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古代女子體育的歷史興衰
中國古代女子體育有著悠久的歷史,在170萬年前到4千年前,由于生產力極為低下,為了生存需要,原始人開始依靠木棒、石器等簡單的器材狩獵和采集,在“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人少而禽獸多”的時期,原始人必須跑得快,會攀援,跳得高,會游泳,投擲遠,這些雖不能被看作體育運動,但已經孕育著“體育”的因素,是人類最初的體育形態。
最初的女子體育運動像運石游戲和原始舞蹈是在母系氏族社會出現的,在《呂氏春秋·恃君覽》就有記載。婦女要教授子女生存技能,如行走、跑步、投擲、跳躍、打獵、攀登等活動,這些技能教育與體育密切相關。由于原始部落的沖突不斷,在激烈的交戰中,男子的地位上升,人類進入父系氏族,男尊女卑的觀念開始形成。在這種理念下,女子從事體育活動的權利逐漸喪失。
春秋時期,養生術開始興起,社會上流行著“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的養生之道,體育作為一種獨立的文化形態正式形成,相對完整的體育教育也逐漸形成。教育內容以“六藝”為主,“六藝”中包括“射”“御”等體育訓練。但由于女子地位低下,沒有參加體育教育的機會,不過由于個別女性對體育活動的熱愛,在古書中依然有女子參與體育活動的記載。“投壺”游戲就是春秋時期比較流行的娛樂活動,在距離二矢半的地方放置一壺,向壺中投擲,投中者為勝方,負者罰酒助興,這時體育活動的娛樂功能已經顯現出來。“投壺”游戲不僅在達官貴人的宴會上經常出現,在尋常百姓也經常舉行比賽活動,女子也大量參與進來。另外,“蹴鞠”“競渡”“賽船”等活動也是女子經常參加的體育項目。
進入封建社會后,男尊女卑的思想和宗法禮念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女子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利進一步喪失。婦女要遵從“三從四德”,要“相夫教子”,不能隨意拋頭露面。統治者也極力推崇“白面纖腰,妖媚斯文,弱不禁風”的審美標準,以此樹立完美的玉女形象,這對女性是一種極大的思想禁錮,以致女性認為體育是男性的活動,這就限制了古代女子體育的發展。但在中國歷史上女子體育還是有一個特殊的發展時期——唐代,女子體育進入了鼎盛時期。
唐代體育項目空前豐富,有蹴鞠、角抵、秋千、競渡、弈棋、武術等,既有傳統項目,也有新興的體育活動。從事體育活動的人員也很廣,從宮衛、將軍、官吏、士兵直到普通百姓,不分男女皆可參加。這一方面是因為唐代政治經濟發展迅猛,文化開明,統治者愛好體育,并且不反對女子參加體育活動。另一方面,各民族不斷交流融合,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原文化影響日益加劇,特別是少數民族男女平等的觀念對中原的文化沖擊很大,所以,唐代女子從事體育活動的規模和范圍都很大。比如,蹴鞠是古代的足球游戲,開始于春秋,漢代得以發展,在唐代極為盛行。但唐以前,女子不能從事這種活動,而唐朝女子就參加了進來,而且很流行,從宮中到社會都能看到女子蹴鞠的身影。王建的《宮詞》中就有“寒食內人長白打”的詩句,記載了宮中女子的蹴鞠活動。另外,唐代康駢著的《劇談錄》中記載:一十七八歲的女子經過長安街頭,“適軍中少年蹴鞠”,一球落到她身旁,女子便“接而送之,直高數丈”。但是唐代女子體育的盛行僅僅是特例,唐代以后,尤其到了明清時期,統治者對女子的控制更為嚴厲,封建思想對女子的影響大了,古代女子的體育活動逐漸退出歷史舞臺。理學家程頤強調“女從男” “女歸于男”是天地之大義。理學家強調婦女的任務是生孩子,她們被作為傳宗接代的工具。婦女要“主中饋”,要圍著鍋臺轉,不能出入社會,失于禮儀。這些觀念對當時女子影響很大,嚴重束縛著女子的人身自由,限制她們的活動范圍,當然她們就無心無暇從事體育活動。另外,婦女要“纏足”,纏出所謂的“三寸金蓮”以覓得如意郎君,這使女子從事體育活動的可能性幾乎為零。封建思想對女子的肉體和精神都造成極大的摧殘,直接導致古代女子體育的沒落。
二、古代女子體育的特點
1、以娛樂為目的
中國古代體育的作用有三種:軍事、養生、娛樂。而女子作為男性社會的附屬品,既不能參加軍事活動,也沒有獨立的人格,她們從事體育運動只是娛樂需要。因此,女子體育規模小,一般以家庭為單位,多在一室之內活動,這種形式常常帶著活潑、輕松、自由的特點。娛樂項目有投壺、踢毽、秋千、跳繩、舞蹈等。
