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造房子,一定要做精品。無論是幾萬元的豪宅,還是幾千元的普通樓盤,都要精益求精。綠城中國董事長宋衛平信奉“走正道,得正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樸素道理:“我們只有在保證產品品質和質量的情況下,才能獲得企業自身的健康發展,這就是在房產行業里所謂的‘正道’。”房子可以和歷史一路走下去,而不是成為一堆垃圾。對品質堅守,始終賦予產品一種精神——溫潤的回味意境。理想世界中,華宅不但要擁有生活方式的內涵,更要折射出文化的光輝。好房子,縱然相隔千里也看得出來。
鑄就“城市百年精品”
房子不分貴賤,即便不賺錢也要做到最好,讓更多的人住上好房子。房產商應該有藝術家的眼光和品位。建成的房子,應該成為城市“凝固的音樂”,要想到很多年之后,自己的名字會因為建筑而被人記住,自己的產品應該為城市“添彩”,而不是“添堵”。所以,一定要把產品做好。造房子,應該具有強烈的歷史責任感、深切的人文關懷。替客戶想得多一點,客戶才會認同你。
城市是有生命、有氣質、有氛圍的,而房產品也是文明和藝術的載體,是建造者生命的轉移。我們的價值、精彩、精神、文化,經過磚瓦、花草,經過我們的建筑規劃設計,經過我們的服務,轉化為一個有形的園區。
房子“是有身段、有表情、有美感、有藝術、有生命的”,而華宅的發展就要為高端物業定制七大要素;“審美之優雅——藝術與技術的結合”、“時光之醇濃——經典厚重”、“地域之沉浸——自然與文脈相融”。“品質之精細——精雕細琢”、“居住之舒適——身心皆安”、“服務之尊貴——悅身感心”、“生活方式的國際化——國際的即是人性的”。這樣的園區有靈氣不古板,不死氣沉沉。所以,“為城市創造美麗,為社會創造財富,為客戶創造價值”是房產企業的使命。
另外,拿產品的物業價值來說,更要專注于高品質物業開發,才能在產品保值和抗跌方面表現優秀。剔除項目營造品質方面的因素,我們發現,支撐產品價值始終堅挺的原因是房產企業不打折扣的持續服務——“園區生活服務體系”。憑借從產品品質到服務,這些價值體系擴張才會如此有效和迅速,而精品營造能力是產品和服務品質持續提升的結果。
“精品戰略”則是在為業主提升物業價值,在發展道路上不斷地為客戶創造品質生活的價值。構建“園區生活服務體系”,在為客戶提供物超所值的園區服務體系的同時不斷拓展服務維度,使房產品的軟件與硬件渾然一體,為其提升價值加碼。由此看來,構建“園區服務體系”的重要意義是“硬件的完備帶來城市的美麗,軟件的完備帶來心的美麗。”相信,過了幾代人以后,它會融為我們的文明素養。
創造華宅文化價值
在產品嚴重同質化的時代,在眾多依靠材料、裝修、造景等手段將“奢”用到極致的高檔住宅時代,如何保證產品的品質和個性?顯然,一切還得回到產品本身。北京御園當屬綠城顛覆之作—完美實現了建筑與周圍環境充分融合,創造了天人合一的人與自然的和諧之境,堪稱中國盛世精神的一次禮贊。其“圓廳別墅”和平層官邸式公寓的建筑形式,真正實現了古今傳承、中西合璧,與項目所在地域特有的文化屬性彼此呼應,均不是簡單地以地位和身份對位的“奢華”為標準。
打造華宅時就要清楚地表明,自己屬于理想主義者的精神境界,建筑的審美、園區景觀的怡人、室內空間的舒適、生活中身心的安定和諧……
房子可以和歷史一路走下去,而不是成為一堆垃圾。凡是經受住時間洗禮的產品,必然是包容、集聚了人類成果的精華。每一座建筑,都應該廣泛吸收人類建筑文明的精華,并與中國傳統的文化精神和所處的自然環境完美結合,創造出既適合當代人生存和發展,又具有深厚文脈的建筑作品。
無疑,在產品的開發過程中,不僅要對此進行有形的界定,對無形的境界也應該有理想和追求。將企業文化深深地烙在項目本身,產品中就會始終擁有某種高級文化的底蘊。它是微妙、精粹的,只等待相似審美水準人士的激賞,不試圖將它包裝成文化概念向大眾吆喝,更不試圖向人們的道德習俗發起挑戰。
對品質堅守,始終賦予產品這樣的一種精神——以濃烈的熱情與想象,讓人們在不經意中感知來自園區的生動氣韻和敏感的靈氣。就像建筑大師林徽因的建筑思想所迸發出來的“建筑意”一樣,讓硬朗的建筑意象有了溫潤的回味意境。
簡而言之,理想世界中,“華宅”不僅要擁有生活方式的內涵,更要折射出文化的光輝。好房子,縱然相隔千里也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