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眼PE/VC龍虎榜,曾經是外資創投一統天下的PE江山,如今是本土創投占據半壁江山,與外資創投勢均力敵,平分秋色。
本土創投品牌大多都受益于創業板IPO,事實上,早在2009年10月30日創業板的首批28家企業集體上市時,其中20家身后已然出現33家VC/PE機構的身影。
十幾年來,國資背景的深創投成為本土創投最大的IPO贏家,這與其多年來與政府引導基金合作有直接關系,2011年80個投資項目就有一半來自引導基金。
不同于“師出名門”又羽翼豐滿的深創投在江湖上的叱咤風云,九鼎投資無疑是近兩年PE江湖上躥起最快、風頭最勁的公司,2011年IPO數量更是躍居第一。
九鼎采用的投資手段可謂獨辟蹊徑,金融業的制造業連鎖店經營模式,流水線管理,人海戰術,快速投融資。用“賣保險”的模式做投資,使得這家2007年才成立的本土創投異軍突起,完全顛覆傳統的投資模式而備受業內質疑,被冠之以“魔教”、“PE公敵”的稱號。
十年磨一劍的達晨創投則將“以外資的眼光看項目,以內資的手法做項目”視其為投資秘訣,脫胎于深港產學研創投的松禾資本則將“產學研之路”進行到底,以及同創偉業、中科招商、東方富海等本土創投品牌在PE界的聲名鵲起,無不身懷絕技,在投資模式上有其獨到之處。
雖然本土創投發展過程中探索出的很多模式仍然值得探討,且需要實踐檢驗,但是他們在發展中的創新卻是大大縮短了他們成為一線公司的時間。
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投資的目的就在于增值獲利,VC/PE界就像是一個江湖。在這個充滿銅錢味的行業里,有競爭,有傳奇,也有各種傳說、各種八卦。PE江湖血拼中,潮起潮落,試看依然傲立群雄有幾家。
本土創投各展神通
充滿想象力的野蠻生長
十多年來,中國的創投市場從原來由外國創投公司完全控制,迅速轉變成有國內的本土創投品牌積極作為的舞臺,本土創投品牌在不斷創新和探索之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投資風格。
這里,我們僅從2010年中小板和創業板的上市公司來看。據清科集團數據顯示,2010年有140家企業借力PE/VC成功在創業板和中小板上市,而深創投就涉足了17個,平均回報倍數為12.58倍,高居PE/VC英雄榜單之首。
雖說英雄不問出處,但深創投的出處本來就不簡單。1999年,靳海濤率領的深創投誕生。據公開資料顯示,深圳國資委為深創投的第一大東家,其持股比例為36.32%。
深創投作為一家國有背景的專業風險投資公司,率先在國內探索符合中國國情的創業投資基金管理模式,創新性地打造出具有中國特色的創業投資政府引導基金模式。
通過十多年的努力,深創投初步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國經濟、科技23個省市自治區的創業投資網絡,管理的各類創投基金數量達到51家,協議管理的資金規模超過50億元人民幣,加上公司自有資金,公司的投資能力超過了100億元人民幣。
據了解,2011年深創投投資的80個項目中,有一半的項目來自于政府引導基金。
“如果我是深創投,我也會選擇走政府引導基金的路。”軟銀賽富合伙人羊東表示認同。
“通過政府引導基金去發掘項目,我覺得這也是一個方法,是針對中國國情的這么一個策略,但要成為長期的投資模式,就要考慮雙方的利益平衡。”浩達國際投資董事總經理賴柏盛對記者如是說。
2009年之前九鼎還默默無名,同年10月創業板啟動,第一批上市公司中有兩家九鼎投資的公司。當年底清科創投將九鼎排入年度PE公司英雄榜,還有人問清科創投總裁倪正東:“九鼎是誰?”
