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世間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獨特的個性。個性是一個人在思想、性格、品質、意志、情感、態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質,換言之,個性是人的一種存在方式。作為青少年的一代,尤其應當擁有自己的個性。保持個性、彰顯本色,是每個人都應追求的目標。但是,好高騖遠、恃才傲物不是個性;目空一切、自以為是、剛愎自用也不是個性。這是一個張揚個性的年代,但張揚個性并不等同于標新立異。發展個性當以道德為基礎、以正義為前提、以法律為準則。
【閱讀選文一】
沿著鴿子的哨音/我尋找著你/高高的森林擋住了天空/小路上/一顆迷途的蒲公英/把我引向藍灰色的湖泊/我找到了你/那深不可測的眼睛
坐在臺下看自己
□古保祥
一個從小喜愛鋼琴演奏的男孩子,正坐在屬于一個人的舞臺上表演,臺下是萬千觀眾,他們個個屏息靜聽著,對男孩子的表演報以熱烈的掌聲。
男孩子一度高傲無比,因為他覺得自己的才能與表演已經超越了前人。他原來與觀眾們打招呼時,總是謙謙君子的形象,但后來,才能的蛀蟲侵蝕了他的肌體,他開始不可一世,每逢觀眾向他鼓掌時,他臉上的表情明顯帶著不屑一顧。
一日,他路過自己的故居,那是一套舊式的房子,他出名后覺得十分齷齪,索性送給了一個以前看門的老人了。
老人過來與他打招呼,他敷衍了幾句,覺得他的形象低矮無比,與他說話,顯得自己沒有高貴的形象,他找了個借口,便想離開這是非之地。
老人最后的一句話提醒了他:孩子,我看了你的演出,十分精彩,只是,我覺得你的面目可惡,你是不是病了?
我的面目可惡嗎,這簡直是天方夜譚,男孩子根本不相信老人的話。
另外一個時機,他偷聽到了觀眾們的對話,他們談話的內容與老人大體相仿:這孩子怎么面目可憎起來了?
男孩子恍然大悟,他將自己演出的照片收集起來,果然看到了自己扭曲的臉龐,一種高高在上的猙獰,一種想擺脫塵世卻依然曲高和寡的無助。
這個叫朱爾·讓桑的男孩子在夜里產生了一個奇怪的想法,他想坐在舞臺下面看自己的演出。
這簡直是匪夷所思,在1878年的法國巴黎,這個年僅18歲的小男孩突然宣布了自己退出演藝界的通知,一時間舉國嘩然,而他卻依然執著堅定,從此銷聲匿跡。
這個男孩子開始研究一種叫攝像機的東西,他利用前人的成果和自己的想象,加上自己從小就有的機械天賦,在1908年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臺攝像機。
一個驚人的消息震動了法國藝壇,一個30年前的鋼琴家朱爾·讓桑重出江湖,他讓攝像師在臺下錄制自己演出的全部內容,然后整晚地進行觀摩,他修正自己不該有的動作與面目,從而還觀眾一個更加動人真實的自己。
在以后的演藝生涯中,由于無法改變自己臉部表情的僵硬,他再一次退出了藝壇,這一次退出,是徹底的決絕,是一種看淡自己的從容,他從此留給人們的是無盡的遐想。
坐在臺下看自己,這也是天后王菲的人生夢想,她說過:我多想坐在舞臺下面,看自己的表情有多么的緊張,我多想還觀眾一個完美的自己。
有幾人有這樣的夢想?我們每個人都處在高高的舞臺上面,我們可以表演善良,也可以送給大家丑陋,但我們有幾個人想過臺下的觀眾。
有時候,我們不經意流失的,可能就是自己珍貴的表情,而這些表情,恰恰印證了一個真實的自我。
[選自《意林(原創版)》 2011年3月]
閱讀手記
