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從社會檔案意識的定義談起,從主體的角度對社會檔案意識進行了劃分,并根據主體的不同對社會檔案意識的三大形成動因——社會背景、職業背景與教育背景進行了分析。然后以熱門檔案題材電視節目《檔案》為切入點,分析社會檔案意識的現狀并討論專業檔案人員應如何引導社會檔案意識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嘗試從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社會檔案意識與檔案工作。
關鍵詞:檔案意識 社會檔案意識 檔案機密性 檔案服務
在檔案界,社會檔案意識一直是被大家所關注的重點問題。無論是檔案學的理論探討還是實踐探索,社會檔案意識始終被認為是影響檔案學、檔案工作以及檔案事業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但社會檔案意識究竟應當怎樣界定?它的主要成因又有哪些?當前的社會檔案意識又如何?這些問題的答案仍不明晰。下文筆者將針對以上問題,嘗試從全新的視角來探討我國的社會檔案意識與檔案工作。
一、社會檔案意識及其主體
社會檔案意識界定的重點在于探討社會檔案意識的內涵及類別。陳智為認為,社會檔案意識,是人們對檔案和檔案工作這一客觀事物的反映和認識,是社會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和反映程度的整體觀念,是整個社會意識的一個組成部分。[1]黃霄羽認為,社會檔案意識是一種伴隨著檔案和檔案工作發展而逐步深入的認識。[2]陳忠海認為,檔案意識是檔案客觀現象在人們大腦中的能動反映,是人們對那些具有查考利用價值的文件材料加以保存和開發利用的意識。檔案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部分,屬于意識形態范疇。[3]顏海認為,社會檔案意識是在一定歷史條件和社會狀況下為社會成員所共同形成的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看法、觀點和意見。[4]
綜合上述觀點,不難看出各位學者對社會檔案意識的一些共性見解:首先,社會檔案意識的主體是社會全體成員,社會檔案意識是由社會全體成員對檔案的認識共同構成,指出了檔案意識的社會性;此次,社會檔案意識是社會全體成員對于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識與反映。這就意味著社會檔案意識不是一成不變的,社會人的檔案意識會隨著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發展而不斷深化、拓展,形成新的檔案意識。再次,由于社會檔案意識具有社會性,在社會這個“結構復雜”的群體中,我們不難得知社會檔案意識在形成與變化過程中會對檔案、檔案工作有著強大的“反推式”作用力。這就形成了社會檔案意識與檔案、檔案工作的交互影響。簡言之,社會檔案意識是在社會的動態變化發展的過程中影響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發展方向。
可以認為,社會檔案意識是社會全體成員對于檔案和檔案工作這一客觀事物認識與反映的集合,同時這種意識對于檔案與檔案工作有著能動的影響力。
不僅如此,社會檔案意識根據思維主體的不同可以分為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以及檔案專業人員的檔案意識。
社會大眾這里主要是指社會自然人中未接受過檔案學專業教育以及未從事過或未在從事檔案管理工作的社會群體。這是社會的主體和主要組成部分,由于人數占有絕對多數,因此有較高的社會影響力,是普遍意義上的社會檔案意識定義的來源。因此,研究社會檔案意識應以這部分社會群體為主要對象,才能夠更準確地揭示和反映社會檔案意識。但是,由于該群體涉及范圍廣、且不具備檔案專業及檔案管理的相應知識和技能,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理解并不準確,就容易受到多方因素的影響而產生過于主觀的“歪曲”的檔案意識。因此需要以正確的思維方向作為引導。這在下文作者會進一步探討。
