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現代文閱讀考查中的把握全文大意,就是要求用非常簡潔的語言準確地概括出閱讀材料的主要意思。這一考點主要考查考生總結和概括文章主要內容的能力。把握全文大意是一種“大眾化”的閱讀題目,可以說它的身影是“無卷不在”。中考現代文閱讀中,把握全文大意的考題,出題角度豐富多彩,其中大量的是正面出題,如要求概括文章的主旨,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概括事件的成因、過程、情節及結局,概括文章的思路或層次,概括人物的性格特點,概括人物事跡的各個方面,等等。另外也有一些題是從側面入手對概括全文大意能力進行考查的,如要求寫出材料的內容提要,簡要敘述文章的故事情節,把材料改寫成一句話新聞,將材料進行歸類等。
應對策略
同學們應從以下幾方面備考此類題目:
一、把握這一考點的命題方式。縱觀近幾年全國各省市的中考語文試題,這一考點的考查,基本上是以主觀題的形式出現,題目無非是這些:用精練的語言概括故事的主要情節、文章的主要觀點或事物的成因、過程等,也就是考查考生對文章的整體把握能力。有時也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同學們對整篇文章的理解。
二、根據文本的體裁特點進行備考。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文體特點,同樣考查“把握全文大意”這個考點,小說和說明文的答題方法就不一樣。小說側重于對故事情節的考查,而說明文側重于對事物的成因過程或說明順序的考查。所以,同學們在備考時,一定要根據文體特點,有針對性地進行歸類復習。
三、認真閱讀。俗話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所以,同學們要想把握全文大意,必須從日常的閱讀品味及閱讀方法上下手:
1.通讀全篇,感知文章大意。閱讀時,同學們可憑感覺畫出自認為重點的詞語、句子,了解文章的大致內容。如果是記敘文,就應把握什么時間、在什么地點主要人物做了什么事?結果如何?當然如果能夠分析出作者的情感變化是怎樣的、材料有哪些、是怎樣安排的、是怎樣過渡的,弄清楚文章的線索、順序、層次等,不但能夠把握文章大意,還能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主旨。如果是說明文,對于事物說明文,同學們可以按照“主要內容=說明對象+說明對象的特征”這一基本模式去把握文章的大意。對于事理說明文,可從現象的起因(根源)、性質(工作原理、危害性)、解決措施(用途、發展前景)等方面入手,把握說明對象的特征,也可在文中直接找出能說明各段內容的句式或概括各段的要點,從而把握全文大意。如果是議論文,同學們必須先找出文章的中心論點,找出了中心論點,也就把握住了全文的大意。對于議論文,中心論點可能是文章的題目,可能在開頭,也可能在結尾。在找準論點的同時,同學們還要注意文章論據的運用,這樣一來,全文的大意就自然而然地把握住了。
2.精讀重點段落。精讀時,同學們首先應該抓住文章中關鍵的詞句。如標題、開頭句、結尾句、獨立成段的句子、中心句、警句、比喻句、連問句、過渡句、抒情句、議論句、反復出現的詞句、重點關聯詞等,那些體現作者立場觀點、反映文章深層次內容、內涵較為豐富、形象生動的詞句也要注意,文章的主旨往往就隱藏在這些句子里。其次要注意劃分重點段落的層次,劃分層次有助于同學們將比較難的問題分開來進行分析,從而使得文章結構更清晰,便于同學們把握其主要含義,進而理解全篇。
真題解析
一、(2011年山東省淄博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追隨春天的腳步
□韓吉辰
①“盼望著,盼望著,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春天和我們每一個人一樣,也有自己的故鄉——那就是華南地區。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每一年春天都要來一次從南到北的長途旅行呢!在我們追隨春天的腳步展開旅程之前,先來明確一下春天的標準是什么?
②節氣“立春”并不是表示春天的到來。二十四節氣是古代人根據當時黃河中下游一帶氣候確定的?,F在氣候早就變化了,況且中國那么大,華南的一些地區根本不下雪。所以二十四節氣并不統一,“立春”節氣不是春天到達的時間。
③春天的科學標準是:每五天的平均氣溫,又叫候氣溫,穩定在10~22℃之間,春天就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每五天平均氣溫,低于10℃的就是冬天,高于22℃的就是夏天了。
④每年二月下旬,春天便邁開腳步,從其故鄉華南地區出發北上了,3月5日左右到達長沙,15日前后到達武漢、南昌和杭州,25日前后到達鄭州和濟南,4月初來到石家莊、德州和天津,4月10日左右,就抵達北京了。前后共走了40多天,1700多千米的路程,真可謂風雨無阻、日夜兼程!
