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去年夏秋之交到現在,時隔半年多,中國互聯網大公司布局智能手機,已有深入腹地之勢。
我們得到的未經360公司官方證實的消息是,360的智能手機項目是與被媒體稱為“手機狂人”的萬明堅團隊合作。萬曾是TCL通訊業務的一把手,后來加盟長虹,出任旗下國虹通信董事長。
雖然阿里官方始終未對最近傳言頗盛的“阿里并購天語”做出任何回應,但是業內很肯定,兩者的合作必定將再度深入,即便不是并購,阿里參股天語的可能性亦很大。可以想像,圍繞智能手機這個端,阿里對于移動互聯領域的野心之大。
一直被業內認為最應該涉足智能手機的騰訊,也蠢蠢欲動。有圈內人士向我們透露,騰訊推出自有品牌的智能手機已是箭在弦上,公司已有專門的軟件開發團隊,在進行基于Android系統的手機操作系統開發。
在此之前,騰訊、阿里巴巴、新浪、百度等傳統互聯網大公司都已聯手手機廠商推出過相應的智能手機產品。有上述互聯網公司不愿具名者稱,互聯網公司擁抱手機廠商一起奔赴智能手機領域,今年將成趨勢。
智能手機,這款帶有體溫的移動終端,已成為很多互聯網公司向移動互聯網新市場遷移時的戰略要點。中國互聯網企業不想失去在移動互聯時代的先機,他們要抓住手機,要抓住這個讓業界充滿想像的端,為的是在端上疊加自己互聯網的優勢。
移動互聯時代,遠遠不只是產品的競賽,也不只是互聯網企業之間的比拼,用DCCI互聯網數據中心創始人胡延平的話說,這是一場“決勝云(數據匯聚)-管(應用分發)-端(終端+OS)”的較量。
布局智能手機,與其說是為了復制PC時代的成功,不如說是為了不被新浪潮所拋棄。
但結局難料。因為專業做手機的華為、中興如狼似虎,而蘋果、谷歌、微軟已經形成系統和平臺的壟斷,上下通吃大權在握。尤其是要顛覆他們,難點重重。但若只是在他們的平臺上存活,小打小鬧,中國互聯網企業似乎心有不甘。
不做,肯定是等死。做了,未必是找死。
欲復制傳統PC時代的成功
手機好做,贏利很難
2月21日下午,老杳更新了微博:去年雷軍說小米靠互聯網盈利手機不掙錢,現在小米手機盈利了互聯網還遙遙無期;去年雷軍說小米受眾是喜歡刷機的Fans,現在不懂智能的消費者都成了買家;去年雷軍說電商營銷,現在運營商成了主角;去年雷軍說客服靠快遞,現在要建授權服務中心……計劃永遠跟不上變化,只要做就有修正的機會。
老杳是手機中國聯盟秘書長,手機圈的資深觀察人士,從小米手機一誕生,就一直留意它的進展。
去年8月17日,小米手機正式亮相的第二天,老杳發了條微博,其大意是,手機界的朋友不看好小米,但互聯網圈子卻為小米模式很興奮,老杳建議“手機界的朋友好好研究下小米的模式,多些嘗試未必不是好事”。
小米確實是個“異類”。最初,雷軍稱定位“互聯網公司”的小米做的是“鐵人三項”,軟硬件及互聯網服務三項均衡發展;后來,外界也分不清楚,小米是做手機的互聯網公司,還是做互聯網的手機公司。不管怎樣,小米“以互聯網模式做手機”,卻是很多互聯網大公司想嘗試的路子。
老杳這次聊小米的微博,內容說得有些隱晦,他的意思是,小米現在已經不是最初的那個“互聯網公司”,而是純粹的手機公司。“用硬件銷售最終推廣互聯網應用,這是小米早期的思路,當時很難說是對是錯,但現在小米做手機公司的結果卻沒有錯。”
尤其是與中國聯通、中國電信等兩大運營商的合作,已經為小米手機獲得更大贏面打好了底子。
有消息稱,自去年9月份第一款手機推出以來,小米手機實際訂單數量已經超過100萬臺。圈內人士告訴我們,實際銷量應該在60萬~70萬臺。去年底,小米公司贏得了聯通300萬部的采購框架協議。電信版小米手機計劃于今年3月底推出,眼下與電信合作的細節尚待公布。
與運營商合作的直接效果是:用話費給購機者直接補貼手機費,讓消費者得實惠,搭上運營商“快船”,有助于小米手機迅速上量。這樣的打法是以運營商渠道為根據地的華為、中興所熟悉的。
正如老杳所說,小米已經離最初的“互聯網公司”定位越走越遠。
而事實上,互聯網公司跨界做手機的基本模式,是值得商榷的,尤其是在當下:將自己的服務應用植入更多的手機,通過低價銷售手機甚至給予購買補貼以獲得大量用戶,最終試圖從移動互聯網應用服務上獲取收入。
這是標準的互聯網思維,悖論的是,除了忠實的粉絲,有多少用戶會因為手機內置了QQ、百度、阿里的深度定制系統或者應用而買單?這樣的互聯網手機如果沒有大規模銷量的支撐,靠應用服務收費豈不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長遠來說,這一商業模式真的有前景嗎?
