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
毛澤東同志在《論人民民主專政》說:中國人找到馬克思主義,是經過俄國人介紹的。在十月革命以前,中國人不知道列寧、斯大林,也不知道馬克思、恩格斯。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帶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
馬克思主義學說最初是怎樣傳到中國的呢?實際是進步知識分子利用報刊這個媒體,從日本、美國、英國陸續傳播過來的。其中主要是從日本輸入的。
1、 舊民主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傳播。
日本在明治年間,一批進步學者接觸了西方新學,而西方的新學中包含有馬克思、恩格斯關于社會主義建設學說。很多學者熱心翻譯和研究馬克思、恩格斯著作。1905年到1908年間,孫中山先生創辦的同盟會機關設在日本東京。受日本新思潮的影響,同盟會成員也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發生了興趣,大都參與了翻譯和研究工作,并通過機關報《民報》向國內讀者推介。然而,當時中國上下正醉心立憲,對馬克思主義學說根本不予關注。
1917年蘇維埃十月革命勝利,世界震驚,日本再度興起研究馬克思主義學說熱潮,一部分急于改變中國現狀的舊民主主義者隨之在他們創辦的報刊上,介紹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經濟學說、階級斗爭理論以及十月革命消息,對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十月革命理論的傳入發揮了一定作用。《建設》雜志、《星期評論》和《民國日報》副刊《覺悟》等都是他們介紹馬克思主義的陣地。但孫中山、戴季陶、汪精衛等資產階級革命家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和共產黨人前身的那些進步知識分子如陳獨秀、李大釗、李漢俊、陳望道等人傳播馬克思主義學說有很大區別,前者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掌握馬克思階級斗爭學說理論,保護民族資本家的利益,通過改善工人條件,化解矛盾,防止階級斗爭發生;后者的主要目的是喚醒工人階級覺悟,起來開展階級斗爭,徹底推翻剝削階級。
2、新民主主義者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
在十月革命的影響下,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向海外積極尋求革命理論,熱情學習馬克思主義著作,并運用馬克思主義學說,觀察、剖析國家命運,謀求民族獨立解放,謀求為工人改善惡劣條件和待遇。
1919年5月,《新青年》出版了“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在這期專號上,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對馬克思主義的一些基本原理做了系統而簡明的介紹。孫伏園主編的北京《晨報》也是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1919年2月起陸續介紹馬克思的政治經濟學說,5月1日,北京《晨報》還將第七版的文化副刊辟為“五一勞動節紀念”專號,專題介紹國際勞動大會盛況,倡導中國工人階級團結起來,與國際勞動組織接軌,參加世界革命。《晨報》副刊編輯是淵泉。淵泉本名陳溥賢,是北京《晨報》副刊總編,與李大釗關系密切,李大釗接受馬克思主義學說,盡管自己原來曾有過接觸,但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淵泉”在資料方面或者在對馬克思主義的解釋方面的幫助。
3、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做出了重要貢獻
1920年春,陳望道正擔任浙江第一師范教師,因學生施存統寫了一篇《非孝》的激進文章,受到頑固派猛攻,陳望道受株連而辭職。陳望道精通日語,對馬克思學說做過一些研究,于是《星期評論》主編人戴季陶交給他一本日文譯本《共產黨宣言》,委托他翻譯,以便在《星期評論》連載。陳望道不負重托,經過4個多月的艱難工作,終于把《共產黨宣言》譯成了中文本。《共產黨宣言》一問世,就在思想界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廣大知識分子競相爭購,以致連連再版。到1926年5月,已重印達17版之多。《共產黨宣言》在中國的早期傳播,影響和培育了整整一代革命者。