⑤春天稍作停留便接著向北旅行,4月25日左右到達沈陽,5月10日前后到達哈爾濱。這段路是上坡路,所以走得慢一些。要是遇上了寒流,春天的行程表也會有一些調整。
⑥春的旅程有兩個秘密。第一是上山的速度很慢,一些高山從沒有春天在那里駐足過,而且地勢越高氣溫越低。有人想不通:熱空氣上升,高空離太陽又近,為什么氣溫反而低呢?這是因為太陽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熱空氣的。太陽光照射大地,先把地面烤熱,再由地面去加熱空氣,因此氣溫的變化,取決于距離地面(熱源)的高低。一般在對流層,每上升100米,氣溫要降低0.6℃,越高氣溫越低。
⑦和春天有關的另一個秘密是,它到達海邊的時間會晚一些,不過一旦到達,就會在那里流連忘返。那是因為海水的溫度變化比較慢,加上海風吹來吹去的影響,氣溫變化要緩慢一些,因此春天到達時間會晚一些,但是駐足時間會比較長。這就是一些高山和海濱往往是避暑勝地的主要原因。
(選自《百科知識》2011年第5期)
1.本文說明的主要內容依次是:春天的標準、
、春天的秘密。
2.閱讀⑥⑦段,選出對這兩段內容理解不恰當的一項( )
A.春天從來不到高山駐足,春天到達海邊的時間較晚,這是高山和海濱成為避暑勝地的根本原因。
B.熱空氣上升,高空離太陽又近,所以氣溫應該隨地勢升高而增高。這種認識是錯誤的。
C.太陽的能量不是直接加熱空氣,而是先把地面烤熱,所以空氣溫度的高低,取決于距離地面的高度。
D.春天遲到海邊的原因是有兩個:一是海水溫度變化較慢;二是海風吹來吹去,影響氣溫。
解析:在這一組試題中,題1比較鮮明地考查了“把握全文大意”這一考點。命題形式是主觀題,一方面考查考生的整體閱讀和概括能力,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劃分文章結構層次的能力。做這道題時,考生應首先明確文章的文體特點是說明文,接著再根據題干要求通讀全文一遍,大體了解其說明內容和說明順序,再根據命題中提到的“春天的標準”和“春天的秘密”這兩項說明內容,很容易將全文的層次結構劃分出來,從而得出“春天的行程”的答案。題2,雖然考查的是對某些段落的理解,其實也是變相地對“把握全文大意”這一知識點的考查。命題形式是選擇題,做這一道題,考生為了提高效率,可以先讀題干,再根據題干所在段落進行精讀,從而用排除法確定準確答案。答案:1.春天的行程(或:春天的腳步)2.A。
二、(2011年廣東省佛山市中考語文試題)閱讀下面兩段文字,回答問題。
A
武松道:“那廝必然去報蔣門神來。我就接將去。大路上打倒他好看,教眾人笑一笑。”武松大踏步趕將出來。
那個搗子逕奔去報了蔣門神。武松卻好迎著,正在大闊路上撞見。武松打得蔣門神在地下叫饒。武松喝道:“若要我饒你性命,只要依我三件事!”蔣門神在地下,叫道:“好漢饒我!休說三件,便是三百件,我也依得!”
武松道:“第一件,要你便離了快活林,將一應家火什物隨即交還原主金眼彪施恩。誰教你強奪他的?”蔣門神慌忙應道:“依得!依得!”武松道:“第二件,我如今饒了你起來,你便去央請快活林為頭為腦的英雄豪杰都來與施恩陪話?!笔Y門神道:“小人也依得!”武松道:“第三件,你從今日交割還了,便要你離了這快活林,連夜回鄉去,不許你在孟州??;在這里不回去時,我見一遍打你一遍,我見十遍打十遍!輕則打你半死,重則結果了你命!你依得么?”武松指著蔣門神,說道:“休言你這廝鳥蠢漢!景陽岡上那只大蟲,也只三拳兩腳,我兀自打死了!量你這個直得甚的!快交割還他!但遲了些個,再是一頓,便一發結果了你這廝!”