坐在臺下看自己,帶著幾分清醒,有著幾分悵惘。世間的每一個人都生活在自己的舞臺中,這個舞臺每天都提供給我們表演的機會,可我們有時卻因為表演得太過投入而忘記了臺下的觀眾,呈現給他們一副可憎的面目,而讓一個真實動人的自我漸漸離觀眾遠去。文章從攝像機的發明人朱爾·讓桑的經歷開始談起,不徐不疾娓娓道來;然后聯系天后王菲的人生夢想,又一次談到“坐在臺下看自己”對每個人感悟自我、感悟人生、感悟社會的重要性;提醒人們,要時刻關注坐在臺下的觀眾,同時也要清楚地認識到,我們不經意間流失的,不僅僅是自己珍貴的表情,而且是丟失了真實的自我。人,應該在生活的舞臺上表演自己的時候,時時想著觀眾的感受,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還大家一個真實而動人的自我。
【閱讀選文二】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或許,李娜也有著李白式的狂放不羈與灑脫飄逸。
“個性”不應成為“隨性”
□關 尹
或許從來沒有一名中國球員,能像李娜這樣,以突破性的成績吸引關注的同時,不時也會伴隨爭議的雜音。
巴黎銀行公開賽,李娜今日沖擊四強,但有關她的場外話題,仍在愈演愈烈。只不過這一回,力挺的少了,質疑的多了。
個性十足
讓李娜陷入輿論旋渦的,正是這樣一句話。之前在接受國外某媒體采訪時,她一如既往地展示了自己的直率:“我只是一名網球運動員,我來到這里比賽并不是為了我的國家。”她還補充說:“我知道如果自己想什么就說什么,或許有許多人會因此討厭我,但是那沒關系,我心里舒服了就行。”
李娜或許是“舒服”了,但很多中國人可能會因此“不舒服”。正如一名網友所言:“看到李娜這句話,只能感到痛心。一些80、90后只知道張揚自我個性,忘了基本的做人道理。不贊同什么事情都必須說感謝祖國、感謝政府的話,但至少別忘了自己是誰。”
必須承認,李娜的確是一個與眾不同的球員。她的風趣幽默、她的不遮不攔讓很多人津津樂道。人們欽佩李娜在球場上的實力,也欣賞她開朗直率、敢說敢做、樂觀開放的心態。她用自己招牌式的幽默語言,在全世界人民面前展示了中國人的全新形象。既有武漢女孩的聰明睿智,又有湖北女人的干練潑辣,再加上近乎先天的“眼里不容沙子”,李娜的出現與走紅,注定會成為一道特別的風景線,分明是一位“個性姐”,這樣的“國際娜”已經被很多人視為姚明、劉翔之后,中國體壇的新偶像。
可對于李娜本人而言,這樣的“等號”壓力太大,所以她急于撇開。也有人認為,率直的她只是說了一句大實話,不應遭受如此非議。問題是,這真的是一句“實話”嗎?
言語欠妥
從當初的只身闖天下,到如今國際大品牌贊助一個接一個,李娜的生活早已不像過去那般窘迫,這當中最重要的原因,自然是她取得了法網冠軍的成績。可當下的世界網壇,打得好的女選手多的是,為何偏偏李娜會如此備受青睞?不可否認的是——因為她的身后,是13億雙中國人期盼與關注的眼睛,這是一個無比龐大的市場。從這個角度而言,李娜的哪一場比賽,會是單純的“個人賽”?
盡管已經“單飛”,但與國外很多完全靠個人奮斗的職業選手不同,李娜早年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是在國內的專業隊訓練,她能夠有如此扎實的技術功底,舉國體制也功不可沒。因此,她又怎會是一個單純的“個體戶”?
其實,在國際賽場上拿著中國護照,本身就代表著中國。李娜自己也是“愛國”的,很多人都記得,今年年初在澳大利亞珀斯舉行的霍普曼杯上,李娜在單打中拼盡全力連勝三場,避免了中國國家隊全敗的尷尬局面。她是“這樣”做的,為何偏偏要“那樣”說?
也許只是不經意間說的一句話,卻會傷害一些中國球迷的感情。不容忽視的是,李娜的粉絲中,還有為數眾多的青少年網球愛好者,甚至包括不少孩子。在打球之外,李娜是不是同樣應該起到表率和榜樣的作用呢?
