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友田,著名詩人,1937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肖縣黃口鎮。歷任江蘇省文化局專業創作員,《雨花》雜志詩歌組組長、編委,《揚子江》詩刊主編。江蘇省作家協會專業作家,文學創作一級。江蘇省作家協會第一、二、三、四、五屆理事。江蘇省作協詩歌工作委員會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開始發表作品。1959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煤海短歌》、《礦山鑼鼓》、《煤城春早》、《石炭歌》、《金色的星》、《礦山鳥聲》、《花雨江南》、《帶血的泥哨》、《孫友田煤礦抒情詩選》等10部,散文集《在黑寶石的家里》等。
車出江蘇興化城,沿高速公路朝大垛鎮方向行18公里,就到了管軟村鄭板橋的墓地。
走進墓園,迎面豎起一塊青石墓碑,上刻“鄭板橋之墓”,為周而復所書。先生在此長眠已有230余年了。
走進墓園,只覺一陣清香撲鼻,分不出是花香還是墨香。把腳步放輕,怕驚醒先生的揚州夢。先生與揚州有不解之緣。先生在山東范縣、濰縣做官期間,因遇荒年開倉濟貧而獲罪罷官。但老百姓心里更尊敬他,更熱愛他。因為他愛民情深,不顧個人安危。在他任職期間,還有一個關于他讓有情人終成眷屬的傳說。相傳濰縣有一對相愛的男女青年,因他們的結合受到雙方父母的反對,一氣之下,男的當了和尚,女的做了尼姑。但舊情難忘,通過幾次幽會,兩人決定還俗成婚。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辦成的事,卻得到時任濰縣縣令鄭板橋的批準,鄭板橋為此還寫了一首詩,詩句幽默風趣,意味深長:“退禪心,動凡心,脫袈裟,著羅裙,準準準,準你配夫君,免得僧敲月下門。”
鄭板橋回歸故里后,就在揚州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的代表人物。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看到了“揚州八怪”的真跡,那是揚州博物館特地為外來客人展現的。一幅又一幅,展開又卷起,時間在如癡如醉的凝視中流去。短短的,卻又驚心動魄的十多分鐘,我們看到了六位大師的十一幅書畫真跡,其中有先生寫給“別去二十余年”的“織文世兄”的一幅書法珍品。“兩心相照無一刻相忘也”,真摯之情,溢于言表。先生的書法,揉合篆、隸、行、楷,獨創一格,人稱“亂石鋪街”體。先生寫的“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已成為民眾的口頭禪。同為書法大家的毛澤東對先生的字有這樣的評語:“你再看鄭板橋的帖,就又感到蒼勁有力。這種美不僅是秀麗,把一串字聯起來看有震地之威,就像要奔赴沙場的一名勇猛武將,好一派威武之姿呵!鄭板橋的每一個字,都有分量,掉在地上能砸出鏗鏘的聲音,這就叫擲地有聲呵。”(抄錄于建在興化城內的“鄭板橋紀念館”)
先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興化人。歷經清代三朝,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幼孤貧,四歲喪母,由乳母撫養。出生于公元1693年,享年73歲。他善畫竹、蘭、石、松、菊,而以蘭竹石最多。蘭花之香,翠竹之節,怪石之骨,浸透了先生的晚年歲月。先生的畫用筆透勁,妙趣橫生。先生的詩言情敘事直抒胸臆。先生的詩書畫集于一體堪稱三絕。我家就有先生的一幅蘭竹圖,高高的怪石旁生有一叢翠竹,枝葉迎風婆娑,用墨濃淡相宜。下有幽蘭,中有一首七言絕句:
石畔青青竹數竿
傍添瑞草是幽蘭
老夫卅載瓊林客
只畫春風不畫寒
落款為:板橋鄭燮。這幅字畫是江蘇省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委員會贈我的獎品,雖不是真跡,我仍視若珍寶,懸掛于客廳,為陋室增輝。
先生的故居在興化城內文烽塔附近,是一處瓦木結構的小院落,四鄰稱它為鄭家大堂屋。堂屋正中懸掛著先生寫的對聯:
秋從夏雨聲中入
春在寒梅蕊上尋
對仗工整,氣韻飛動,是先生53歲時的精品力作。故居周圍正在大興土木,建造高樓大廈。我好像看到先生正站在青磚鋪地的門前,凝視著這群后起之秀。
一首詩或一幅畫就要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