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是一切生命的起源,也是陽光的根本。
水,是常州先民的命脈,更是現代人生活富裕的源泉。
常州,地處蘇南南部、長江三角洲中心地帶,與南京、上海兩大城市等距相望,與蘇州、無錫聯袂成片,市區北靠長江,南銜太湖,地勢平坦,水網如織,是江南水鄉的典型代表城市之一,中國古代偉大的水利工程、世界上最長的運河——京杭大運河穿城而過。
常州市區總面積280平方公里,人口85萬。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常州地區為江河湖海包圍,西面受宜(興)溧(陽)高山地的大水壓境,南面是蘇(州)(無)錫地域的水鄉澤國。城市化的發展,留下眾多與“水”字有關的地名,是先民治水歷程的足跡;縱橫交錯的河流和橋梁,是歷史的刻痕。
“江東之州,常州為大。”春秋末期,公元前547年,吳國公子季札封于延陵,常州開始有文字記載的歷史,至今已達2500多年。“常州”之名,定于隋文帝時期,后歷代為郡、州、路、府治,人文薈萃,經濟繁榮,地位重要,歷史上有“中吳要輔,八邑名都”之譽,是具有豐厚歷史文化遺存的江南古城。
常州別名“龍城”。清光緒《武陽志余》載:“吾郡古號龍城。”其由來傳說多種:一是常州城垣“地有龍形,故日龍城”;二是東海龍王九太子的神話故事;三是南北朝時期齊、梁兩代常州出了15個皇帝,而龍是皇帝的象征。清乾隆皇帝6次巡視江南,3次到常州天寧寺拈香禮佛,并題寫“龍城象教”的匾額。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了靈性,水氤氳著常州深厚的文化內涵。1109年,宋徽宗會試天下貢士,300名進士中,常州學子楊廷鑒等9人中狀元、洪亮吉等10人為榜眼、趙翼等16人獲探花,占全國總數的5.7%;清代,常州文風進入鼎盛期,以惲壽平為代表的“常州畫派”、莊存與為代表的“今文經學派”天下聞名。清末思想家龔自珍寫詩贊道:“天下名士有部落,東南無與常匹儔。”歷史學家、常州詩人趙翼寫道:“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
河流環繞,湖泊遍布,通江達海,與水有著不解之緣的常州,是一座具有2500年歷史的文化古城,又是一座在20世紀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大潮中崛起的新興工業城市。城市因水而滋潤,被充沛的水激活。水,沉靜而清晰,構筑常州城市的格局,勾勒歷史的文脈;水,流動而凝重,孕育常州文化內涵,催生人文精神;水,委婉而剛勁,城市得到浸潤和提升,人得到詩意的生活和無限的遐想。
運河篇
一個城市,有穿城而過的河流,就有美景、生機和靈魂。在常州城區南北6公里距離內,有幾條風格迥異的運河,這是其他城市無可比擬的——由北往南依次為城北運河(關河)、城中運河(南市河和東市河)、城南運河(明運河、古運河)和新運河。
幾條運河先后是京杭大運河的繁忙航道,平行東流,形成難得的景觀,也是歷史文化聯系的特殊紐帶。如今常州圍繞古運河的保護和規劃,深入挖掘常州運河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幾條運河融古通今,相融共映,凸現文化靈魂。
古運河:一條承載常州厚重歷史文化的長廊
“文明史就是對河岸上人們生活的記錄。”
——《世界文明史》
“我們不過是大運河千年歷史中某個搭般走的人,是個過客,現代人可以不用運河穿越南北,但是,我和你不能拋棄了她,不能不把它傳給后人。” ——中國古建筑學家羅哲文
