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篤定就弱運行了。風不知何起,一往情深。
果然,2月9日,國家統計局公布新年首月的CPI:結束此前5個月連續走低的趨勢,反彈至4.5%。這一消息讓市場頗感“意外”。有學者斷定,中國CPI將長期超3%。
事實上,中國的高通脹已不可逆轉。據統計,2001到2011年這10年間,中國的CPI已累計增長近30%,M2(廣義貨幣)擴容更是達到了515%?!叭粲酶鼮榭陀^的GDP平減指數(GDPDeflator)來觀察通脹,10年的漲幅接近70%。”
中國的人口紅利正在消失,如果經濟增速達到9%,勞動力尤其是低端勞動力相對不足,價格就會上漲,鐵礦石、銅等大宗商品價格亦必上漲,此時,只要中國經濟大幅擴張,價格必定節節攀高。
與CPI的上行對應,2月15日,央行公布1月份信貸數據,其中新增貸款僅7381億元,遠低于歷史同期水平;而M1(狹義貨幣)余額為26.99萬億元,同比增長3.1%,較上年末回落4.8%。
大家都不要錢、不使錢、不花錢,但物價卻擋不住地上漲,這是典型的滯脹,奈何?
說時遲那時快,2月18日晚,央行終于宣布下調存款類金融機構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這是2011年12月5日央行3年來首次降準之后第2次解凍資金。
在外匯占款及到期央票大幅減少的局面下,降準是中性貨幣政策,從產品供給和收入增加的角度來看,降準或將有助于緩解通脹,而非推高CPI,這幾乎是惟一一種選擇。
下調存準率也確實有讓剛剛回落的CPI重新反彈的危險,但不下調經濟又會面臨下滑的風險,所以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一看到經濟過熱就被迫打壓,各種短期的貨幣政策、財政政策齊出動;一看經濟不行了,馬上又反向操作,循環往復,難以解決根本問題。
在解決物價、經濟增速及結構之間的矛盾中,還有另一種選擇,也是治本的手段,就是擴大內需。其實,這確是老生常談,但效果并不明顯。
于是,改革又被提了出來。要想保證經濟中長期高速增長,同時又要抑制資產泡沫、控制通脹率,政府必須要通過政策改革放開一些行業和部門,包括壟斷行業和土地、房地產市場,這樣才能讓短期宏觀寬松政策所釋放出來的資金實實在在地資本化、產業化,而不是泡沫化。
但壟斷行業和土地市場改革,都是牽一發而動全局的大事,而這些改革也不是僅僅通過發布一些文件,甚至推行一些政策就可以解決的。
近日建設文化產業的說法很多,各地好像錢多得不得了。但文化產業不是錢就能堆出來的。多少錢能復制一個馬云?趙本山值多少錢?據計算,中國的名義GDP達到8%,而有效GDP可能不足三分之一,相當部分是重復投資、政績工程,并無太多經濟效益,也不能容納更多就業,文化產業園幾乎變為土地開發項目。
與減少行政手段,擴大民間內需相反,各級政府的行政力量似乎越來越強。有消息稱,今年地方政府債券發行總規模,可能由前幾年的2000億元擴大至2500億元,地方政府自行發債試點有望擴大范圍。
據財政部的數據,2011年稅收收入中,與房地產、土地相關的契稅、土地增值稅,都出現明顯下滑,契稅增速回落30個百分點,土地增值稅增速回落16.3個百分點。據中國指數研究院的統計,全國130個城市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同比下降13%。相對應,剛性支出在財政支出中占比正在加大,如教育、醫療、衛生、社保、保障房等方面。因此,地方債的減少幾乎是不可能的。
地方債是什么意思?幾乎就像救援希臘一樣,借的時候就沒打算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