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認識新的環境與挑戰
(一)新的環境與挑戰表現
對于檔案工作者而言,新的環境與挑戰表現在以下幾個大的方面:電子數據與網絡的廣泛使用;新技術、新載體的不斷應用;信息爆炸;庫房、人員緊張;利用需求大大增加;社會關注度越來越大;檔案人員的知識結構和能力相對不足;新的語境和新的話題不斷更新;物聯網、云計算、感應技術等又撲面而來……
人類進入了信息時代。有人認為,人類目前已經到了信息時代和“無紙時代”,取而代之的是“電子時代”和“網絡時代”。對此,我們不能完全同意這種觀點。事實上,在目前階段和相當長的未來,我們所面臨的是:傳統與電子相互長期并存的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雙元時代”。
形象地說,在檔案的庫房里,一方面,傳統的檔案雖“汗牛充棟”,但一份都不能丟;另一方面,大量電子文件的不同載體淵源不斷地涌進庫房。同時,為了安全和方便利用,我們還要及時將檔案異質備份和異地備份。
在“雙元時代”,檔案工作者的身份定位與能力提升都應與此相適應。
(二)我們的觀點與做法
從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來看,任何書面語言記錄載體的變化和演變都是緩慢而漸進的,而不會是突變。所以不要擔心哪天早上醒來,我們所熟悉的一切都消亡了,要去面對一個我們不懂的世界。所以我們不應恐慌和跟風,要淡定與從容。做好當下的檔案基礎工作。
無疑,“無紙辦公”、網上歸檔和網上查閱等等形式給我們帶來了許多方便,但這仍主要是在文件和信息的制作、傳遞和使用領域。對于我們搞檔案工作的人來講,我們更關心的是文件和信息的載體是否原始、真實、耐久、安全和利用方便。我們應當繼續在這些領域加大研究和實踐的力度。
電子文件和網絡是個新興的和正在發展的事物,有著很多的優點,但也需要不斷完善。有著致命的弱點和目前尚未解決的問題。如:對機器設備和電的依賴性、成本投入的高昂性、信息安全的風險性、信息內容的易改性、記錄載體的不穩定性等等。而傳統的信息記錄與保存模式、載體仍還有著許多的優勢,還是我們人類所最熟悉、最喜歡、最安全和最便利的。
當然,面對新的載體和新的技術應用,檔案人員也不可能無動于衷。事實證明,我們的工作性質和以往的知識結構,使我們對外界變化與沖擊的認知相對滯后。因此,“及時補課”是非常重要的。
在這一轉型期,中國國家檔案局提出了“三個三”的發展方向:即建設“三大體系”,包括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方便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確保檔案安全保密的檔案安全體系;樹立 “三大觀念”,包括大檔案觀、大服務觀、大安全觀;實施 “三大戰略”,包括以人為本戰略、服務先行戰略、安全第一戰略。
二、檔案工作者的多重身份重塑與轉型
新環境、新變化對檔案工作從業者提出了新要求、新挑戰,我們需要及時調整。要有新思維、新認識、新能力和新形象,才能有新貢獻。
(一)檔案工作者的新定位
在新環境下,檔案工作者應是多重身份集一身:既是檔案工作者又是社會普通成員;既是歷史守護者又是未來傳承者;既是文件價值的判斷者又是文件價值的推廣者;既是傳統方法的運用者又是新技術的響應者;既是史料管理者又是信息的使用者;既是具體的操作者又是工作的指導者;既要關注檔案又要關心文件;既是幕后英雄又是社會的公共關系專家… …
(二)有為才有位
檔案工作者的社會地位、社會價值和社會認同不是自封的而是由我們從事的工作、面對的對象和作出的貢獻所決定的。
我們與其他社會成員一樣,都對社會做貢獻。但與他們又不一樣,我們既對歷史負責,也對未來負責。因此,我們的社會責任更多些。在一個正常的社會里,我們更應受到社會的認知、認可和認同,更應得到社會的尊重。當然,只有我們努力了,貢獻了,我們才真正有我們的社會地位。
(三)有所作為的價值取向、形式與效果
新環境下檔案工作者要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即檔案為社會服務,社會才會重視檔案;檔案為社會貢獻越大,越贏得社會尊重;檔案工作不能默默無聞,而要有生有色;要積極推進檔案文化建設,提高檔案工作者自身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形成具有檔案突出特色的行業文化。
(四)努力實現新的轉型