新時代的運動員可以有個性,也應該鼓勵有個性,但“個性”不應該成為“隨性”的擋箭牌。
(選自《新民晚報》2012年3月15日,有刪改)
閱讀手記
青少年應當擁有自己的個性,獨立的個性才能表明你的存在,但是,張揚個性并不是標新立異,要以正確的價值觀為基準。發展個性可以,但不能違背做人的天性和社會的良知。李娜在說出這些話時,當然彰顯了她坦率的個性,但她在強調自己真實個性的同時,卻忘記了自己也是一個中國人:不管走到哪里,去做什么事,她本身就代表了中國,并不是自己說不代表中國就可以不代表的。
【閱讀選文三】
你尤其可佩服。你是身心全部公開的真人。你什么事體都像拼命地用全副精力去對付。
——豐子愷
我只做郭敬明
□郭敬明
我17歲就出道了。那個時候年紀小,連新聞里說一句我不好的話,我都會難過很久,更何況是編一些我完全沒干過的事情,就更崩潰了。心情很不好的時候,也會跟爸媽訴苦,跟周圍的朋友說為什么會這樣,我明明沒有說這話,明明沒有做這事兒,為什么寫出來會是這樣?但是漸漸地發現,其實這些都很快就過了,留不下什么痕跡,如果整天被這些事情困擾,就沒有精力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了。所以后來就漸漸不管了,因為久了你就會知道,哪怕再惡劣的新聞,它一瞬間就會被更惡劣的新聞所取代。
我們確實沒有經歷過什么生死存亡的事情,之前跟黃永玉老師聊天,采訪秦怡老師,他們都聊過年輕時經歷的戰亂、饑荒,這些確實我們沒有經歷過。我們經歷的是什么?高考的壓力、學業的困惑、獨生子女的孤單,這種東西好像很微不足道,跟前輩經歷的那種大時代的動亂很難比,那沒有辦法,這就是我們的事情。所以我只能在我的生活里面寫我覺得悲傷的東西。
……
真實的我就是崇尚名牌,我也不想去掩飾,每一次要拍照時,我就換一身特別廉價的、樸素的衣服,給大家扮演一個好好學生的形象,我覺得沒必要,如果你認為崇尚名牌是缺點,那我也不想掩飾這個缺點,我也讓你看到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也有很膚淺、很討人厭的地方,我不是完美的標本,我是一個真實的人。
我不想扮演一個意見領袖,我覺得已經有人在做了,而且做得很好,大家也很喜歡,我干嗎非要自己也扮演成他那樣。就像我現在是一個成功的主編,一個優秀的出版人,策劃了大量的暢銷書,但是我不能對每一個人都說,你也必須像我一樣,你也來做主編,你也來做暢銷書,那就亂套了,各自做好自己最擅長的事情,各自做好該做的事情,我覺得就OK了。
我是迷戀財富,但是不等于我喪心病狂,我沒去殺人賺錢,我辛苦勞動,每天睡四五個小時,辛辛苦苦付出,如果這樣我都還不能賺錢,那就太不公平了。幾年以來我都沒有旅游過,我沒有跟爸媽過過一次生日,我一個假期都沒有,我一直都在工作,如果我都還不成功,那這個世界就沒有公平可言了。
我在完成自己一個又一個目標,實現自我價值。我只會一步一個腳印地按照我的規劃去完成。
他們也逐漸失去了真實的自我。做真實的自己,才不會在這個世界上迷失自己的方向。
(選自《視野》2012年第1期,有刪節)
相關鏈接:
新聞背景:胡錦濤總書記在慶祝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希望青年人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保持個性、彰顯本色。在現實生活中,如何保持和發展個性?關于個性發展,又存在哪些困難和疑惑?
創造環境 善待個性
□雷泓霈
促進個性發展、培養個性人才,基礎工程是造就尊重個性、不媚俗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想起了這么一個故事:山東曲阜師范大學曾有一位“最怪的教授”陶愚川先生,與學術界同仁從無聯系,甚至跟本校、本系的同事都互不來往。但陶先生寫的巨著《中國教育史比較研究》一面世,就震撼了學術界。對于這樣的“怪才”,學校領導頗為開明,采取了最合適的方式來對待他,在專家樓里破格安排了一位年輕職工做他的鄰居,每天去看看他是否需要幫助,使這位孤單老人得以安心治學。
講這個故事,并不是說個性就是“怪”“奇”,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說個性的存在發揚及作用的發揮,需要一種寬容而善待個性的環境。多一點兼容并包,少一些求全責備,個性人才就能得到如魚得水、才有所用的環境,有鋒芒也不會受到打壓和否定,而是受到保護和鼓勵。這需要營造一種“重才、識才、育才”的教育和文化氛圍,也需要教育制度和人才制度的有力保障,有了這些文化土壤,個性才會生長,個性人才才會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
(選自《人民日報》2011年5月5日)
【任金海/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