B
鄭屠右手拿刀,左手便來要揪魯達;被魯提轄就勢按住左手,趕將人去,望小腹上只一腳,騰地踢倒在當街上。魯達再入一步,踏住胸脯,提起醋缽兒大小拳頭,看著這鄭屠道:“灑家始投老種經略相公,做到關西五路廉訪使,也不枉了叫做‘鎮關西’!你是個賣肉的操刀屠戶,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鎮關西’!你如何強騙了金翠蓮?”噗的只一拳,正打在鼻子上。
鄭屠掙不起來,那把尖刀也丟在一邊,口里只叫:“打得好!”魯達罵道:“直娘賊!還敢應口!”提起拳頭來就眼眶際眉梢只一拳。鄭屠當不過,討饒。魯達喝道:“咄!你是個破落戶!若只和俺硬到底,灑家倒饒了你!你如今對俺討饒,灑家偏不饒你!”又只一拳,太陽上正著,卻似做了一個全堂水陸的道場,磬兒、鈸兒、鐃兒一齊響。魯達看時,只見鄭屠在地上,口里只有出的氣,沒了入的氣,動彈不得。
魯提轄假意道:“你這廝詐死,灑家再打!”只見面皮漸漸的變了。魯達拔步便走,回頭指著鄭屠尸道,“你詐死,灑家和你慢慢理會!”一頭罵,一頭大踏步去了。
1.分別用本名著回目的語句概括A、B兩段材料的主要情節。
2.兩位主人公打抱不平都是“義”的表現,但兩者的目的和“義”是有所不同的,請作簡要分析。
解析:本組試題考查了小說體裁。題1要求考生概括材料的故事情節,考查考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對古典名著重點篇目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考生做此題時,
首先要審好題。題目中有兩個要求比較重要,其一是概括故事情節,其二是用“本名著回目”的語句作答,而不是考生自己的語言。其次是要有一定的名著積累,如果沒有看過這兩個回目,很難準確回答。答案:1.A:武松醉打蔣門神。B:魯提轄拳打鎮關西。2.A選文中武松打蔣門神是為了報答施恩父子的恩惠,是一種狹隘的江湖義氣。B選文中魯達義救萍水相逢的金氏父女,救的是真正需要幫助的弱者,是一種真正的大義。
專題訓練
一、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攜雞童子
□劉心武
一位農村少年,他們中學的一個歌舞節目被所在地區的電視臺相中,作為領唱兼領舞,他本是可以在當地電視臺初五的一檔賀歲節目里露臉的,可是他卻毅然放棄了那難得的機會,他的理由是——那天他必須充當攜雞童子。
從市里請來負責指導排練的導演對他說:“你放棄的不是一次電視晚會,你可能就此錯過一生的轉機。”他的班主任老師覺得無法以語言表達遺憾,就長長地嘆息了一聲。
16歲的少年卻堅定地選擇了初五攜雞童子的角色。他們那地區農村婚嫁的習俗盡管早已融進了諸多現代化的因素,但攜雞童子的角色,毫不夸張地說,已經有上千年的傳承。就是在男方到女方家里迎親的隊伍里,一定要有一個攜雞童子。這童子要攜帶一只碩大古老的木制雞籠——目前村里只有一家還藏有祖傳的這種大雞籠,最上面既是吊鉤又是提手的部件包著銅皮,每家娶媳婦,都會借用——裝進一只五彩大公雞,隨浩蕩的迎親隊伍——如今是乘坐一隊大紅色的小轎車——來到新娘家,新娘家的嫂子、弟娃、妹子等,會拿來一只肥碩的母雞,裝進那雞籠里,在打開籠柵接收母雞的當口,攜雞童子和新娘家的人都會十分緊張,因為他們有著截然相反的任務,在新娘家的那方來說,他們應該趁那機會拔下公雞的毛來,最好拔掉三根,然后拿去給尚未走出閨房的新娘,給她塞到鞋墊下,讓她踩。那是有講頭的:“一打公,二打婆,三打女婿,好祥和!”意思是作為新媳婦進了門,她不但不會受欺負,還能把公婆丈夫制服,當然,目的還是為了全家的日子祥和,但這祥和需以她為主心骨。這村俗真是很有意思,頗有“女權主義”的色彩。那么作為攜雞童子呢,他在開籠柵接受母雞時,則一方面要臉掛笑容一團和氣,一方面要以身體巧妙挪動遮擋,來防止對方拔去公雞的雞毛。據說這風俗延續到今天,女方的人只是虛張聲勢,并不一定真的拔毛,攜雞童子也只當是一場游戲,故意遮來擋去,雙方笑作一團。公雞母雞會合關上籠柵后,女方就不能再伸手去拔毛了,攜雞童子任務還只完成了一半,另一半任務,是要趁女方不備,偷走女方家一對茶盅或飯碗,將其雙雙再擱進雞籠中?;\中的公雞母雞自然是象征男婚女嫁,一對盅碗則象征著永遠富足。其實攜雞童子只是裝做“偷”,女方早準備妥上好的盅碗裝做“看守粗心”,攜雞童子會倒掉盅碗里的紅糖水,“趁其不備”將其摞起來放進雞籠。然后,攜雞童子會隨著迎親的隊伍返回男方家里,當然,那隊伍里會增添新娘及新娘家送親的眷屬。
有人會認為攜雞童子在婚禮中的行為好笑嗎?會認為充當生活里的攜雞童子這么個角色,大大地不如在當地電視賀歲黃金檔里露臉嗎?