4、五四運動使馬克思主義傳播達到高峰,為中國共產黨誕生培育了紅色土壤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借口對德宣戰,很快攻占青島和膠濟鐵路全線,奪取了德國在山東強占的各種權益。1919年1月18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獲勝的27個協約國,在巴黎凡爾賽宮召開和平會議。中國當時正處于南北對峙,作為戰勝國之一,南北政府組合為一個代表團,北京政府派國務總理兼外交總長陸征祥任首席代表,會議期間,中國代表團提出取消列強在華的各項特權,取消日本帝國主義與袁世凱訂立的“二十一條”不平等條約,歸還山東各項權利等正當要求。然而,巴黎和會在帝國主義列強操縱下,不但拒絕中國的合理要求,而且答復日本提出的要求,要在和約上明文規定,把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中國首席代表陸征祥拒簽。但北京政府懼怕列強威勢,指示陸征祥,如果實在抗不住就答應要求。當時,赴法留學生周無等組織一個通訊社,及時將會議動態傳到國內。隨團顧問梁啟超通過這個通訊社,將詳情電告給北京外交協會負責人林辰民。5月2日,北京《晨報》和《國民公報》上登出林辰民根據梁啟超電文整理的關于巴黎和會列強逼迫中國代表簽字消息,北大師生聞訊后極為憤慨,決定聯絡周邊幾所大學舉行游行示威活動。
5月4日,北京三所高校的3000多名學生代表在天安門前集會,游行隊伍先向東郊民巷大使館示威,遭到警察阻攔,又折身趕往原外交總長曹汝霖(直接與日本簽署二十一條者)住宅,隨后發生“火燒趙家樓”事件,學生活動遭到鎮壓。5月11日,上海成立學生聯合會;14日天津成立學生聯合會。兩地學生聯合會對北京學生運動予以強烈聲援。隨之,廣州、南京、杭州、武漢、濟南的學生和工人也游行聲援。6月3日,北京學生涌向街頭,開展大規模的宣傳活動,被軍警逮捕170多人。當晚,學校附近駐扎著大批軍警,戒備森嚴,阻止學生上街。4日,學生沖破阻攔繼續游行,當局再次逮捕學生800余人,引發新一輪大規模抗議活動。6月5日,形勢發生更大變化,上海工人開始大規模罷工,商人隨之紛紛罷市,以策應北京學生運動。受上海罷工影響,全國22個省150多個城市的工人和學生做出聲援反應。面對強大壓力,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相繼被免職,總統徐世昌提出辭職。
五四運動也進一步刺激了新文化運動的發展。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舉起“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猛烈抨擊封建主義舊文化,提倡新文化,提倡白話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學革命”的口號下,提倡新文學。五四運動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土壤。
二、中國共產黨組織發起
共產國際原為萬國勞動者大會,曾成功地組織了很多次工人運動,然而他們認為中國封閉落后,工業落后,工人數量少,而且大都分散于資本家的牢籠里,很難組織大罷工,所以一直沒有考慮和中國工人建立聯系。五四運動爆發以后,俄共(布)遠東局立即作出反應,派人到中國聯系。當時很多國家不承認蘇維埃政權,北洋政府也采取抵制態度。1919年7月,蘇維埃政府發表《致中國南北政府的宣言》,表示要把原沙俄帝國從中國掠奪的權益無條件的歸還中國。這個消息傳到中國后,國人立即對十月革命產生好感,研究馬列學說成為時尚。1920年4月,共產國際派遣魏經斯基和他的妻子庫茲涅左娃與翻譯楊明齋一同來到北京,通過北大俄籍教授柏烈偉找到李大釗,洽談組建中國共產黨組織事宜。之后又通過李大釗推薦,到上海尋找陳獨秀。魏經斯基到達上海后,與陳獨秀秘密商議建立進步組織,并從1920年5月開始以“社會主義研究社”的形式開始活動,一年后,這個研究社改稱“上海共產主義小組”。
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期,上海、北京、武漢和廣州最為活躍。其中以上海的陳獨秀、北京的李大釗在建黨時期作用最大,為中共發起時期的兩根頂梁柱,時有“南陳北李相約建黨”之說。1927年5月24日的《國民日報》,該報刊載一條重要消息——《中大熱烈追悼南北烈士》:在武昌中山大學二十二日追悼李大釗死難大會上,曾參加北京大學馬克思學說研究會的北大教授高一涵報告了李大釗生平事跡,稱一九二○年李大釗護送陳獨秀離京,在途中計劃組織中國共產黨事,其中議論到建黨問題,包括黨的名稱,是叫共產黨還是社會黨,最后定名共產黨。
近年來,有關共產黨成立問題成為大家議論的熱門話題。其實中國共產黨建黨是一個系統過程,不好說到底哪一天算是建黨的日子,如果一定要確定一個日期作為標志,我覺得1920年11月7日比較合適。根據有二:一是共產黨宣言在黨內發布。根據張國燾回憶和共產國際保存的資料證實,《中國共產黨宣言》形成于1920年11月初,當時并沒有向社會宣布,只是作為“收納黨員之標準”。但即使未曾對外發表,也是“中國共產黨”組織正式誕生的標志。二是1920年11月7日創刊的《共產黨》月刊,標志著中國的共產主義者已經向全世界宣告,中國共產黨已經正式成立。《共產黨》是中共發起組面向黨內發行的月刊,李達主編,刊頭是英語名稱,英文名下附贅漢文共產黨三個字。之所以這樣設計,是因為模仿了當時在倫敦發行的英國共產黨機關刊物《共產黨》雜志。《共產黨》創刊號上的文章《世界消息》明確地使用了“我們中國的共產黨”的字句,這是中共在刊物中第一次自稱“共產黨”。為什么這一天創刊呢?因為這一天是蘇維埃十月革命三周年。同一天北京黨小組也出版一個刊物《勞動音》,羅章龍、鄧中夏主編。所以,我認為11月7日即十月革命三周年這一天算建黨日比較合乎歷史。
