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景山,1903年10月5日(清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十五)生于河北省高陽縣。其父楊占卿經營棉紗布莊,樂善好施,人稱楊善人。景山為其長子,自幼喜讀書、善思考,有著廣博的知識。1918年(時年15歲)冬,與王滌孚女士結婚。王滌孚就是我們大姨,她沒有讀過書。據大姨說,婚后,楊景山曾對她說:“你一字不識,別人講什么新道理你一點也聽不懂,我來教你識字吧。”開始先教她拼音字母,后來楊景山到保定讀書,他要求她每周用拼音字母給他寫一封短信;收到信后他再在拼音字母旁注上漢字,再寄回讓她按拼音字母學習漢字。大約兩年時間,王滌孚已經能讀書看報啦。
1919年,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倡導“科學”與“民主”為目的的“五四”運動爆發了。高陽人民在“五四”運動的影響下,發起了抵制日本棉紗的罷市運動。楊景山當時雖然年僅16歲,但是他亦有一顆充滿愛國情懷之心,在學校里,他跟進步同學一起,組織了全校學生示威游行。游行隊伍從學校出發,經過縣衙、新大街、繞過南關與南關的商業中學的隊伍會合。游行中,他們散發傳單,發表演講,楊景山走在隊伍的最前面,手拿小旗振臂高呼口號:“誓死不買日貨!”、“打倒帝國主義!”。
與此同時,他還向父親講清反帝反封的道理,勸說他跟人民站在一起。后來,楊家的布莊首先不用日貨。接著,他又動員其他布莊以民族大義為重也不用日紗。這一行動,在大商號、大股東中引起震動。他們說,想不到楊善人的兒子真有本事。這次為響應“五四”運動,在高陽掀起了抵制日貨行動。
1919年7月,天資聰慧、刻苦勤奮的楊景山考取了保定省立第六中學。在學校里,他廣泛涉獵進步書刊。由于學校的書刊不能滿足他的求知欲望,因此,自己又訂了一份“學生雜志”。從此,逐漸開闊眼界,汲取了更多的營養。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這是中國大地上一件開天辟地的大事。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由自發而自覺,從經濟斗爭逐步轉變為政治斗爭。中國早期工人運動的杰出領袖鄧中夏同志對保定地區的工人運動、學生運動及黨的發展工作極其關心,他來到保定親自指導這一地區的革命工作。在鄧中夏的指導下,保定地區的革命形勢如火如荼。在新形勢鼓舞下,楊景山團結進步同學,于1922年在學校里成立了努力讀書會,訂閱進步刊物《新青年》《新潮》等,并敦促學校閱覽室增訂《晨報》《上海民國日報》《時事新報》等。學校的氣氛明顯變化。這個時候,他還為“校刊”積極撰稿,使“校刊”版面煥然一新。據王滌孚回憶,“校刊”曾發表過他一首詩《操場上的小草》。雖然相隔幾十年,但同輩人仍在傳誦。在這首詩里,他贊揚了小草的倔強性格:“今天被踐踏了,明天又長了出來;一旦有了陽光雨露,就更加茁壯!”不言而喻,這首詩抒發了楊景山的革命情懷,充分表現了他對腐朽沒落的反動勢力的無比蔑視,對自己所從事的革命事業洋溢著必勝的信念。后來,他一方面團結本校進步學生,研究救國救民的道理;一方面加強與其他學校的聯系,發展愛國反帝反封力量,醞釀在六中建立共產主義青年團。進步力量的發展,攪亂了腐朽勢力的陣腳,別有用心地散布說:“楊景山是共產黨,‘努力讀書會’是共產黨的大本營!”就在此時,駐守保定的北洋軍閥頭子曹錕下令通緝跟楊景山關系密切的兩名進步學生。楊景山就像“操場上的小草”一樣倔強,加強與周圍同志的團結,宣傳愛國反帝反封建倡導科學與民主,跟校內外反動勢力進行頑強斗爭!
楊景山博聞強記,他只用了四年時間就以優異的成績,提前兩年完成了中學學業。1923年秋天,他考入了具有革命傳統的北京大學。懷有遠大抱負,追求進步的楊景山剛到北京就加入了共青團,當年冬天在北大轉為共產黨員。從這時候起,他一直在李大釗與何孟雄直接領導下,一面從事學生運動和工人運動,一面在北大政治系攻讀鉆研馬克思主義。據王滌孚回憶,楊景山曾翻譯過兩本馬克思主義著作,遺憾的是,托人帶往山西的時候,在正太路上遺失了!
北方區委是中共中央1924年底決定成立的,其主要任務是領導以北京為中心的華北地區的革命斗爭。大約在1925年春天,楊景山任北方區委組織部長,不久兼任北京市共青團委書記。這期間,陳毅同志負責北方區委的統戰工作。由于革命形勢日益復雜,共產黨人隨時都有被殺頭的危險。一次,楊景山剛回家,第二天就有人來抓他,幸運的是他聽到消息略早一點,成功逃脫了。后來他對夫人王滌孚說:“我們的工作很危險,隨時都可能被抓被殺……假如我死了,將來會有人照顧你的。”他說這話時很平靜,但是王滌孚心里像裝了一只小兔子不停的跳動,她也不敢多問。1926年“三一八”慘案后,奉系軍閥張作霖入關,瘋狂鎮壓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以及愛國進步人士。3月底,楊景山離開了北京中老胡同的住所,與李大釗一起和北方區委機關轉入地下。1927年4月6日,在蔣介石發動“四一二”政變的前一個星期,楊景山跟李大釗等十九人在蘇聯大使館被抓捕。李大釗、楊景山等人被捕前,楊度同志從汪大燮那里聽到了這個信息,馬上通報給黨組織,曾幾次想方設法營救,都未能奏效。在李大釗、楊景山等人被捕等當天,楊度派他的兒子到東交民巷了解情況,只看見軍警林立,三個人架著一個人,蒙上白布往汽車里推。李大釗、楊景山等人在獄中受盡折磨,但是他們堅貞不屈,表現出崇高的革命氣節。4月28日下午,楊景山和李大釗等共產黨人、愛國進步人士等十九人大義凜然地走上絞刑架,壯烈犧牲!
楊景山的弟弟楊企山也是中共黨員。在抓捕楊景山時,他們從家里一張照片上發現了他們的合影,于是便加緊了對楊企山的追捕。一年后,楊企山也為中國革命獻出了寶貴生命。連續失去兩個兒子的楊占卿老人悲痛不已,郁悶在胸,不久含恨而死!
新中國成立后,1963年也即楊景山烈士誕辰60周年之時,中共河北省委在烈士的家鄉為楊景山修建陵園,紀念碑碑文上刻有烈士的生平事跡。烈士的遺孀王滌孚,也就是我們的大姨也過上了安定幸福的生活。
作者單位:中央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