這么一位農村少年,他堂哥虎年初五娶媳婦,他自愿放棄上當地電視臺春晚,甘愿為堂哥去充當攜雞童子。按當地習俗,攜雞童子的第一人選是新郎的未成年的親弟弟,如無親弟則請堂弟代勞。他堂兄無親弟,也無其他堂弟,他到虎年才足16歲,家族和他自己都認為他責無旁貸。
可是現在離虎年春節還早,市里來的導演還是覺得他應該選擇上電視,不理解那農村婚俗里攜雞童子的角色為什么會深深地吸引著這個有著文藝才能的少年。班主任問導演,能不能跟電視臺說說,反正每個節目都有先期錄像備用,他們學校選上的這個歌舞節目,就讓這個學生參與錄像,到虎年初五那天把這節目的錄像鑲嵌進去,那天他去當他的攜雞童子,親友和他自己當晚還能從電視上看到,豈不皆大歡喜?導演就說:“那哪兒能行!如果當晚可以不去現場,張學友也不必婉拒央視春晚了。”
16歲的農村少年,為即將充當攜雞童子向往不已。問他為什么?他說:“說不出來。反正以后我娶媳婦,也不能少了攜雞童子。”
(選自《羊城晚報》2009年12月29日)
1.攜雞童子的任務是什么呢?請你用自己的話加以概括。
2.按照鄉村的習俗,什么人才可以做攜雞童子呢?
二、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故里之爭,爭到何時方是休
□柳 霞
①李白的故里是哪兒,時下已然不是一道歷史題目。湖北省安陸市和四川省江油市的李白故里之爭難解難分,已經延續兩月有余。日前,江油方面提出將把爭端訴諸法律。
②李白故里之爭,緣起于安陸市在某電視臺播發的一段稱安陸為“李白故里”的廣告詞。這顯然讓早就擁有“李白故里”商標的江油市無法接受,遂向國家工商總局提出異議,認為安陸這一做法侵犯了江油的權益。但是,江油的“維權”卻未得到國家工商總局的響應,矛盾也由此進一步升級。
③類似情況在國內并不鮮見。近年來,老子、墨子、西施、諸葛亮等名人究竟該籍歸何處的爭論,使很多城市陷身于口誅筆伐的歷史名人爭奪戰中。更有甚者,連西門慶的故鄉都有城市要爭上一爭。于是,書齋中的問題,被升級為城市間的爭端,甚至要為此對簿公堂。
④其實,爭端背后的動機并非學術問題那么單純。有的名人故里確實存在爭議,而有的爭端則是生拉硬扯、趁機自我炒作的明知故爭。這便有了“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味。其實,這些爭端的背后,無不具有經濟利益的考量,歷史、文化與名人不過是一個噱頭而已。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打名人牌,尤其是打歷史名人牌,是一個城市迅速提高知名度的捷徑。知名度提高以后,名人成了一些地區的“搖錢樹”,旅游開發、招商引資接踵而至,名人文化的“油水”確實不小。名人文化的經濟示范效應,引誘許多城市也想和名人攀上些什么關系,并不惜為此橫刀奪愛、與其他城市展開一場廝殺。
⑤這樣的爭奪戰,很難讓人感受到參與爭奪的城市有崇尚文化、尊仰歷史名人的用意。在這些可笑的爭端中,受盡傷害的是文化,無端殃及的是名人。眾所周知,對于歷史名人紀念和推廣的最好方式,首先就是尊重歷史事實。那些為爭名人不惜拉上所謂學者夸大、歪曲、捏造史實的行為,非但沒有給城市增添文化光彩,反而讓城市形象打了折扣,成了一場鬧劇。
⑥這樣爭端,把一些城市在營銷和推廣自己城市形象中的短視暴露無遺。歷史名人爭奪戰消耗巨大。有些地方為了在爭奪戰中“證據確鑿”地勝出,一擲千金,大舉投資,弄出了許多假古董;有的地區開熱烈隆重的研討會,投入巨資修志;還有的城市干脆出資人造歷史遺跡和景觀園區,以圖形成所謂“既定事實”。這種文化名人之爭,造成的是無謂的經濟損失。可以肯定的是,名人與城市發展之間并沒有確定的等號。