如女子舞蹈。最初的舞蹈是為補“歌詠之不足”的一種娛樂方式,后來隨著原始宗教的發展和階級的興起,舞蹈就成為“娛神”和“娛人”的工具。因此,舞蹈的興起與發展都是為了娛樂所需。其實,舞蹈者通過手舞足蹈,可以達到調神順氣、舒筋活血的健身效果,是很好的活動方式,但古代女子并不關注舞蹈的健身功能,只是為了娛樂。《新唐書》中記載“胡旋舞,舞者立球上,旋轉如風”。跳胡旋舞的女子也是出于興趣,娛人娛己。又如劍器舞,也是從西域傳來的舞蹈,舞者手持雙劍,跟著樂聲翩翩起舞,娛樂觀眾。蘇東坡的“美人雙陸”之詩記載,宋朝有一奇女子,熱愛下棋,棋藝精湛,為了下棋,經常女扮男裝與一些達官貴人博弈。
2、多圍繞節令展開
我國古代是農耕社會,生產力低下,技術落后,人們的日常生活多隨節令變化而變化,女子體育也不例外。比如,古人在春天的踏青運動,就是對遠古的農業祭祀活動的紀念。人們通過踏青運動祈求家庭和睦,風調雨順。在宋代,每逢“踏青節”女子們結伴而行,一起出游,呈現出少有的壯觀而熱鬧的場景。再如“秋千”。它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體驗活動,春秋時期傳入中原地區。每年寒食節,秋千就成為女子的重要活動內容。《開元天寶遺事》中記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競豎秋千,令宮嬪歡笑以為樂”。寒食節是人們紀念春秋時期的介子推,在這天,有禁火的習俗,人們在一整天以冷食為主,要想取暖就要進行體育運動,因此,這天女子以蕩秋千為樂。
3、競爭意識不強
縱觀我國古代女子體育運動,可以發現,雖然在許多女子體育項目中有對抗因素,但總體上競爭強度不夠,這緣于封建思想對女子的禁錮。古代女子身居庭院,很少走出戶外,她們在家里多進行一些娛樂性的活動,即使少數女子走出家門,但這種與外界的交流并未使她們的競爭意識加強,她們依然從事著弱體力的競技游戲,其目的是為了娛樂而不是為了比技藝高下,得出勝負。如擊鞠,馬球,在唐代很流行,不少女子參與進來。但在打球的過程中,男人騎的是馬,而女子騎的是驢,《舊唐書·郭英儀傳》記載“聚女人騎驢擊鞠”。驢鞠是對馬球的發展,是纖弱的宮女、官家的閨秀參加的活動,高力度與強度的體育幾乎與古代女子體育無關。另外,在曹雪芹的《紅樓夢》中也多次寫到妙玉、黛玉、寶釵等眾姊妹下棋的場景,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女子棋藝的高超,但這并不能作為評判女子優劣的條件,她們下棋也僅僅為了娛樂,這種運動喪失必要的沖突。古代女子體育在很大程度上承襲先秦儒釋道精神,逍遙觀念,以“和”為貴,缺少競爭意識。這主要是因為封建思想對女子的摧殘,她們作為男性社會的的依附品,從內到外都是柔的、弱的。
4、發展的不平衡性
古代女子體育發展的這種不平衡表現在兩點:(1)不同歷史時期女子體育活動發展的不平衡。在原始奴隸社會女子體育并未獨立出來,一些活動雖具有體育因素,但也僅僅是生存的方式。進入封建社會,女子體育的發展也是不平衡的。春秋時期,我國奴隸制向封建制過渡,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科學開始第一次大發展。女子體育也蓬勃發展,但在發展中有曲折。在春秋戰國時期,發展為主,在漢代發展與停滯并存,而到了唐代,古代女子體育進入了全面繁榮期;但到了宋明清時期,隨著封建統治對女子限制的增強,古代女子體育走向沒落,瀕于絕跡,可見古代女子體育在不同朝代發展是極為不平衡的。(2)古代女子體育在不同群體、不同階級之間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在皇親貴族之中,女子體育極為盛行;但在民間,女子很少有機會參加體育活動。這一方面是因為統治者有更多的金錢、時間和精力從事體育娛樂活動,而尋常女子既沒金錢也沒時間參加娛樂活動,導致女子體育發展的不平衡。另一方面,一些體育項目要求較高,民間沒有條件組織。比如,馬球與驢射,進行這些活動需要有特定的場地與條件,在民間根本無法組織。在古文記載中,多是“宮人”“麗人”參加體育活動,普通女子幾乎沒有涉及。可見,古代女子體育的發展是不平衡的。
中國古代女子在男權社會里,在封建思想影響下,婚姻沒有自由,人身沒有自由,當然沒有學習文化知識、參加體育活動的權力。我國古代女子體育發展困難重重。但由于在不同歷史時期,封建統治政策的嚴厲程度是不同的,女子體育的發展狀況就不同。不過,從總體上看,女子體育帶著柔軟感,她們的競爭意識差,體育只為自娛自樂,放松身心。明清時期,隨著儒家“三從四德”的進一步摧殘,中國古代女子體育瀕于滅絕。歷史的教訓是深刻的。我們學習歷史就是為了汲取經驗,更好地發展我國女子的體育事業。只要女子得到足夠的自由,只要社會足夠開明,女子的體育事業就能得到很好的發展。因此,我們一定要借鑒古代女子體育文化的經驗教訓,為我國現代女子體育的發展與繁榮提供歷史依據和理論支持。
作者單位:遼寧醫學院體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