檔案專業人員則是除去社會大眾之外的另一個重要的社會檔案意識主體。這部分人員由于普遍接受過檔案學的專業教育或是長期從事檔案管理實踐工作,具備完整的檔案學、檔案工作相關的理論知識體系和系統的實踐技能,對檔案學、檔案工作有著準確的認識和清晰的把握。檔案專業人員能夠通過理論與實踐工作對一般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進行引導,指引其正確認識檔案以及檔案工作。因此,檔案專業人員的檔案意識會對一般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有著重要的影響。
二、社會檔案意識形成動因分析
不同主體對社會檔案意識的影響不同,然而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仍有其相應的成因。下文將通過社會背景、職業背景以及教育背景三個影響因子對這兩大主體的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動因進行分析,論述不同影響因子的影響力。
(一)社會背景
社會背景的影響是在某種社會普遍認同下,大多數社會群體一致接受并遵循這種認同進行各種社會實踐的行為。這是一種宏觀范圍的影響,在穩定狀態下這種普遍認同難以被少數群體所改變。舉例來說,檔案的休閑利用在歐美等發達國家較為普及,檔案館內普遍設立了休閑利用專區,而群眾也經常走進檔案館,無論休閑或是查閱檔案。這是歐美國家對于檔案館的普遍認同,這種認同引導國家的檔案工作向更開放、休閑利用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國的社會宏觀環境來看,實現休閑利用仍有一段距離:從社會大眾的角度來看,到檔案館休閑利用,仍然不是社會的共同認同;而從檔案工作的角度來看,目前檔案館對于休閑利用的各項設施、制度準備不夠充分。因此,社會背景對于目前社會檔案意識的形成影響重大。
對于社會背景的追溯可以發現當前社會主流檔案意識的形成過程,從而使我們更好的理解與把握當前的社會檔案意識,由于檔案專業人員可以更好得把握社會檔案意識的核心和發展方向,因此檔案專業人員可以通過主動開展各項檔案活動擴大影響,通過這些檔案活動的社會影響力來引導社會大眾檔案意識逐步向正確的方向發展。
(二)職業背景
社會人的職業性質往往成為影響其對于檔案和檔案工作認識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其職業與檔案活動的相關程度會影響其檔案意識的廣度。從事行政或人事工作人員,由于日常工作性質和內容的差別,他們對于檔案工作的了解自然要比從事營銷、市場工作的人員要多;政府機構工作人員與中小企業管理人員相比較,對于檔案的了解自然也要多。另一方面,社會人的職業與檔案活動的相關程度會影響其認識檔案活動的深度。對于經常參與檔案工作的個人,對于檔案活動認識的深刻程度往往要高于工作與檔案相關程度低的社會人。而這些人在不斷的檔案研究與實踐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檔案專業知識與技能,往往能夠準確的把握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核心,規劃檔案工作未來的發展方向,因此,他們的言語和行動往往能對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引導社會大眾對檔案的認識。這些人往往是“檔案界”的專業人士,如高校教授,專業雜志編輯,檔案館工作人員等。
(三)教育背景
教育背景在這里不僅僅是指是否接受過檔案專業教育,而是整體的受教育程度。由于更高的教育經歷意味著更寬廣的知識面,能夠較快的、準確的把握檔案活動的關鍵,因此往往具有較高學歷的社會群體對于檔案和檔案工作的理解更接近于專業檔案人員。因此,教育背景往往與其檔案意識有著一定的關聯。對于專業檔案人員來說,由于接受過系統的檔案學教育,其檔案意識往往較為全面,并且能夠在與檔案活動相關的工作中不斷深化拓展檔案意識,即便沒有從事檔案相關工作,專業檔案人員也能夠作為一個檔案信息源,對其周邊人群的檔案意識產生一定的影響;對于接受的是非檔案專業教育的社會群體來講,由于學科間的互相交叉與交流,和人才知識結構的全面性,其能夠接觸到檔案活動的機會隨著其接受的教育增加而增多,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對其檔案意識產生影響,而產生檔案意識的交叉影響效應。
