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我們自以為很熟悉的東西,其實未必就那么簡單,比如說寒暑假。2011年8月,有一位記者困惑于各地學校放假時間的長短不一,進而對寒暑假的合規性產生了強烈好奇。他遍查了各類教育法律、法規及綱要性文件,均未發現國家相關的法律法規對寒暑假進行明確定義以及對放假時間進行標準設定。最后,他遺憾地得出結論:寒暑假制度純屬約定俗成,并無硬性規定或標準。
一項幾乎可以影響我們每個人的制度,在國家法律法規中竟然語焉不詳,這多少讓人感到意外。但如果說寒暑假完全是約定俗成,卻也不完全符合事實。
晚清版寒暑假雙軌制
中國的寒暑假是伴隨著晚清學制改革一起出現的,是西學東漸的產物。我查到的最早對寒暑假進行明文規定的是1901年袁世凱組織制定的《山東大學堂章程》,它規定:“每年春季,以正月二十前后開學,小暑節放學,給暑假;休息至立秋后六日開學,十二月十五以前放學,給年假。”這種學期和放假制度被清政府各類學堂章程襲用,如1902年頒布的壬寅學制規定:“每年以正月二十日開學,至小暑節散學為第一學期;立秋后六日開學,至十二月十五日散學為第二學期。”
晚清的暑假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小暑和立秋為時間節點,寒假(年假)則保留了中國傳統過年封印的習慣。這一點非常值得玩味。我們知道,二十四節氣是根據日地運動規律排的,所以它的時間周期與公歷恰恰是吻合的。因此每年小暑都在公歷7月7日左右,立秋在8月7日附近,相差不過一兩天。然而,寒假的起始時間卻是以陰歷為標準,圍繞過年來放假。因此,晚清雖然不用公歷,但實際上,它的暑假是按照公歷放、寒假依據陰歷放。這種模式與我們現在是一樣的。
公歷崇拜下的三學期制
民國成立以后,改用公歷紀元。這本是一件與國際接軌的好事,但卻無意中使本來簡單的學期和寒暑假復雜了起來。1912年9月13日,民國教育部頒布《學校學年學期及休業日期規程令》規定:“各學校以八月一日為學年之始,以翌年七月三十一日為學年之終。一學年分為三個學期。元月一日起至三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四月一日起至七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八月一日起至十二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關于寒暑假,規定暑假休業日定為三十日以上,五十日以下(大學可以延長二十到三十天),起止時間由各校根據地方氣候自定。年假休業定為七日以上,十四日以下。另外還有春假七日,時間是四月一日到七日。
為什么要將兩學期改為三學期?是因為“民國肇始,紀元改用陽歷,學校教育因有三學期制之頒布。”(1915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請改三學期為二學期案》)。改用公歷后為什么必須實行三學期制呢?這個問題看起來非常費解,但實際上卻簡單得可笑。因為這是一道推論題。
首先,學年之始必須是8月1日。為什么呢?因為民國政府的會計年度以七月一日為始。而“學校財政,與國家或地方之會計有密切關系,不得已,議決以八月一日為學期開始”。為什么不能七月一日開學呢?因為太熱。
其次,年底必須結束課業,必須將元月一日定為學期之始。因為民國改用公歷紀元,并將元月一日定位一年之首,為了凸顯元旦的獨特地位,必須將其定為學期之始。
既然開始和結束日期都確定了,那么8月1日到12月31日自然就組成了一個學期。剩下的1月1日到7月31日如何分配呢?如果把它當做一個學期,勢必將造成這個學期上課時間長達6個月(7月放暑假),而另一個學期上課時間可能僅3個多月(8月放暑假,年底放年假)。因此,只有將其再分成兩個學期才能保證全年各個學期上課時間大致相等。
所以,“三學期制”是會計年度和公歷崇拜雙重影響下不得已選擇的結果。教育界人士普遍感覺“遵行數載,殊覺不便”,因此,1915年全國教育會聯合會向教育部提交了《請改三學期為二學期案》,指出:“竊思公歷與三學期制絕然為二問題,并無必然連帶之關系。學校之休假以結束教務為前提,亦非因歲闌有必須之理由。陽歷不可不遵,即改二學期亦無妨礙。元旦不可不慶,即在學校中亦可奉行。且學生全體在校于慶祝之儀式尤為莊嚴。陽歷之觀念得以鞏固,似無須特定年假劃為三學期。”提案建議將三學期制恢復為傳統的兩學期制。并提議將學期和假期改為:“自公歷二月一日至翌年一月三十一日為一學年,分二學期:二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八月一日至一月三十一日為一學期。第一學期終了時放學期假,第二學期終了時放學年假。”