京杭大運河全長1794公里,北起北京,南達杭州,是我國僅次于長江的第二條“黃金水道”,也是世界上開鑿最早、最長的一條人工河道。
運河常州段,是其最具代表性的一個節點,重要的組成部分。
蜿蜒綿長、悠悠流淌的古運河,一路跳動著美麗的音符,穿越千載時空,踏著歌聲而來,成為承載歷史底蘊、燦爛文化的“母親河”,常州的生命源、生命線。
公元前495年,即季札受封5年后,吳王夫差為北上爭霸,從蘇州望亭往西,經無錫,達常州奔牛,開鑿了現在的京杭大運河的前身——江南運河。
由孟河而出長江的江南運河,全長170公里,開鑿的常州段運河當時稱“前河”,也稱“城南濠”。水流由西水關入口,經天禧橋(弋橋)、新坊橋、元豐橋,再由東水關橋出口東行,這就是常州最早的古運河。
大運河常州段是蘇南各城市中流經最長的,在常州穿城而過。2500年來,常州城依靠這條古運河,孕育,誕生,繁衍,生息,形成“城依水、水抱城”的獨特格局,養育著世世代代常州人民,承載著常州文明史的沿革和發展重任。
歷史上,許多著名人物通過運河來到常州,與常州人民結下不解之緣:東漢文學、音樂家蔡邕攜女兒蔡文姬為避中原戰亂,泛舟運河來常州,在此寓居20年,死后歸葬常州;南宋末年,常州軍民奮勇抗擊入侵的蒙古大軍,慘遭屠城。文天祥被俘后經運河押解往北,途經時悲憤疾書《過常州》詩:“山河千里在,煙火一家無。”理學宗師程頤的高足楊時,從中原來到常州,興辦學校,講學18年;城西篦箕巷,是乾隆皇帝6下江南,6到常州登岸的地方,這個地名就是乾隆起的。
一部常州古運河史,是一部常州社會與經濟的發展史。隋代南北大運河全線貫通,太湖水系、皖南水系、長江水系經運河串聯,在這里交匯,常州作為“三吳襟帶之邦,百越舟車之會”、“船舶往來,商旅輻輳”的交通樞紐,朝廷“貢賦的必由之路”,郡、州、府的所在地,依托于運河繁榮和發展:商賈依橋而市,百業因河而興,運河貿易、漕運、木業、米業、豆業、果業、茶業,以及隨后依運河而興起的建筑業、制陶業、冶鐵業、造紙業、絲織業、梳篦業等民族工商業,鑄就了常州現代經濟的輝煌,常州城市逐漸擴展,最后形成以古運河為軸心的城市格局和經濟帶,獨步江南。南宋詩人陸游稱:“方朝廷在故都時,實仰東南財賦,而吳中尤為東南根柢,諺日‘蘇常熟,天下足’。”
這是城市傳奇開始的地方——常州城內后河小營前一帶,形成時稱“大市”的鬧市區;白云渡邊碼頭林立、商賈云集;馬山埠畔貨船簇擁,人聲鼎沸,河中船舫穿梭、槳櫓聲聲,兩岸車水馬龍、商鋪林立;各類手工作坊遍布局前街、早科坊、西大街和運河、市河兩岸;源源不斷的商船在文亨橋、篦箕巷碼頭駐留,帶來全國各地的商品,常州特產也由此輸往各地。“文亨穿月,篦梁燈火”,說的就是篦箕巷的興旺景象。百年前,常州的梳篦沿著此段京杭運河,走進尋常百姓家。百年老字號“老卜恒順”的梳篦,被選送參加1915年巴拿馬和1926年費城世博會,分別奪得銀獎和金獎。
位于篦箕巷的毗陵驛,是中國最古老的水路驛站之一,負責傳遞皇帝的詔書和軍情文書,接待高官,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紅樓夢》最后一回寫道,賈寶玉與父親賈政最后一次見面,是在停泊于運河畔毗陵驛的一條官船上。
北宋大文豪蘇東坡循運河11次來常州,最終定居白云溪畔的藤花舊館,直至仙逝;城東的艤舟亭,是北宋大文豪蘇軾每次沿運河到常州泊舟的地方。該亭最初建于南宋,1757年乾隆皇帝第二次下江南時,鑒于對蘇軾的仰慕而重修,并為該亭寫下“玉局風流”的匾額。蘇東坡終老常州,與這座城市結下生死情緣,現在這里建成東坡公園,有東坡洗硯池、乾隆御碑亭、御碼頭等景點,也是俯視壯觀的大運河的最佳地點。