九鼎創投帶著一股鄉下人的兇狠闖入PE行業,徹底顛覆了這個衣冠楚楚的貴族行業的生產模式。他們似乎已為自己探索出了一條發展的道路。
九鼎的募資和投資都顯得格外的高效。一般情況下,九鼎9~12個月便會投完一期基金,規模約為3億~5億元,投資企業6~10家。換句話說,平均每一二個月,九鼎便會有新鮮案例出爐,單個項目投資金額4000萬~5000萬元。
不僅如此,九鼎的團隊擴充和網絡搭建的速度同樣令人驚嘆。短短4年多的時間,九鼎已經擁有上百人的全職團隊,在各地均有自己獨立的團隊,并相對獨立地管理,不分行業、不分地域,自己找項目,自己管理,但統一決策。這種方式在外資機構中是很罕見的。
在投資風格上,九鼎偏愛中后期的項目,特別是Pre-IPO階段的項目。
“野蠻生長”的同時,九鼎堪稱業內最受爭議的公司。不可否認九鼎另辟蹊徑完全顛覆傳統的投資模式的確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撲面而來的是五花八門的質疑:靠關系、粗放式、人海戰術、激進、高價搶項目、快速盡職調查、賣保險等等。繼被稱為“魔教”之后,九鼎又被冠以“PE公敵”的頭銜。
自2000年成立以來,十年磨一劍的達晨創投同樣風頭漸進,至今為止,達晨創投管理資金105億元人民幣,投資企業140家,成功掛牌上市項目19家,6家企業通過并購或回購退出。
達晨創投在不同場合公開傳授其投資秘訣:“以外資的眼光看項目,以內資的手法做項目”。
而行走在本土創投“產學研”之路的松禾資本也逐漸在本土創投嶄露頭角,松禾資本自2007年成立,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羅飛介紹,這實際上是一家管理公司。
公司管理產學研創投的資金,同時也接受產學研創投的委托,管理產學研創投以前所投資的所有項目。
他指出,幾年之前覺得跟海外有一個很大的差別。但是《合伙企業法》出來之后,比較接近了。
羅飛的職務是松禾資本創始合伙人、董事長兼總經理;兼任深港產學研創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除深創投、達晨創投、九鼎投資、松禾資本四家本土創投機構外,名列PE/VC龍虎榜的其他本土創投機構也都身懷絕技,中科招商總裁單祥雙以養豬理論演繹經典傳奇;幾乎不做宣傳的同創偉業以“所投項目上市成功率極高”聲名遠揚,等等。
從國外創投公司的發展歷史及中國的發展歷史來看,創投公司如何持續性發展,依靠金融創新不斷提升自身實力依然是各大創投品牌追求的終極目標。
金融無創新
新模式尚需時間考驗
“我不相信金融創新。”軟銀賽富合伙人羊東認為,雖然很多創投公司在形式上有諸多本土化金融的核心一直沒有發生變化,投資的本質是一樣的。資本的本性是逐利,投資的目的就在于增值。
投資價值鏈的三個部分是發現價值、培育價值和實現價值。“一個沒有經過打磨的珠寶,淹沒在沙粒之中,然后你從之間把它淘出來,你有這種淘寶的能力。因為這個原因你才能用低的價格買到,發現這樣的企業進行投資。”劉綱認為,所有的投資和原理本質上是相通的,但在實現這三個價值鏈的方式方法上可謂千差萬別,風格迥異。
九鼎投資目前獲得了非凡的業績,但是劉綱認為,九鼎仍需經歷完整經濟周期的考驗,團隊也是新組成的,還需要磨合歷練,這種運作模式也有待時間的驗證。
賴柏盛多年與創投公司的接觸,讓他對創投公司走向成熟的歷練方向有了一些體悟。他用英文的三個“S”總結,第一個“S”是公司的運營模式系統化,從管理公司的人脈、管理公司的投資過程及策略伙伴,甚至包括顧問公司、法律顧問,以及做財經整合等各方面非常系統化的流程都需要細致梳理。
第二個“S”是如何在不同的行業,不同的產業積累很深的人脈關系,以及專業知識,以便尋找項目,做盡職調查,甚至對退出的重大影響。
剛開始很多GP都是幾個哥們湊在一起成為一個投資組合,可能也賺了很多錢,但是要保持長期的持續性,就是建立團隊,運營模式系統化。
大部分人民幣基金,甚至美元基金都有短期IPO套現的心態,什么行業都做,從醫藥、IT到食品,再到新能源,很多創投公司覺得對產業不需要太深的了解,反正一兩年就退出了,無所謂持續性。
賴柏盛認為最后一個關鍵的S就是團隊的資深化,或提拔或吸引一些比較資深的一些合伙人,建立一個長期穩定的團隊。國外一些成功的PE公司都有一套完善的人才計劃,包括引進一些資深的行業專家,他們雖然沒有從事PE行業的經驗,但對某個行業有特別深入的了解。
PE腐敗也是本土化產物
戰事將從春秋走向戰國
本土創投之所以能在短時間內獲得突出的超越,和他們在制度上、人力上的深度本土化息息相關。而本土化帶來優勢的同時或許還偶爾伴隨著些許令人質疑的元素。
最近關于PE腐敗的討論愈演愈烈。什么叫PE腐敗?投機入股就叫PE腐敗?羊東認為,PE腐敗肯定涉及到IPO,無論美國還是中國都一樣,這都是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
美國前副總統戈爾卸任后加盟了美國著名風險投資機構KPCB。凱雷里也有美國曾經的政府要員。晏小平認為,他們肯定有一些別人沒有的特殊資源和人脈,但是很難說這就是PE腐敗。而如果利用公權力,或者跟私人利益相關的問題,就另當別論了。
關鍵在于要看在募資、投資過程中間,有沒有違背市場規律,違背這個行業的規則,違背國家相關的管理規定,否則就是以權謀私等問題。
“我認識好幾個高干子弟就從事PE,他們如果是有這些專業能力和經驗從事這個行業也是理所應當的。”劉綱說道。
“關鍵看是否在相對透明,是否相對規范的一個法律環境下去做。”晏小平也覺得高干子弟參與不能等同為腐敗,用特殊的利益輸送才能叫腐敗。
中國的PE走過了將近12年,從開始股權投資算起,這是一個成長的過程。過去沒有哪個部門來專門管,現在有了發改委,各地有金融辦,已經納入到了法規體系里,未來應該是逐步規范的一個過程。
“VC/PE界,就像是一個江湖。”清科集團CEO兼總裁倪正東說。“金庸的小說寫的每個角色都可以在這個行業找到對應的人,南帝北丐、東邪西毒,全都有對應的人。這個行業里,有競爭,也有各種傳說、各種八卦。”
劉綱斷定,目前中國的VC/PE界將逐漸成春秋時期走向戰國時期的局面,出現很多創投品牌的紛爭,中國本土創投品牌能否取得領先優勢,取決于他們能否持續保持競爭力和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