小米公司現在偏離“既定軌道”,某種程度上折射出互聯網公司涉足手機的商業邏輯尷尬。
以智能手機為重要移動端的移動互聯,無疑是一個想像空間足夠大的市場:所有PC時代的應用都可以在手機上進行。所有互聯網的盈利模式,比如傳統互聯網廣告、增值服務、游戲收費、虛擬道具交易等等,全都可以移植到移動互聯網來。
在易觀國際分析師孫培麟看來,智能手機應用帶有很明顯的移動互聯網特征,有效整合了人的信息、位置信息、商家信息,不僅可以實現信息的整合與傳遞,還可切實引導用戶消費信息,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互聯網公司進軍智能手機,看來已經勢不可擋。不過,就像老杳還有些看不清的那樣:這些互聯網巨頭能否真的在中國復制亞馬遜的成功。老杳認為“非常難,至少對于大多數公司來說很難,手機好做,盈利很難”。
“千元機”引爆點
低價“圈地”移動互聯新用戶
盛大將發起新一輪的“進攻”。
有圈內人士向我們透露,盛大手機很可能于3月份發布。
如果像傳言所說“4.3寸屏,雙核處理器,售價999”,那么,盛大手機無疑將是今年智能手機市場的又一枚“手雷”。它的各項配置要優于小米手機,但價格卻更低。小米手機已憑借“高配置、低價格”(售價1999)的六字真經,創造了手機品牌營銷上的一個神話。盛大手機會否復制這樣的成功?
到目前為止,盛大集團對一切有關其手機業務的消息,都沒有正面回應。
至于盛大手機制造模式,有分析認為,很可能會學習小米做法,軟硬件通吃,即推出搭載自有操作系統的自有品牌手機,找代工商制造。也有分析認為,盛大公司業務線眾多,完全出兵手機業務的可能性不大,很可能采用阿里云手機與天語、百度易手機與戴爾這類模式,即互聯網公司的軟結合手機廠商的硬,手機仍然是以手機廠商的品牌發售,但會增加諸如“阿里云”或“百度·易”的標識。
我們很容易發現,互聯網公司推手機的定價策略,正在一路向下:最早的小米手機,放出1999元震撼價,基本就是配件的總成本價;而具有1.5GHz雙CPU的阿里云手機天語W700上市時,雖然售價2680元,但在扣除最高優惠幅度1000元,才1680元的低價,還提供100G免費個人云存儲空間。同期幾乎同等配置的三星和摩托羅拉則要4000元以上。
百度易平臺與戴爾合作在去年年底推出戴爾手機D43時,售價2999元。此次采訪時,百度向我們透露,“今年百度易平臺計劃發布兩個新版本,除了與Dell繼續合作外,我們也會聯合其他廠商,推出幾款高性價比的智能手機”。
而且,百度公司相關負責人亦很肯定,“千元智能機這一類高性價比手機的體驗和質量也越來越成熟,2012年出現爆發是非常有可能的”,“很早就預見到這一點”的百度正“快速幫助合作伙伴研發出高性價比的手機,保證千元以下的智能機也擁有很好的體驗”。
早在去年底,電信業資深人士、飛象網總裁項立剛就已明確表示,“相信千元智能手機是撬動移動互聯網的杠桿”。他最近表態,今年千元智能手機將會實現“噴發性的增長”。
更何況,在這個市場,還有原來的主力軍中興、華為、聯想、酷派等手機廠商的發力。從去年年末開始,電信運營商開始大量定制千元智能機,一些國內手機廠商如中興、華為、聯想也紛紛加入。
互聯網大佬們如何才能在移動互聯的陣地搶到更多的份額?零元購機!
有分析人士甚至大膽預計,互聯網大公司或許應該學習運營商的做法,只要用戶承諾使用各互聯網企業的應用一定合約期,則可以零元購機。或許包括盛大等在內的傳統互聯網大公司,并非沒有考慮過這樣的大膽設想。
這其中的商業邏輯很清楚:互聯網手機模式的生態鏈中,手機終端數量是關鍵,而影響數量規模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價格。用戶很少會純粹為某個定制化系統或者應用而高價買一個智能手機,這使得“低價終端”最終成為互聯網手機的突破點。
但有互聯網公司內部人士向我們坦言,移動互聯市場最難辦的是,硬件終端的成本太高,靠終端補貼吸引用戶,無異于“用錢買用戶”。
只要財力足夠,互聯網公司都要試試水。哪怕眼下戰略還不夠清晰,先布下棋子再說。
老“三國”,還是新“三國”?