常州古運河,是全國為數不多的從西流東、橫貫城市中心的河流。至宋元時期,入城西,貫城中,流城北,常州老城內的水系與運河完全融合,如人之經脈,因運河而更流暢。百姓臨水而居,歷代名人輩出,造就了常州粉墻黛瓦、小橋流水城市特性,枕河人家、耕讀之家的文化特色。
府學堂、縣學堂、天寧寺、“三吳第一樓”等置于城市各方位;白云溪、前后北岸、西瀛里、青果巷等街巷弄堂,凝聚了常州千年文脈。其中,青果巷是常州古城的縮影,書香門第院套宅,官宦富家宅連院,枕河而居。明清兩代,青果巷出進士近百名,清乾隆十年狀元錢維城,明嘉靖八年進士唐順之,清末洋務派代表人物盛宣懷,清末譴責小說《官場現形記》作者李伯元,中共早期領導人瞿秋白,語言學家趙元任,“愛國七君子”之一史良,愛國實業家劉國鈞等,都出生在這里,青果巷成為聞名全國的“狀元街”和“名人巷”。
古運河像一部多彩的畫卷,串聯起兩岸的篦梁燈火、毗陵驛站、文亨橋、尚書碼頭、近水閣、穿月樓、西瀛里、明城墻等名勝,分布著李伯元故居、唐荊川故居、瞿秋白誕生地、劉國鈞故居等名人故居,呈現出天寧禪寺、天寧寶塔、紅梅公園、宋代石經幢、東坡公園、艤舟亭、半月島等景點。古寺廟、古戲樓、古纖道、古碼頭、古書碑、古祠堂、古石橋、古水井等,隨著時代流變沉沉浮浮,訴說著原汁原味的常州過去;彎彎的小巷,窄窄的小橋,清清的流水,斑駁陸離的光影中,散發著古色古香的氣息,流瀉出江南的美。
古運河,曾是常州城的“黃金水道”,“河岸有街,街邊有船,船側有排”。而在公路、鐵路、航空等運輸方式高速發展的今天,這條生命線的主要功能,從貨運交通向旅游觀光轉變,過往船舶遠離了市區段,古運河進入靜寂歲月,還給運河兩岸居民一片靜謐和安寧。
同時,京杭大運河申報世界遺產活動,帶動沿河各城市掀起新一輪經濟發展、城市競爭熱潮,常州也開始規劃、保護和開發古運河,打造活力之河,魅力之河,生態之河。承載了常州千年發展史的古運河,將變成一條景觀河,展現新的風情——運河沿線的建筑景觀、婉曲的岸線、寬闊的水域,河中高樓倒影,古跡勝景相映,流淌著詩情畫意,充溢著江南水鄉的溫情……
我曾多次在古運河散步,閑坐,曬太陽,體會安然流淌的柔軟時光,感受歷史風貌和城市風景,梳理城市的文化脈絡,城市的人文記憶——白天,聽著悠悠水聲緩緩散步,看嫩綠的枝椏拔節生長;夜晚,兩岸燈光閃爍,月光倒映水中,小橋在清波里搖動,拱洞連影,數橋重疊,透出一片空靈……
悠悠運河水,流淌數千年,給城市增添了美麗的風景、優雅的曲線;豐富的運河資源,包含著不可估量的歷史信息與價值:豐厚的運河文化,見證著常州悠久的歷史文化,更傳揚著這座城市的魅力和活力。
新運河:拉開城市發展的新框架
古運河,承載著常州這座古老的城市2500年的興盛。
新運河,寄托著常州這座現代化城市未來的發展夢想。
穿城而過的運河,給常州帶來過發展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的困擾。
隨著時代發展變遷,常州城市建設的步伐不斷加快,城市框架不斷拉開,老運河穿城而過的缺點日漸突顯。
運河改道,是城市發展新的資源的需要,關系到城市未來發展模式和城市規劃,深刻影響城市幾代人、數百年的生存、生活與發展。
歷史上,運河常州段曾經三次改道——1912年的常州全城圖上,運河把整個常州城“托”在城市北邊;解放后,常州城區的面積僅12平方公里;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常州人還習慣稱運河以南的地區為“城外”或“城郊”。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常州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城區面積不斷擴展的30年。