三、中共一大召開
隨著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中國工人運動的蓬勃興起,作為兩者結合產物的中國共產黨組織細胞——共產主義小組在上海、北京、武漢、長沙、濟南、廣州以及赴日、旅歐留學生中相繼成立。1921年3月,魏經斯基向共產國際執行委員會遠東書記處匯報了中國共產黨組織籌備狀況情報,共產國際再次派遣新任共產國際代表來華,協助組織中共一大召開。1921年6月3日,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取道歐洲來到上海,與從西伯利亞南下的另一位國際代表尼科爾斯基會合。他們很快與李達、李漢俊(陳獨秀離滬期間主持上海黨組織工作)見面,并建議盡快召開黨的代表大會。李達、李漢俊在征詢陳獨秀、李大釗的意見并獲得同意后,分別寫信給各地黨組織,要求每個地區派出兩位代表立即到上海出席黨的全國代表會議。7月中下旬,十余位代表裝扮成教師和大學生模樣,以北京大學師生暑期考察團的名義,入住法租界白爾路389號(今太倉路127號)的博文女校。代表們到齊以后,就便在住處開了預備會,由于陳獨秀、李大釗沒有到場,預備會決定由張國燾主持正式會議。7月23日晚,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號(今興業路76號)正式開幕。這個會址實際就是李書城(李漢俊兄長)住宅,李書城曾任北洋政府陸軍總長,在這樣的豪宅開會不會引起外人注意。出席者有上海代表李漢俊、李達;北京代表張國燾、劉仁靜;長沙代表毛澤東、何叔衡;武漢代表董必武、陳潭秋;濟南代表王盡美、鄧恩銘;廣州代表陳公博;留日學生代表周佛海以及陳獨秀委派的代表包惠僧。還有共產國際代表馬林和尼柯爾斯基。本來徐州有位陳家安也是一大代表,因為聯絡人陳德容被捕,沒有到會。
23日晚,張國燾首先匯報的建黨基本情況,接著,兩位共產國際代表發表熱情的講話。7月24日舉行第二次會議,各地代表報告本地區黨團組織的狀況和工作進程。25、26日休會,休會期間張國燾、董必武、李達起草黨的綱領和今后工作計劃。27、28和29日,集中議論此前起草的綱領和決議。討論認真熱烈,大家各抒己見,既有統一的認識,又在某些問題引起爭論,會議未作出決定。7月30日晚,舉行第六次會議,會議剛開始幾分鐘,突然闖入一個生人。具有豐富秘密工作經驗的馬林,警覺地建議立即停會,大家分頭離開。果然,十幾分鐘后兩輛警車包圍了一大會址,法籍警官親自帶人進入室內詢問搜查,沒有找到多少證據,威脅警告一番后撤走了。轉移出來的一大代表當晚集中于李達寓所商討,在場的李達夫人王會悟提出到嘉興南湖開會,離上海很近,又易于隱蔽。大家都贊成。第二天清晨,代表們分兩批乘火車前往嘉興。兩位國際代表長相特殊沒有參加,李漢俊、陳公博也因經歷一場虛驚,都未去嘉興。10時左右,代表們先后到達嘉興車站,在鴛湖旅館稍事休息后,登上事先租好的南湖畫舫,繼續開會。
南湖會議繼續著上海30日未能進行的議題,先討論并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確定了黨的名稱、奮斗目標、基本政策、提出了發展黨員、建立地方和中央機構等組織制度,兼有黨綱和黨章的內容,是黨的第一個正式文獻。接著討論并通過《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決議》,對今后黨的工作作出安排部署,鑒于黨的力量還弱小,決定以主要精力建立工會組織,指導工人運動和做好宣傳工作,并要求與其他政黨關系上保持獨立政策,強調與第三國際建立緊密關系。最后,會議選舉了中央領導機構,代表們認為目前黨員人數少、地方組織尚不健全,暫不成立中央委員會,先建立三人組成的中央局,并選舉陳獨秀任書記,張國燾為組織主任,李達為宣傳主任。
中共一大 “南陳北李”均未到會。《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中說:“這時,陳獨秀任廣東政府教育委員會委員長,正在籌款辦學。李大釗除任北京大學圖書館主任、教授外,還兼北京國立大專院校職員代表聯席會議主席。兩人均因事務繁忙,未出席會議。”“南陳北李”工作繁忙是肯定的,但僅以此作為他們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理由并不充分。事實上,陳獨秀在中共一大之后的9月就回到了上海。所以,如果稍微推遲會期,陳獨秀很有可能出席。陳獨秀在缺席的情況下仍被選舉為中央局書記,但同樣為黨的創建做出過巨大貢獻的李大釗卻沒有在中央任職,甚至在1922年7月召開的“二大”會議也沒有參加,這個問題還有待于探討。1921年魏經斯基給共產國際的報告中列舉了十幾位建黨成員,竟然沒有提到李大釗。
多年來,我們習慣地將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作為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時間。中國共產黨誕辰紀念活動始于1941年,是因參加過一大的幾位領導者難以記起準確時間,于是將1921年7月1日假定為成立日期。
作者單位:北京市平谷區檔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