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來不限制她,隨便她愛怎么樣,但我會一直觀察她,看她能否適應現狀。”這是北京萬得妙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增玉彰(以下簡稱Judy)對女兒從小就開始奉行的教育理念。
在女兒上高中的時候,曾因為媽媽的這一教育方針,女兒在日記中寫下“我太幸福了,媽媽不像別的媽媽那樣限制我”。究其因是在一次Judy的朋友聚會上,當女兒聽到媽媽的朋友講述她們如何管教自己孩子后,相較起自己從小已習以為常的家庭環境,心中油然而生的“優越感”,讓她把感想記錄在日記本上。
Judy的女兒現居夏威夷,從事某企業高管的工作。談及女兒現狀,Judy評價:“她比我更適合做管理,她管的人比我還多。”已經31歲的女兒,現在夏威夷一家企業做高管,在Judy看來,這一切都是女兒付出努力所應該得到的。
Judy作為萬得妙公司的總經理,將一個企業管理得井井有條,并非由于她的嚴格約束,相反正是因為她放得開,才讓員工各司其職發揮自己的長處。就如同她作為一名母親“管理”女兒所奉行的準則一樣。
先觀察,再放開
“我不會約束女兒什么時候該學習,什么時候該上床睡覺等細則,我只要觀察她對現狀的適應和反應能力。”
這種完全“放開式”教育并不是Judy一開始就認同的,而是經過實踐后,得出的既適合孩子也適合自己的方式。“她小時候上學功課不太好,開始時我也想像其他媽媽一樣盯著她做功課,可堅持了一個星期,我簡直快瘋了,女兒也越發地抵觸我。”Judy立即終止了這種“傳統”模式,實行屬于她和女兒獨有的“放開式”教育。
在Judy看來,教育子女成長的過程,也是自己學習如何做一個好媽媽的過程。“孩子是獨立的個體,只不過借由母親的肚子出生,她完全擁有自我意識,你只是意識上、名義上一輩子做她母親。而且孩子出生以后,不見得你非常有資格做她的母親,很多事情你還需要跟孩子學習。”女兒在北京上高中的時候,班上11個人中有9個人是來自不同的國家,正值青春期的女兒交了一位黑人男朋友。Judy仍想要秉持長久以來對女兒開放、自由的“政策”,但是看到女兒身邊的黑人男友,她不免心中犯起了嘀咕。“我為什么不準她交黑人男朋友?為什么我心里堵得慌,說白了就是種族歧視啊,這是我自己的問題。我最終還是沒有阻止她,雖然自己心里還是毛毛的。”后來是女兒自己中斷了這段戀情。
當得知女兒選擇去夏威夷留學時,Judy一如既往地給予女兒自由。Judy解釋,“我只觀察她是不是能夠‘放’。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在國外存活的,那些出國留學的孩子,很多人因為各種原因得了憂郁癥,這說明他們不適合過獨立生活。我發覺女兒完全可以適應夏威夷的環境并健康生活,她對此很快樂,我甚至都不用太操心。”
明確了女兒的個性,女兒去夏威夷開學典禮第一天,其他中國孩子的父母都帶著各種家用,陪同孩子住一段時間,以照料他們日常起居。此時的Judy非但沒有陪同女兒去夏威夷,而是在公司替新來的員工安排住宿問題。女兒卻為此感到很驕傲,因為媽媽給她自由與信任,她也給媽媽自由。“孩子們由父母陪同去參加開學儀式,根本體會不到生活的艱辛和壓力。我們公司的員工也是來自全國各個省市,他們相對都是獨立的,即使冬天住在地下室,沒有暖氣,但是跟他們在一起工作也很快樂。我更愿意把員工也當做自己的孩子看,提供他們所需要的,也讓他們體會一些必要的經歷。”
秉持同樣的態度,Judy對自己公司管理的方式依然是“放開式”。正是得益于此,她可以出國度假3個星期,竟然沒有接一通公司打來的業務電話,絕不是因為她關機或者不接,而是員工早已經習慣了獨立處理問題,不需要凡事請示老板后再做行動。“我都靠他們在做事,我不信任他們信任誰。我出去度假不是不接電話,而是他們不會打電話給我,僅是每天花10分鐘看下工作報告,一切都運行得井井有條。”
雖然Judy身為老板,但是公司員工都習慣性地直接稱呼她Judy,愿意跟這位女兒都已經和自己同齡的老板吃、玩在一起。
向女兒學習,度過情緒難關
女兒上學的時候,Judy一個人住在廈門,女兒很喜歡狗,和媽媽一起去買了一只秋田犬。Judy從來沒有發現自己這么喜歡小狗,接連幾天與女兒、小狗一起沉浸在歡樂中。怎料小狗不幸死了,Judy一整天都不吃不喝躺在床上,“我覺得自己過不了那一關,后來女兒跟我說,‘媽媽我們再去買一只’,我說不可能,怎么能有心情再去買一只狗。”但為了不讓女兒失望,Judy還是強忍著內心傷痛與女兒再去買了一只狗,結果出乎意料,她又活過來了。“女兒仿佛天生具備拯救我的力量”。這是Judy發自內心的感慨。
2008年,Judy經歷了人生重創:母親、哥哥以及女婿,三位親人相繼離世,讓Judy的世界徹底崩塌。很長一段時間里,Judy根本不敢讓自己靜下來,腦袋里不停重現那些令她悲傷的畫面。
雖然女兒也是失去愛人不久,但她仍從夏威夷趕回來,陪在媽媽身邊。“她怕我過不了那一關,過來陪我差不多一個禮拜,陪我上班,陪我吃飯,陪我聊天,陪我散步,整天在一起。”其實,女兒心中也有無盡傷痛,有時在媽媽面前強顏歡笑,都被Judy看在眼里,記在心里。“我要跟我女兒學習。她來陪我的時候,自己心里何嘗不是傷痕累累呢,她不愿意讓任何人知道,我也絕不會自尋煩惱地去問。其實我本質上比她弱,會不斷掉到悲傷中,容易跟著發生的事情走,她比較活在當下,這種東西是天生的。”
當Judy再次回到公司的時候,發現職員的情緒都是跟著老板走的,大家顧忌她的感受,也沒有像以往那樣熱情地打成一片。“我覺得這樣非常不好,你可以選擇快樂,可以選擇悲傷,每一個來這工作的人,肯定都希望每天可以快樂地工作。工作得快樂,才能激發員工自發地工作。我來這邊首先不是盯著他們工作的,更不是讓他們跟我悲傷共勉的。所以我必需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和情緒,像我女兒做的那樣。”
在Judy看來,在工作生活中要保持快樂心態,“如果無法找到一個平衡點,則會將不好的情緒從家帶到公司,然后又再帶回家,這樣就成了一個惡性循環。”
跟女兒一起成長,是Judy樂意嘗試的一種生活方式,就如同Judy樂意與她的公司、與她公司的員工一起成長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