大運河從“城市命脈”的地位轉變為純粹的水運通道,是歷史的進步與必然。常州市委、市政府從構建“一體兩翼”城市框架的戰略高度出發,搶抓機遇,大手筆打造新運河,建設、規劃、環保、文化、旅游、園林、水利、交通等有關部門通力合作,完成讓運河出城的夢想——
跳出老運河,向南平地開新河,運河此次改線帶來的是航道的本質提升:運河水面寬度由不足50米改為90米,水深由2.5米變成3.2米,通行能力由原來的雙向兩條500噸級船舶提升到雙向六條1000噸級船舶……新運河徹底打通了蘇南水運的最大“瓶頸”。
2008年1月17日,一條寬闊清澈、碧波蕩漾的新運河,在城南橫穿出世——常州新運河竣工通航。
常州的運河史,翻開了新的一頁;常州城市發展,譜寫出新的篇章。
新運河全長44.5公里,西起荷園里,東至直湖港,途經武進、鐘樓、天寧、戚墅堰4個區,穿城而過,環城而行。
新運河線路位于城市主體與新南翼的分界線上,清晰地將龍城分為南北兩翼,龍城常州鋪開美麗迷人的嶄新畫卷。
新運河是一條現代化載體,將常州14個雙向低等級車道,變成46個高等級快速通道,貫通城南城北,拉開城市發展框架,有效緩解了城市交通壓力,方便交通出行。
新運河邊,座座高樓聳立,城市新格局在這里很快成型,運河風貌正在不斷地改變。
26公里的運河改線段上,精心設計橋梁線路,打造便捷交通。龍城大橋、常金大橋、青洋大橋等1l座橋梁凌空飛架,如彩虹懸空。這些橋梁型式多樣,結構新穎,美觀大方,具有江南特色。其中龍城大橋設置兩座直徑達5米的圓形鋼結構的觀景臺,人們在此欣賞大橋雄姿,領略新運河風景。氣勢雄偉的龍城大橋成為常州南大門的新標志,并被中國土木工程協會推薦為“面向世界的100座創新橋梁”。
新運河兩岸,樹木繡綠、高低錯落,精心設計綠化林帶,營造美觀環境,構筑起生態長廊。
“路、河、橋、林”相協調的亮麗風景,使新運河地區從原有的“臟、亂、差”,變為現在的“暢、綠、美”,構成“和諧常州”新景觀。
湖泊篇
“湖泊是風景中最美、最有表情的姿容。它是大地的眼睛。”
——美國思想家、作家梭羅
太湖:匯聚常州城市新的夢想
太湖有3.6萬頃,是我國第二大淡水湖,又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水面遼闊,煙波浩淼,湖光山色,相映生輝。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盛產魚蝦,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環太湖岸線全長370公里,環湖有四座城市——江蘇省蘇州、無錫、常州三市,浙江省湖州市。蘇州因為擁有150公里岸線,在環太湖城市中最為名有;一首《太湖美》民歌,唱響了無錫;而常州只有岸線7公里,占2%,在蘇錫常三個城市中,開發太湖時間最晚。
雖然常州只占太湖小小一角,但也有得天獨厚的條件:太湖正北方,天目山余脈輕靈地勾勒了一個圓弧,這里就是常州市武進區潘家、雪堰、漕橋等鄉鎮所在的太湖灣。
坐北朝南的太湖灣植被良好,共有喬木、灌木、草本植物百余種,鳥類70多種。臨湖7個山灣,把7公里湖岸線牽扯得曲徑通幽,逶迤綿長;這里人文景觀歷史悠久,名勝古跡眾多:蓼莪山的蓼莪寺,全國惟一的孝子祠遺址、二十四之“慈母驚雷”的孝子王裒墓,北宋理學家楊龜山講學的龜山書院(道南書院),胥山伍子胥祠,春秋戰國時期古城遺址闔閭城之大城(小城在無錫),陳列帝墓,梅堂和煙墩等,組成良好的景觀資源和臨湖岸線。
2009年深秋,我曾在太湖灣廟堂山、綠豆山南麓的竺山湖小鎮住過兩天。
環湖公路像一條巨龍,把城灣山繞成幾圈;依山而筑、錯落有致的房屋,形成休閑小鎮;湖水柔柔拍岸,粼粼波光潑金灑銀。
據《越絕書》記載,太湖灣境內的秦皇山是越王勾踐埋葬吳王夫差的地方,山腳下的湖灣叫竺山湖,竺山湖小鎮就坐落在這里。