新環境下檔案工作者要努力實現新的轉型,由“三線”轉變為“一線”;由被動轉變為主動;由“幕后”轉變為“臺前”;由“死檔案”轉變為“活信息”;由“一把鎖”轉變為“萬能鑰匙”;由檔案庫轉變為思想庫;由勞動密集型轉變為科技密集型。
三、對檔案工作者專業能力的新要求
我們對檔案工作者提出一個基本的能力框架,以適應新的工作環境。1.檔案工作者應努力做到“六個熟悉”。即:熟悉本單位的歷史沿革、主要領導、重大歷史事件;熟悉本單位的組織結構和下屬部門情況;熟悉本單位的主要業務職能;熟悉本單位的檔案品種、分類體系、數量和存放位置;熟悉本單位各個部門檔案歸檔移交情況和利用需求;熟悉檔案管理的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制度和業務規范。2.檔案工作者應努力成為讀、寫專家。3.檔案工作者必須對新技術、新材料的應用迅速響應。4.檔案工作者應有廣泛的社會溝通與社會宣傳。5.檔案工作者應努力做好咨詢與顧問工作。
當然,在不同類型和不同性質的檔案部門,對檔案工作人員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顯然是不一樣的。比如在檔案館、檔案室、檔案局(處、科)三種類型中的檔案工作者就應有較大的能力和素質要求區別;檔案部門的領導和具體工作人員的能力與素質要求也是不一樣的;同樣,不同工作崗位人員的要求更是不一樣的:如,從事文件收集、排架整理、價值鑒定、庫房保管、借閱利用、史料編研、業務指導、信息化、破損修復等工作的人員需要的能力與素質要求明顯不同。
四、能力提升與角色強化的途徑和方法
(一)高校檔案專業教育的轉型與調整
目前,在中國,已有三十多所高等院校設立了檔案系或檔案專業,還有的設立了碩士生和博士生學位。每年分別招生幾十人不等。按照各個院校師資力量的不同,同時,按照他們對社會需求和今后發展趨勢的不同理解,大致可分為三大類基本教學學科模式和課程導向——或偏重歷史學科、或偏重管理學科、或偏重信息學科。
不管怎樣設計,這些也還是在探索實踐之中。目的總是希望培養出能適應社會需求和今后發展的合格人才。即寬口徑、厚基礎、多選擇、復合型的檔案專門人才。
(二)按新環境、新變化所進行的檔案人員崗位培訓
在中國,由于地域廣、單位多,基層檔案文秘人員的需求量非常高,幾乎每個單位至少需要一名檔案文秘人員。光靠大專院校培養檔案專業人才顯然是遠遠不夠的。同時,由于進入檔案部門的門檻比較低,檔案工作者往往是先工作再受訓。因此檔案專業崗位培訓工作的任務是十分繁重的。在國家檔案局設立了檔案干部教育中心,在各省也大都設立了地區性的檔案培訓機構。
如:國家檔案局已經堅持在北京連續舉辦了11期中央國家機關檔案人員崗位資格培訓班(每年一期),對上崗人員應知應會的檔案與文秘基本知識和基礎課程,集中進行培訓。主要課程有:文書學、檔案管理學、科技檔案管理學、專門檔案管理、檔案編纂學、檔案保護技術、電子文件管理、檔案信息開發利用、檔案價值鑒定、檔案法規知識、檔案職業道德等
(三)開展提升綜合能力的檔案繼續教育
根據環境形勢的變化和工作的需求,對已經工作的檔案工作者進行知識更新和知識補充,又稱檔案繼續教育。內容不固定,每次培訓課程突出相關最前沿、最需要、最管用的專題進行講授、研討和咨詢,效果也非常好。每個專題都可作為一期培訓班,例如檔案法規體系建設、檔案資源建設、檔案信息開發利用、檔案信息化建設、檔案的宣傳展覽、檔案安全防范措施、檔案事業發展的熱點問題、國際檔案工作動態等。
(四)解決檔案管理中某些特定工作的專題培訓
為了適應電子文件和互聯網的新環境與新挑戰,有必要提升檔案工作人員有關電子文件和信息化管理的知識與技能。我們舉辦了多期專題培訓,特邀有關專家學者來講授,主要課程有:電子文件與電子檔案的特性;電子文件歸檔的原則與要求;檔案管理軟件的功能要求與選擇;電子檔案存儲環境與歸檔載體要求;傳統檔案數字化掃描工作的要求與規范;電子文件與網絡的安全風險與防范… …
(五)開展廣泛而有效的檔案社會宣傳
可以采取以下的社會宣傳方式,來推廣檔案工作:檔案新聞發言人制度;檔案史料的永久性陳列;面向公民配合社會紀念活動的檔案主題展覽;編輯出版檔案史料匯編;拍攝播放檔案文獻電視片;檔案館建立學生教育基地;舉辦檔案周、檔案日活動;面向社會的史料征集活動等。
(六)提高對機關、企業和社會的檔案專業貢獻
在新環境下,檔案工作者必須立足本單位,面向全社會,充分發揮出檔案的獨特作用,充分發揮出檔案的資源優勢,充分發揮出檔案的記憶功能、憑證功能和參考功能這三大功能。
總之,希望通過專業培訓和對社會所發揮的獨特貢獻,能大大提升檔案人員的自身素質和專業能力,大大提升社會角色認同和社會評價,更好地為社會做出貢獻。
作者單位:國家檔案局檔案干部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