結果如何,我沒有查到確切資料。從現有材料看,可能直到民國十八年(1929年),民國政府才頒布了新定的《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期規程》,恢復了二學期制:“學校以每年八月一日為學年之始,翌年七月三十一日為學年之終。一學年分為二學期,以八月一日至一月三十一日為第一學期,以二月一日至七月三十一日為第二學期。關于假期,規定:“暑假專門以上學校之多不過七十日,中等以下學校之多不得過五十日,其起止日期于學校歷內規定之。各學校寒假一律為二星期,其日期于學校歷內規定之。”
中國特色的寒假問題
實行僅僅兩年后,民國二十年六月,教育部又頒布了《修正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規程》,學期設置未變,但對寒暑假卻統一了日期,規定:“暑假,專科以上學校以七十日為限(起六月二十三日訖八月二十四日)、中等學校以五十六日為限(起六月三十日訖八月二十四日)、小學以五十日為限(起七月五日訖八月二十一日)。寒假,各級學校一律定為十四日(起一月十八日訖一月三十一日)。”
仔細對比兩份規程,最大的變化從國家層面統一規定了放假日期。統一標準,對于教育部門來說,自然省時省力。但對于廣大學子來說,卻是一件不幸事件,原因就在于寒假。新規程規定,寒假假期兩星期,時間統一為1月18到1月31日。但問題是每年春節的日期卻行蹤不定,不一定都在寒假期內。比如2013年的春節是2月10日,開學10天了才過年。
這種哭笑不得的故事,卻在民國真實上演著。季羨林的《清華園日記》記載了他1932年到1934年在清華大學讀書期間的生活。季羨林1933年1月18日放寒假回家,2月2日返校。當年春節在1月26日,季羨林幸運地在家過年。但是1934年的春節卻在2月14日。這一天季羨林的日記里寫道:“今天學校里照常上課。”過年不能回家,對中國人來說,不能叫過年。反之,回了家卻沒年過,回家的意義也不大。日記顯示,這年的寒假,季羨林留校,沒有回家。
當然,教育行政部門也不是那么不通人情,有時也會根據實際變通。如1938年北京市教育局向市政公署遞交了一份修改寒假日期的申請,說“二月一日已屆夏歷十二月中旬,且距規程規定之春節假期甚近。外地學生及教員在假期歸家者事實上似難如期到齊。”申請將1939年的寒假改為2月17日至3月5日,以便將春節包括在內。在新中國成立后,1957年江蘇教育廳還下達過類似通知。
臺灣地區寒暑假制度基本沿用民國《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期規程》,只是對寒暑假日期略有調整。暑假以六十日為限(起七月一日,訖八月二十九日),寒假以二十一日為限(起一月二十一日,訖二月十日)。2010年,臺灣“教育部”根據測算,發現每三十年就會有約六次春節在寒假之前或之后,因此特別對“規程”進行了修改。教育部有權根據春節需要,對假期進行調整。
新中國由統一到放權的寒暑假制度
新中國成立后,廢止了民國政府《學校學年學期及休假日期規程》。對各類的學校學期與寒暑假制度,陸續出臺了一系列規定。
1950年6月24日,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校歷》,規定:
學期:一學年分兩學期,第一學期自8月1日至1月末,第二學期自2月1日至7月末。第一學期上課145天,自9月1日至1月23日,計20周零5天;第二學期上課144天,自2月7日至6月30日,計20周零4天。
假期:暑假62天,自7月1日至8月31日,計8周零6天。寒假14天,自1月24日至2月6日,計兩周。
另外規定春節放假三天(正月初一、初二、初三),如果春節三天假日在寒假內,開學后不再補假。
1954年8月17日,高等教育部又頒布了新的《高等學校校歷》,廢止了1950年校歷。新規定依然從國家層面對學期和假期起訖時間進行了統一,只是具體日期有所調整。
對于中小學,教育部也分別于1950年和1956年發布了《中等校歷》和《小學校歷》,所規定的開學和放假日期與高等學校大致相同。
可以看到,新中國成立之初,也從國家層面規定了統一的學期和假期標準。1958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曾經有過這樣的表述:“全國高等學校招生日期,是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在這個統一規定外,各省、市、自治區有權依照當地的情況規定本地區的學歷(這里的“學歷”是校歷的意思),報告中央教育部,廢除全國統一的學歷。”此后,國家層面再未發過關于學期和寒暑假的統一標準,也許正是從這次放權后,才逐漸形成了現在這種放假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