放眼遠望,太湖浩渺無邊,氣勢開闊,湖岸環境幽靜,垂柳搖動;蒼翠的蓼莪山、城灣山,大、小焦山島上不斷掠過白鷺美麗的身姿,山雀跳躍,杜鵑啼鳴,周圍成了鳥類的天堂……清晨,我在鳥兒的鳴聲中醒來;上午,置身于太湖灣青綠的茶園,搖曳的竹林中,湖光山色,別具韻味。
我也曾到過楊橋村古鎮,這里是常州地區保存完好的古村落,著名的“火燒紅蓮寺”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古街、古河、古橋、古井、古宅,經幾千年時光浸潤,古樸厚重,多姿多彩,綿亙著一幅典型江南水鄉畫卷。
雖然常州人的“太湖意識”相比兄弟城市起步較晚,但太湖灣旅游度假區(太湖灣廣場、環球動漫嬉戲谷、中華孝道園、萬澤太湖莊園、竺山湖小鎮、太湖灣度假村、國家龍舟競賽基地)計劃已經實施,太湖灣投資1.5億元的度假村、投資2.5億高爾夫球場等項目已啟動,鳥語林、太湖靈秀虎口瀑布、船艇俱樂部、棧橋和9孔太湖灣大橋等正在建設中,未來的太湖灣,將以集休閑、娛樂、觀光為一體的旅游度假區。
太湖灣廣場,造型簡約,線條流暢,磅礴大氣,標志性建筑由鋼架及網狀結構鋼架組成,成帆型,寓意人們的事業和生活一帆風順;網狀結構寓意漁網,水池寓意湖水。
環球動漫嬉戲谷,是中國最大的數字文化主題園區,更是全球首個網絡游戲主題公園,這里現已成為常州旅游新的增長點。
西太湖:勾畫常州城市美的畫卷
“扁舟夜泛涌湖東,一片清秋月滿空。貪聽吳歌忘坐久,滿身衣濕露漾漾。”
——清代常州詩人趙翼
我曾幾次去西太湖,其中最近的一次是春天的周末。
15公里路程、高架路15分鐘,拉開了與喧嘩的城市的距離。我和朋友在溫潤的暖光下,沿湖邊閑走,湖面寬闊悠遠,湖水深碧澄澈,在微風的吹拂中閃耀出金色的光波,湖面上白鷺翻飛,攬月灣內音樂噴泉隨風飄舞;碧樹綠草間星型建筑熠熠生輝,湖邊環繞著青翠的樹林……構成一幅光影交錯、深遠而寧靜的畫面,天與地,人與湖,在美與靜之中沉思,在夢與詩之間陶醉。
一會兒,天上下起了小雨,飄飄灑灑的雨點兒落在水面,蕩起了圈圈細細的漣漪,湖水靄靄茫茫;再過一會兒,雨過天晴,太陽若隱若現,湖面歸于平靜;當落日跌落湖面,波光粼粼閃爍著,金燦燦跳躍著……
西太湖(滆湖)是古太湖分化殘留湖之一,因處于太湖西面,故又稱西太湖,是蘇南地區僅次于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且是唯一沒有被開發過的自然湖泊。它164平方公里碧波,14公里黃金岸線,南接宜興,北通長江,東瀕太湖,西聯長蕩,湖面形態呈長茄形,藏古爍今,包孕吳越,是常州地區最寶貴的自然資源。
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西太湖生態環境良好,水生動植物資源豐富;90年代中期之后,隨著周邊地區工業經濟發展,對西太湖資源過度索取,疏于保護,西太湖已由淺草型湖泊,變成藻型湖泊,面臨嚴重的生態危機。
2008年年初,常州市、武進區兩級政府明確提出“挺進西太湖,建設濱湖城”的戰略構想,制定對西太湖進行綜合環境整治的戰略決策,成為全市發展大局和城市發展戰略重點。
7月28日,打造滬寧線上創新、生態、宜居、休閑戰略高地的戰役,拉開大幕——
擴大湖區面積,加固環湖大堤,環湖岸線改造,生態濕地修復……經過幾年的綜合整治、開發和建設,西太湖經歷著從生態環境暗淡,到現代生態休閑區的美麗蝶變,文化內涵和生態空間大大擴容,魅力顯現。
