心的旅程,精神的大餐。
那一次,有多少人記住了她充滿表現力的音樂,也記住了她含淚的眼,哽咽的語言。在她閃閃的光芒背后,一個個刻苦練習的片段,像一面面細碎的棱鏡,堆聚在二十多年的漫長時光里。
談起古箏,媛媛說練習是苦的,太苦了,包括現在,也是一天不能松勁,不練就要手生。但是,當在日復一日繁復枯燥的練習中與音樂逐漸會心,體會到這種瞬間的藝術在自己指尖復活,獲得新的生命,美好的感覺真是難以言傳。“如果沒有選擇音樂,我可能會去做一個化妝師。”那樣的話,媛媛的美,也許就不可能像現在這樣內外兼修了。
既然這么苦,為什么有勇氣在這條路上堅定地走下去呢?她似乎沒有想過,覺得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事。她甚至用“順利”來形容她的古箏學習生涯。“包括后來去大學里參加專業考試,都是很順利的,但凡考過的學校,老師都希望我去那里就讀,然后留校任教。最后父親幫我選了南京師范大學。”媛媛動情地講到一個細節,她各地奔波去參加一個個學校的專業考試的時候,都是父親陪同的。培養了兩個琴童的家庭不是很富裕,他們總是住在條件簡陋的小旅館里,有時候為了讓媛媛洗個熱水腳,睡得盡量好一點,應對第二天的考試,父親會把他喝的水都省下來。
2000年從南京師范大學音樂學院畢業后,媛媛回到家鄉,進入南通大學藝術學院從事古箏教學工作。從此道器合一,教學相長,將既尊重傳統又充滿著現代意識的音樂思維引入箏樂教學,不斷總結自己獨特的演奏觀念和審美追求,成為學生們學習音樂藝術的偶像。
樂曲的輕重緩急其實表達著人生的喜怒哀樂,而高山流水的箏音,是這樣貼切地表達著古中國的精神,陸媛媛,這個美麗而不懈追求的女子,正在以她的纖纖十指,書寫自己的《樂記》。
二月,春天就要來了,讓我們靜聽,在陸家姐妹泠泠的素弦上,清風弄竹,山鳴谷應,所有的花朵正次第開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