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通過建筑的城市空間、整體空間、建筑群布局,近人尺度、街道空間幾個方面分析了城市高層建筑設計的方法,并探討如何運用于設計中使城市建筑與公共開放空間與城市更融洽、更諧調。
【關鍵詞】高層建筑;城市空間;尺度;融合
一、整體空間
整體空間是指高層建筑各構成部分,如:裙房、主體和頂部等主要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給人的感覺。整體空間尺度是設計師十分注重的,關于建筑的整體尺度的均衡理論有許多種,但都強調整體尺度均衡的重要性。因此,建筑物的整體空間尺度的掌握是十分重要的,在設計時要注意下面的兩點:(1)各部分空間尺度比例的協調。不難看出一個美的高層建筑是裙房、主體和頂部三者相結合的產物。當其三者合理的處理比例尺度的問題,同時這種尺度比例關系應是統一的,這樣建筑物才會給人舒服的感覺。然后在加入適當的裝飾手法,使建筑造型生動化。總之這三部分的比例關系使高層建筑形象設計的重點。(2)高層建筑中立面細部尺度應有層次性。立面設計的結構構成必須明確劃分為水平因素和垂直因素。一般都要使各要素的比例與整體的關系相配,以達成令人愉悅的觀感效果。因此很自然的,較低矮而橫向舒展的建筑物,其窗戶開間之類,其比例必定使寬闊狀為主導,而高層建筑則以修長的因素更有利于綜合微型和巨型因素,使大中有小,小中有大。這一原則使高層建筑產生強烈的統一性和協調性。
二、建筑群布局
住區的功能區應布置得當,有豐富的層次,布局結構有特色。比如,住宅區以居住為主體,但在教育醫療、文化娛樂、體育鍛煉、交通出行、園林綠化等功能區也要環繞居住中心,根據人的需要,合理布置。住宅樓的投影面積所占用地面積的比例應控制在30%以下;綠化用地一般應超過35%,并盡可能擴大。綠地分布應按集中與分散相結合,便于居民就近使用的原則。科學地布置中心公園、分區中小公園、組團綠化、屋旁和路邊綠化。中心公園應大小有度,除特大型住區外,住區內一般不宜建大型公園,而應著重搞好分區中小公園或主題公園和組團綠化。公共服務設施尤其是體育鍛煉、老人休閑、兒童游戲活動場地,既要適當靠近居住區域,方便居民使用,也要防止對住的干擾。高層建筑的密集雖然對于城市辦公等條件方便有利,卻給城市空間帶來很多壓力,造成城市空間和城市交通的擁擠,甚至是一些始料不及的污染和危害,因此在建筑設計中要對區域內的高層建筑密度進行限制,避免高層建筑的集中分布。
三、城市空間
一座城市中所有的新建筑皆對城市的形式及其系統產生影響。但是,高層建筑對于城市,以其絕對的強度,具有重要的影響。從對城市整體影響的角度來看,表現在高層建筑對城市天際輪廓線的影響,城市的天際輪廓線有實、虛之分,實的天際線即是建筑物的輪廓,虛的天際線是建筑物頂部之間連接的光滑曲線,高層建筑在城市天際線創造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天際線會成為城市標志,高層建筑構成各種形象并深印到人們心里,甚至人們已經把天際線看作他們的城市、地區,有時還包括他們生活方式的象征。因此,高層建筑尺度的確定應與整個城市的尺度相一致,而不能脫離城市,孑然孤立,不利于優美、良好天際線的形成,直接影響到城市景觀。高層建筑對城市局部或部分產生的影響,是指從市內比較開闊的地方,如:廣場、道路、開放的水系和綠地所看到的天際線,會直接影響人民的日常生活。因此,城市天際輪廓線不僅影響人從城市外圍所看的景觀,也直接影響到市內居民的生活與視覺觀賞。高層建筑對城市各構成要素也產生重大的影響,高層建筑的位置、高度的確定,也應充分地考慮該城市尺度、傳統文化。不當的尺度會對城市產生不良的影響,改變了城市傳統的歷史文化,也改變了原來城市各構成要素之間有機協調的比例關系。
四、街道空間
街道空間是根據街道生活來確定的,顯然最重要的是街道上行人與大樓之間的關系。高層建筑必須形成與周圍建筑物的聯系以加強城市結構,并促進在其底部的城市生活。如果這些被忽略,高層建筑將孑然孤立,缺乏與街區的任何聯系或不承認自己屬于城市街區,而它卻是其中的一部分。為避免高層建筑與城市環境分離,可以使高層建筑的立面正好位于街道線上,而且在其門廳內部結合著過渡區的話,那么這座高層建筑的底部就能將內部空間與外面的街道生活聯系起來。具體的說街道尺度是指高層建筑臨街面的尺度對街道行人的視覺影響。這是人對高層建筑近距離的感知,也是高層建筑設計中重要的一環。高層建筑的底部必須與街區的城市結構聯系,并與城市的水平尺度比例相當。其設計應該對周圍建筑的場地范圍予以密切注意。臨近街道的高層建筑部分的尺度確定,主要考慮到街道行人的舒適度,高層建筑主體因為尺度過大,易向后退,使底層的裙房置于沿街部分,減少了高層建筑對街道的壓迫感,但如果退后尺度不當,高層建筑就變得與街道分離了,并可能變得與其環境失去聯系,還有高層建筑物之間的地面場地不要僅僅作為行車道路,而應該加入更多的街道生活,使環境豐富生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