總體形象定位于“月光水城”的西太湖,“一心、一軸、一帶、十區”的總體布局已展開,全長651米的西岸線景觀大橋、花木大世界、濱湖水天堂和休閑新天地,攬月灣星型建筑、西太湖國際商務廣場、世盈西太湖項目、天主教堂等項目正在建設中,對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常州的城市形象、加快常州的旅游發展,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長江篇
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也是中國水運的“黃金水道”。
常州長江岸線東起桃花港,西至新六圩,主要分布于錄安洲兩側、夾江南岸及圩塘岸線,僅有18公里,在江蘇沿江8個城市中是擁有岸線最短的。
但長江岸線仍是常州不可再生的優質戰略資源,在常州的經濟發展中,發揮著強大的助推作用。
上世紀90年代初,常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港興市、連江通海、三區一線、再造常州”的發展戰略,確定了建設新區、開發江邊、振興常州的戰略目標,喚醒沉睡多年的岸線資源;加快沿江開發的步伐,著力打造“現代加工制造業基地”,建設濱江化工區和常州港長江港區。
2003年3月,通用碼頭經國務院批準對外開放,正式拉開了常州口岸開放的序幕。
為突破岸線資源的限制,適應未來常州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和建設現代國際制造業基地的需求,常州市政府又提出了開放錄安洲港的戰略規劃。
錄安洲,唯一一座屬于常州的島。位于常州市新北區春江鎮,東西長4.6公里、南北最大寬1.3公里,總面積3.06平方公里,堤內面積2.6平方公里,原有居民600多戶2300多人。錄安洲最早叫烏龜墩,是偏于長江主航道南側的一個小島,俗稱“江心洲”;因島上曾經遍植桃花,又戲稱“桃花島”。
從2003年12月26日江蘇省發展計劃委員會批復同意錄安洲一期碼頭建設,到2008年正式對外開放,錄安洲已建成功能齊全,集疏運暢通的現代化港口,發展成為了常州地區對外貿易的重要門戶和區域綜合物流中心,沿江開發戰略的前沿陣地。
錄安洲碼頭的開放,標志著常州邁向了全新的“開放時代”。以錄安洲碼頭為核心的常州港,是常州對外開放的一扇窗,是連接常州與世界經濟的一座橋。她正逐步推動常州由單一的內陸經濟向港口經濟、口岸經濟等綜合經濟體的大踏步發展。
如今的常州港,江面上的船只來來往往,有能縱橫大洋的海輪、有往返于沿海的駁船、有超過7萬噸的礦砂船、有幾千噸的化工船,也有裝載幾百個集裝箱的內支線班輪,各種船舶,林林總總。每天超過6艘次的外貿船舶在常州靠泊, 每天有100多個集裝箱從常州走向世界。碼頭上的吊塔為了配合不斷靠泊的船舶,日夜不停的在起起落落,江與岸相映成的是一幅舞動著的現代畫。
長江的壯觀之形,開闊之美,在造的黃金水路正給常州城市的新一輪騰飛,帶來新的希望,新的暢想……
水,代表著透明和溫情,靈動和韻律。
水,帶來了風情和韻味,繁華和熱力。
河水綿綿,詩意盎然;湖水粼粼,搖曳多姿;江水渙渙,五彩斑斕……與自然的音符一起跳動的水,打造出富于人情味的生活場所;婉轉曲折的水,記錄了城市厚重的歷史;千姿百態的水,推動城市經濟的發展,賜予常州人永恒的福祉。
和著江、河、湖、海浪花的節拍,常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正煥發著勃勃生機,洋溢著繁華氣息,成為一個氣勢恢弘、大氣磅礴的現代化城市,并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開始對未來的遐想、思考和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