⑦實際上,一個人最好的交際手段就是誠實;一個城市最響亮的名片就是真實。名人故里之爭,真的可以休矣。
(選自《光明日報》2009年10月30日)
認真閱讀全文,用文中的話概括作者的主要觀點。
三、閱讀下文,回答問題。
泥土的清香自哪兒來
□石無魚
一陣大雨過后,空氣里浮蕩著一股沁人心脾的泥土的清香,讓人嗅了神清氣爽——你或許以為是微小的泥土顆粒被吸入你的鼻孔所致。錯了!但這些香味是怎么回事?說出來你也許不會相信,它來自泥土中一種叫“放線菌”的細菌。
你或許想不到,土壤不僅可用于生長植物,也是數量和種類繁多的細菌的“家園”。其中有一類細菌,如果你在顯微鏡下觀察,會發現它們與眾不同:別的細菌多數是圓形、橢圓形的,而它們看起來卻是絲狀的。那些絲有的像一棵樹,樹上有時還結著“果實”;有的像一根草,仿佛還開著花,煞是好看。這類細菌在生物學上統稱為放線菌。
放線菌是一種單細胞生物,所以你看到它長得像一棵樹也好,一根草也罷,其實都只是一個細胞。那些奇形怪狀的絲,是它的菌絲。它的身體通過長出大量菌絲,覆蓋了很大的空間,這對于尋找食物大有好處。放線菌能釋放出一種化學物質,正是這種物質,讓我們湊近時,能聞到一股泥土的清香。不過,我們雨后聞到的泥土香味又稍有不同,那是它們直接進到了我們的鼻孔。
放線菌是一種生命力很頑強的細菌,它們一般喜歡在溫暖、濕潤的環境下生存。當土壤干旱的時候,它的菌絲就會在頭部長出一個個“果實”來,在生物學上叫“孢子”。孢子有厚厚的一層孢子壁,可以保護它在缺水時也不至于受損害。原來的放線菌漸漸枯死了,但留下一個個孢子。這些孢子一遇到合適的條件,又會發芽,長成一個個放線菌。
當下雨時,雨水沖開了土壤,這些晴天時埋在土中的放線菌孢子,也因此吸附在潮濕空氣的小液滴中而四下彌漫。當它們被吸入鼻孔,我們就能感覺到一股泥土的清香。又由于土地干旱越久,就有越多的放線菌以孢子的形式生存,所以雨后泥土的清香在久旱之后尤其明顯——這并不是你的鼻子產生的錯覺。放線菌絕大多數是無毒的,不僅在自然界,也在我們的口腔、呼吸道等處大量存在。
這種小小的微生物作用不僅僅只是讓人聞到土味,也許它在你一生的某一時刻曾救過你的命,因為放線菌是一座生產抗生素的寶庫。目前醫學上常用的幾十種抗生素,絕大多數是由放線菌生產的——鏈霉素、四環素、氯霉素、慶大霉素等等。
提起抗生素,我們大概最先想到的是青霉素。的確,青霉素是人類發現的第一種抗生素,是由英國生物學家弗萊明最先發現的。但青霉素并不是萬能藥,它只能殺死有限的幾種細菌,比如葡萄球菌、鏈球菌等。
1945年,就在弗萊明獲得諾貝爾獎之后的幾個月,又傳來另一條好消息:美國生物學家瓦克斯曼宣布其實驗室發現了第二種抗生素——鏈霉素。這種抗生素對治療肺結核病有特效,自此,肺結核病才不再是人類的致命疾病。
時至今天,人類大約已經發現了5000多種抗生素,而4000多種是從放線菌中提煉出來的。放線菌有種類多、繁殖快、生產抗生素產量高等優點。這些抗生素不僅能防治人類和動物的疾病,許多還能防治植物的疾病。
放線菌的作用還不止于此,我們平常烹飪時調味用的味精,其實也是通過它們制造的。如今,它們還是科學家研究生物發育、細胞分化的便利材料。
(選自《自然密碼》2011年第3期,有刪改)
1.閱讀文章,請你給放線菌下一個定義。
2.放線菌的作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