三、我國社會檔案意識的現狀
需要注意的是,社會的檔案意識是社會所有群體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普遍反映與理解,它并不是某種或某類群體單一的理解與看法,而是多種理解與觀點的集合共同構成社會檔案意識。在不同的時期會突顯出某些占主要地位的某些檔案意識,我們可稱之為主流社會檔案意識。
學界許多人認為目前我國社會檔案意識淡薄,亟待提高,這通過文獻可以清楚地體現:筆者在中國知網數據庫中以“社會檔案意識”為檢索詞進行檢索,在檢索得到的1491篇文獻中,提到社會檔案意識需“增強”的占24.5%;“提高”的占21.4%。從已有文獻可以看出,檔案界多數人傾向于我國目前的社會檔案意識是“淡薄”的,但筆者認為并非如此。首先,淡薄只是對檔案意識程度的形容,并非一種界定;其次,從目前社會上收視率猛增的檔案主題電視節目、暢銷的檔案主題書籍來看,社會群體對檔案的認識程度并非如業界的討論,而是發展成為一種對探索“頗具神秘感的檔案”的濃厚興趣。簡言之,目前的社會檔案意識是以探索檔案神秘性為主流的一種檔案意識。下面筆者通過對北京衛視《檔案》節目的分析,論述這種以探索神秘性為主的社會檔案意識。
北京衛視的《檔案》節目,是于2009年底創建的一個揭秘性講述欄目,節目通過利用人類與生俱來的天性——好奇心,而引起觀眾的共鳴。[5]節目的特色非常鮮明,講述人(主持人)通過低沉的嗓音向觀眾講述一個不為人知的歷史故事,在講述的過程中,主持人不斷通過展示一些具有原始記錄性的檔案文件、錄影、錄音來證明自己所講述的故事。節目中,講述人在查閱檔案時,會先戴上棉質白手套,然后拿起一份有些發黃的檔案文件,小心翼翼的緩緩翻開;或是打開老式的放映機,放映機放映出膠片記錄的歷史畫面;又或者通過播放錄音卡帶來還原當時的聲音記錄。從《檔案》節目講述的主題和節目的形式,我們可以發現,《檔案》節目通過講述不為人知的故事、塑造揭秘氛圍來吸引觀眾。為了做到這些,節目不僅在故事標題上經常采用“揭秘”、“鮮為人知”、“背后的故事”等詞語,講述人也勤于使用“翻開塵封的檔案”“這是一份剛剛解密的檔案文件”這類句式,來勾起觀眾的好奇心和對了解“解密檔案”內容的渴求,力求營造一種揭秘秘藏的檔案、向觀眾披露了一個機密的內容等,讓觀眾獲得一種“探秘”的心理滿足。不僅北京衛視《檔案》節目如此,許多暢銷書作者也經常以《XX檔案》《XX檔案揭秘》為題,行文中提到一些鮮為大眾了解的“秘密”來增加故事的吸引力并創造神秘氛圍。
可以看出,無論電視媒體還是暢銷書作者,使用“檔案”字眼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勾起社會大眾對檔案的好奇心。而收視率也證明,這種風格的節目確實取得了成功,其原因正是很好得把握住了當前的社會檔案意識。如果我們從這些高收視率的、以“檔案”為關鍵字眼的節目和暢銷書籍來透視當前的社會檔案意識,我們可以發現兩個問題:第一,事實證明,當前的社會檔案意識并不能夠評價為“淡薄”,社會大眾對于檔案有極大的熱情,陶醉于檔案的歷史氣息之中,并且迫切想要了解檔案中的內容。第二,對于這些節目的熱播,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當前社會對于檔案的認識依然比較單一,僅僅是對于檔案機密性、歷史性的一種認識,而并沒有反映檔案的全貌。不過可以肯定的是,經過電視媒體的藝術渲染之后,檔案“秘而不宣”、“館內秘藏”的概念深入人心,人們的獵奇心理得到激發,因而逐漸形成一種認為檔案是神秘事物、并且想要了解檔案內容以及檔案工作的社會檔案意識。
這樣一種社會檔案意識利弊兼有之。一方面,在這種獵奇心理的引導之下,人們會對檔案產生極大的興趣,從而激發人們的檔案利用需求,這對于以提供服務為宗旨的檔案部門來說,有利于檔案工作的開展,提高檔案利用率。而從另一方面來看,社會普遍認為檔案“機密”的觀點并不正確,一些檔案由于其職能性質具有一定密級,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檔案都是“秘而不宣”的。為了引導社會檔案意識向正確的方向發展,就需要專業的檔案人員進行努力。
四、專業檔案人員對檔案意識的引導
