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和傳媒圈子這幾天似乎進入了一種躁動亢奮狀態,就像一群少不更事的毛頭小伙聚會看A片一樣,這個片子的主角就是Facebook和IPO。
活了一大把年紀,始終不能明白的事情之一就是“明星”這事,是他們做出了什么異于常人的偉大行為使其成為了“明星”,還是他們成為了“明星”然后所有的事情都偉大起來了?其實,所謂“明星”,就是你摔了一跤趴在地下狼狽不堪時,此時正好抬頭看到的那個衣冠楚楚的人。特殊的環境和機緣讓你自己把自己放低了,然后成就了某個“明星”。
小扎和Facebook顯然就是一個IT或媒體圈的明星,是不是劃時代了,這事得讓后人來說,身在此山此時代,輕易地說出山外和后世才有資格說出的話,多少有點夜郎的味道。
Facebook據稱有8.5億活躍用戶,但其中有5億多活躍在Zynga的德州撲克上,Facebook虛擬游戲收入的75%與Zynga相關。
除非Zynga的老板是小扎的親爹,否則總有一天,而且是在不遠的一天,小扎肯定要出事,或者他馬上在Facebook搞個什么東西,能讓那些德州撲克迷迷上這個新東西。
把話說穿了,Facebook到現在為止并沒有什么創新性的“殺手級”應用,社會關系就是人們交互的通道,但不是人們交互的目的,就像出來逛街,不是為了從街頭走到街尾,而是為了轉商店看美女或者其他什么,Facebook就是一個互相看的東西,不看白不看,看了也白看。
小扎的告白怎么看都覺得像克林頓當國務卿的那個老婆捉筆搞出來的東西,不就是一個用戶可以互相推送的個人空間的網絡平臺嗎?怎么搞得跟美國要統一世界的宣言似的,至于嗎?
也許是歷史看得多了,對于決定論的東西或多或少有些反感,更別說那些提前的決定論了。就像那些股評專家,每天跟著已經發生的跌漲事實去尋找所謂的利好利空,用于忽悠一群腦袋長在屁股上的誠實股民一樣,令人生疑。
互聯網活動和人類歷史上的一切行為一樣,給用戶提供了某種別人提供不了,又的確能為用戶帶來實用價值的服務,最終才能成就自己的偉業。
在互聯網媒體舞臺上嚷嚷的不過兩類人:一類是盯著觀眾皮夾子,想讓你做些什么,然后掏空你皮夾子的人,就像夸烏鴉歌聲美妙的那只狐貍;另一類是拿著自己皮夾子炫耀自己優越無上的人,比如郭美美。
盛筵之后難免落寞,只有經得起寂寞的人,才能真正體味人生的無窮滋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