手機OS,新平臺之爭的入口
去年12月百度聯合戴爾發布“易手機”的前一天,飛象網總裁項立剛與百度技術副總裁王勁見過一次面。項對王說,如果是照搬互聯網到手機上,或是照搬美國的產品到中國,百度雖是大互聯網公司,但也晚了。如果把移動互聯網看作一個全新的智能感應平臺,重構新的業務體系,它還是剛剛開始,現在開始干還是很早。
他舉例說,以前在PC時代沒人會認為地圖重要,但當定位技術應用在智能手機中時,像“地圖”這樣的應用就可能成為最底層的平臺。而且,項立剛相信還會有更多的“智能感應”技術出現。
項的話應該撓到了王勁的癢癢處。
當移動互聯網大潮終于撲面而來時,中國互聯網企業發現,蘋果、谷歌和微軟三大巨頭已經鋪好了幾乎所有能想像到的通向移動互聯的基礎道路,他們已經成為“云-管-端”通吃的“根平臺”。
中國互聯網企業還有顛覆的可能嗎?
知名互聯網分析人士謝文認為,在移動互聯市場上越往上游走越有機會,越往下游走越沒有機會。在他看來,現在很多中國互聯網公司推出很多應用,但都是亞平臺應用,應該更加整合做一個底層平臺,花費5~10年時間才能趕上跨國巨頭,否則就會喪失戰斗力。
不是亦步亦趨,而是要從“最根本”入手。這或許是阿里、百度、騰訊等中國傳統互聯網大公司的出路。
百度圍繞“易平臺”的云戰略應該是希望在這個思路下摸索出一條通路。
去年底百度易手機亮相的同時,推出了“易平臺”概念。易平臺對百度服務的整合體現在兩個層面:第一個層面是平臺級服務,例如搜索、輸入法、地圖和云存儲等,將百度的核心服務與軟件平臺有機結合,其服務對象可能是百度自己的應用,也可能是第三方應用;第二個層面是應用級的整合,包括百度瀏覽器、Ting、身邊等,它們通過統一的百度賬號體系連結在一起,滿足用戶體驗。
承載阿里巴巴對移動互聯網設想的是阿里云。去年7月阿里云手機推出時,阿里旗下的阿里云計算公司總裁王堅曾對外稱,“我們致力于建立一個開放的移動操作平臺,將廣闊的互聯網應用和服務通過云計算技術釋放到移動終端上”。
阿里云的背后,是馬云及阿里巴巴所希望打造的“數據分享第一平臺”的藍圖。在2011年7月之前的三年時間里,阿里巴巴集團從未就盈利方面對阿里云公司有所要求。
這些互聯網大佬不約而同選擇了“硬+軟”的合作方式,涉足包括手機在內的移動端,只有“云+端”,他們才覺得完整,有控制力。
在這一思路下,互聯網大公司染指手機操作系統(OS)則是順理成章。
這里原本是一片空地,只有小米(旗下有“MIUI”)、創新工場的點心(旗下有“點心OS”)等創業公司在耕種。現在,越來越多的互聯網大佬級企業,比如阿里、百度、盛大等,還有傳言中的360、騰訊,開始進場跑馬圈地。
大家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推出基于Android的深度優化的手機操作系統。不過,大家也意識到Android開發權限不斷被谷歌收回的局面,諸如阿里、百度等也在爭取打破這一魔咒。
阿里很希望撇清阿里云與Android的關系。關于阿里云OS的介紹,阿里方面強調是“阿里巴巴自主開發的類Android系統”。阿里內部人士認為,阿里云OS不能簡單理解為對Android系統的二次開發,它完全不等同于在Android之上美化的其他系統,事實上,更像是基于Linux的不同品牌操作系統一樣,互不隸屬,同源而生。阿里云OS與Android都采用了開源的Linux系統內核,但阿里云OS擁有自己的虛擬機技術、及核心的基礎應用,例如地圖、搜索,阿里云OS主推無需下載、全時Online的Web App模式(Cloud APP),背后即依賴于他自身的云計算資源,以此讓互聯網服務能夠落到移動終端上。
在CSDN(中國軟件開發聯盟)創始人蔣濤看來,國內做手機操作系統最有優勢的是三家PC時代的平臺級公司,阿里、百度和騰訊。
盡管有評論認為,當主流的操作系統比較成熟、市場地位基本確定時,中途殺出的國產“二流”產品迅速上位可能性微小,但是具有“二律背反”特性的移動互聯網留給大家諸多想像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