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在社會中占主要地位,但是專業檔案人員由于其具備全面的檔案知識體系,又掌握著較多的檔案資源,可以充分借助自身的理論和實踐優勢,逐步引導社會大眾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知,使社會檔案意識可以逐步走向客觀、正確認識檔案和檔案工作的方向,形成一種主動的、開放的、使檔案信息資源可以得到充分利用的社會檔案意識。
(一)創新檔案宣傳工作
檔案館應加大檔案宣傳工作的創新,改變以往被動的檔案宣傳方式,創新宣傳模式,將檔案宣傳工作推向前端。可以經常舉辦特定主題的檔案宣展,將一些檔案復制件進行展出,讓社會公眾了解到檔案不僅僅是秘藏不宣的,而且是與歷史與社會文化緊密結合在一起,是人類社會活動的重要記憶。[6]此外,還可以與社會媒體進行廣泛的合作,因為社會媒體具有很強的社會思維導向性和宣傳作用,可以讓社會大眾通過各種媒體快速的對檔案和檔案工作的認知有所轉變。具體來講,檔案館可以采取以電視節目合作機構的身份出現,提供節目需要的檔案信息,同時在節目中對檔案館進行宣傳,借助電視節目的影響力讓社會大眾了解到人們能夠以各種方式在檔案館查到更多的檔案信息,久而久之,社會大眾就會對檔案館形成一種新的認知,不會再認為檔案館的檔案非常“神秘”,而是非常易于接觸與查詢。北京市檔案館與北京電視臺《檔案》欄目的合作就是非常成功的案例。當然,檔案館的基礎服務和館藏資源也應同時到位,否則用戶到館卻查不到相應的信息,就會適得其反。
(二)形成主動的檔案信息開發利用服務模式
對社會檔案意識進行引導的另一個主要方式就是改變檔案館傳統提供利用方式,變被動為主動,即服務模式的轉變。以往的檔案館服務都是“館內服務”,即利用者盡管提出要求后檔案館根據情況為其提供相應服務。為了引導社會各界,檔案館應主動進行檔案信息資源的開發,廣泛拓展業務,向各企事業單位提供相應的檔案信息支持。與此同時,檔案館可以向社會各單位廣泛征集利用率較高的檔案進館,做好檔案資源和基礎設施建設,在深入分析用戶需求的基礎上主動向用戶“推送”檔案信息資源。尤其是在檔案主動服務開展之初,向各企事業單位主動提供優質信息資源會使各單位對于檔案館的主動服務“印象深刻”,更有利于引導社會檔案意識向能夠反映客觀檔案工作實際情況的方向發展。
(三)加強檔案基礎知識教育
引導社會檔案意識的另一重要途徑就是教育。我國目前多數人的檔案知識是在生活中通過人事檔案的“填檔”、“轉檔”、“查檔”得來,對于檔案的了解過于片面。專業檔案人員可以通過對檔案基礎知識的宣傳來引導社會檔案意識:一方面,應努力將檔案基礎知識教育作為常識教育的內容之一,拓展到各中小學的課堂中去;另一方面,檔案館可以通過印發檔案知識普及手冊、張貼檔案知識宣傳海報以及舉辦普及教育講座等形式開展檔案知識普及教育工作,不僅可以成為檔案宣傳工作的創新點,同時也幫助社會大眾更好的認識檔案與檔案工作。
五、總結
總之,當前認為檔案具有神秘色彩的社會檔案意識是在社會生活中逐漸形成的,但不是一成不變的,專業檔案人員應該通過改變自身固有的管理和工作模式,主動提供檔案信息為社會大眾服務,引導社會大眾的檔案意識逐漸改變,使社會檔案意識真正能夠反映檔案活動的客觀規律。
參考文獻:
[1]陳智為.談談社會檔案意識[J].中國檔案,1996(03):13.
[2]黃霄羽.檔案意識及其強化途徑[J].山西檔案,1994(05):16-17.
[3]陳忠海.試論檔案意識[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03):116-120.
[4]顏海.社會檔案意識解析[J].湖北檔案,2000(06):22.
[5]BTV在線.http://space.btv.com.cn/article/ARTI1262095256967326[M/OL].
[6]丁華東.檔案學理論范式研究[M].中國出版集團,2011.
[7]馮惠玲,張輯哲.檔案學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8]黃霄羽.國外檔案利用服務社會化的理論認識和實踐特點[J].檔案學通訊,2010(06):41-44.
[9]王槐.“默默無聞”與檔案意識[J].云南檔案,1989(02):31.
[10]王軍.淺談社會檔案意識[J].淮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03):83-84.
作者單位:上海大學圖書情報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