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共中央大力推動文化產業發展成支柱型產業的大背景下,檔案館作為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的擁有者,應當主動納入到文化產業的發展洪流中去。本文從四個方面淺析了檔案館產業化的步驟,即豐富館藏資源;依托主流媒體;依托核心產業;發展周邊產業。
關鍵詞:檔案 文化 產業 內容
十七屆六中全會期間, 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與討論。檔案部門作為文化事業單位,是文化資源的化身,肩負著為文化產業提供資源儲備的任務,應該主動融入文化產業體系分工,成為文化產業的巨大內容提供商。
盡管有各種炫目的高科技,但是內容才是關乎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最關鍵的因素,技術的發展都是為了內容更快捷的傳輸到消費者那里,當渠道搭建好后,決定競爭勝負的關鍵就變成了內容。檔案信息資源,是人類生活、生產、思維方式和創造性活動及其產物的直接記錄和結晶,是特殊的文化資源。各級檔案館則是匯集、儲存、加工、整理這些特殊文化資源的基地。①一般情況下,當城市想要進行某種轉型或建設時,才會用到檔案,才會重新審視某段歷史,檔案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精神財富和精神砥柱而默默存在。在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的新形勢下,檔案館應該從幕后走到幕前,突出主體意識,加快產業化開發,努力成為主流公共文化服務機構。
一、完善自身,豐富館藏
“產業化”是指要形成社會普遍承認的規模程度,通行法則和在全社會范圍內達到變通,以徹頭徹尾地從質的規定性上達到提倡的目標。要使具有同一屬性的企業或組織集合成社會承認的規模程度,以完成從量的集合到質的激變,真正成為國民經濟中以某一標準劃分的重要組成部分。②檔案要產業化首先要在館藏文獻的量的規定性上做文章,豐富館藏資源,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產業化規模程度的要求。
我國檔案館的館藏尚不豐富,多為政治經濟性檔案,有待征集反映文化和百姓生活的檔案進館,增加檔案館的文化氣息和人性關懷,檔案館應該在常規接收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檔案的同時,大力調查,收集保存在社會上乃至民間個人手中的文化檔案;征集本地地理風貌,重大事件及城市發展歷史上的人物與事件等資料,構建反映地方特色的檔案資源;調查、收回散失在國外的我國歷史文書檔案;聚焦時事熱點,主動融入城市政治文化生活,保證重大文化活動和重要會議形成的檔案具有文化完整性;將檔案征集工作和檔案展覽工作有機結合起來,以展覽之名促進征集工作,一邊征集一邊展覽。
二、主動出擊,依托主流媒介
湯黎華在《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可行性新論》中認為當前我國“檔案產業化”的主要障礙是檔案沒有成為社會的主流信息資源,社會檔案意識較低。短時間之內讓檔案成為主流信息資源還不現實,但是有捷徑可走,可以先靠近和依托社會主流信息資源,進行檔案館產業化的試探性嘗試,達到質的升華。檔案產業化可利用的主流媒介包括書籍、報紙、電視等。
(一)出版發行和版權產業
找到檔案與當下社會生活的的結合點才能再現歷史的光芒。檔案作為人類社會記憶的工具和知識的結晶,檔案記錄了歷史活動的事實經過,也記錄了人們的思想發展,它能給人互有聯系的、系列性的、廣泛的信息,是一切知識的積累和源泉。檔案學家也認為“所有公民都能夠為了世界進步,平等地查閱檔案信息和利用回溯性信息”,使檔案理論的思想“從一個國家的理論發展到一種全社會的理論”。
基于已掌握的檔案材料,選擇合適的主題,充分發揮檔案中的文化教育資源,形成系列書籍材料。可與某企業或者教育科研機構簽訂有償服務協議,開展代譯、代查、代編專題匯編等有償信息服務項目,然后對有價值的檔案進行翻譯、校勘、標點、斷句等整理工作,更新出版,形成二、三次文獻信息加工產品,使之發揮作用。還可以出版基于原始檔案的地方歷史文化教材和歷史教輔書籍,與中學合作,保證銷售渠道,使學生從更加真實、感性、直接的視角閱讀歷史,促進他們的學習,同時增強對歷史的深層認識,增加歷史責任感。檔案學者史密斯就指出:“如果檔案材料成為學校歷史教學中必要的組成部分,并且它能激發一種鑒別和了解歷史的需要,那么文化遺產的意識將得到極大的增強?!?/p>
(二)電視與電影
1.電視
以檔案為依托生產的文化產品尤其是影視作品,往往給讀者以獨特的文化視角和新鮮的文化體驗,具有社會性、人文性、權威性和典型性。以歷史檔案為依據開發圍繞政治、經濟、文化、科技、軍事、自然以及官方、民間等重大事件的解密類電視節目,以藝術檔案為依據開發大型歌舞類演出或民族實景演出,以城建檔案為依據開發城市系列紀錄片等。北京衛視2009年2月開播的檔案揭秘欄目《檔案》,就是和國內外主要的檔案館合作,以獨特的節目樣式、第一手的珍貴檔案資料成為了北京衛視的王牌節目。
2.電影
檔案館可以和影視基地合作為其歷史布景提供資料和專業人員的指導;和影視公司以及知名導演合作,將有價值的檔案資料開發成為引人入勝的影視題材。
三、依托核心產業,聯動發展
我國“檔案產業化”還存在的一個問題是檔案文化產品的需求還沒有形成社會規模效應,這就需要檔案館放下身段,主動聯合近些年興起的熱門產業,如旅游業、文化休閑業、會展業、信息服務業等,使這些產業在進行項目規劃時將檔案館納入規劃范圍,利用核心產業的原有受眾增加對檔案文化產品的需求。
(一)旅游業
文化旅游者不再滿足于走馬觀花式的視覺沖擊,而是希望通過自身的審美方式對目的地文化的直接經驗和感悟來獲得深層的情感享受和精神滿足。旅游目的地的檔案館正是這樣的一個怡情怡志的場所。游客因為時間關系,短時間內很難深入了解這座城市的歷史內涵,檔案館憑借自身擁有豐富歷史資料的優勢,將會為人們提供理解城市歷史文化的有關讀物。許多外國的檔案館已經成為重要的旅游景點,如華盛頓市檔案館。所以合理科學地將檔案館作為旅游目的地的重要站點來開發,有利于改善整座城市的文化生態,提升整座城市的文化品位。
(二)文化休閑業
建立良好的文化形象,一個體現檔案館理念、精神和情感的檔案館建筑是基礎。檔案館應從選址、設計、布局等基礎建設入手,在建筑裝飾和文化品位上充分體現開放風格。檔案館應該以一種多功能、開放便利的形象成為城市中搶眼的文化景觀和顯現檔案魅力的文化設施,一掃人們心目中“神秘封閉”的印象,吸引人們前去參觀、利用,真正成為人類歷史的記憶庫和知識庫。
隨著檔案事業的不斷發展,各地已經建立了很具文化特色的專業檔案館,如中國現代文學館、中國照片檔案館、國家氣象檔案館、中國電影資料館、中國地名檔案資料館、黃河水利委員會所屬的治理黃河檔案館等。特色檔案館可以為普通市民提供文化休閑服務,如為普通家庭提供家庭檔案服務,根據其提供的家庭成員的照片、日記制作家庭檔案,并根據其提供的視頻制成光盤,放在一起,留作回憶。
(三)會展業
檔案展覽是一種特有的文化產品,以其特有的原始性、真實性往往給觀眾以特殊的心理啟示。要突出文化休閑,而不是清一色的歷史沉重,從歷史回顧向展望發展,從政治的號角轉向經濟文化的媒體。③(1)檔案展覽要在選題上動腦筋,可以以重大事件紀念日、名人誕辰、傳統節日、區域特色、民族特色等為線索。(2)檔案展覽要在內容上下功夫,正如叔本華所說“大量的知識如未經自己的思考加工,其價值趕不上數量甚小但卻經反復思考的知識,只有把所知道的東西加以多方面的綜合,把每種真理相比較,人才能完全占有自己的知識”,所以,要注意內容的提煉整合和排列組合。(3)檔案展覽要在設計上找感覺,檔案資料展示的方式很重要,可以入駐地方知名的文化博覽會,單獨開辟展區;參與地方的商業博覽會,從歷史文獻中找到行業足跡,為知名企業印制宣傳冊或者布置展覽區。
如佛山市檔案館不僅展出城市現代模型,還注重歷史、城建方面的實物保存,如街額、家居、風俗展品等,把佛山從一個古鎮到現代大城市的歷史發展過程展示出來,讓后人可以通過這些建筑物件了解城市發展過程和前人的生活環境。同時還展出了各種珍貴的石刻、建筑構件、磚雕、木雕、書法,突出了佛山燦爛的人文之光。由于佛山城市規劃建設展館彰顯的巨大魅力,這里已經成為展示現代化大城市建設和歷史文化名城建設的重要窗口和佛山旅游景點之一。④
(四)信息服務業
檔案館也可以借鑒圖書館的經驗,利用自己強大的館藏提供信息咨詢服務。加大宣傳力度,努力躋身為主流信息資源,突破利用主體局限。在轄區內廣泛發布廣告,留下電子郵箱,工作人員可以根據用戶來件中的主題和時間范圍整理好檔案資料,在用戶付費后,將電子版郵至用戶郵箱,同時將檔案影印版郵至用戶的通信地址。因為工作量大,需要單獨成立資料服務部。在上海,人們不僅可以在公共圖書館讀書看報,就連家里裝修的各種問題也可以到圖書館進行咨詢,商業活動的廣告刊載情況調查也可以到圖書館查詢,圖書館以其獨有的方式融入了老百姓的生活,成為經濟發展的一股推動力。⑤
大型國際展會、國際賽事、紀念日慶典等在地方舉辦之際,相關的組織、機構和個人會產生數量驚人、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檔案。建立“××專題檔案全文數據庫”,確保專題檔案的完整收集、長期保存與充分開發,又客觀地記載了籌辦過程中的思路、智慧,是寶貴的歷史財富和社會記憶,最后可以將其作為一個模型銷售給有需要的企業。利用各種國際性展會頻繁在上海舉辦的有利條件,上海圖書館看準其中包含著許多可開發的商業信息和價值,專門收集整理歷屆參展企業的商業信息,這不僅推進圖書館的功能向科技情報(企業參考咨詢)方向發展,而且為政府發展會展經濟提供基本信息資源。⑥
四、周邊產品,創意開發
通過依托主流媒介和核心產業,創造檔案館品牌,之后還可以開發周邊產業,制作周邊產品。文化產品的制作銷售涉及文化創意和市場營銷,檔案館要豐富人才結構,除了招收檔案專業人員外,要增加歷史學、文化產業管理、市場營銷專業人才的構成比例。在平時,基于地方特色濃郁的檔案資料,設計、制作體現文化品位和地方意蘊的文化產品,對當地人體現一種鄉情,對游客來說是獨一無二的旅游紀念品。如配上優美文字的系列風光明信片、照片集、反映歷史變遷的畫冊、畫框、日歷、電視專題片紀念光盤、檔案記載仿真品等等。在特殊時期,積極參與本地重大的節慶活動、政治會議、國際賽事、文化展會等,利用天時地利的優勢,借助圍繞大型活動的濃重的社會氛圍和激昂的民眾情緒,推銷切合主題的檔案文化產品。
注釋:
①李天真,楊宗新.論檔案工作與文化產業.學理論,2010年8月.
②湯黎華.檔案文化產業化的可行性新論.蘭臺世界,2009年4月下.
③任漢中.中國檔案文化概論.北京中國檔案出版社,2000.
④陳剛.城建檔案文化功能開發初探.城建檔案,2008年(7).
⑤蘇海軍,鄒曉東.上海文化產業發展淺析.上海大學學報,2000.
⑥洪建場.從文化產業的視角談圖書館改革與發展.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10).
作者單位: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