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前言】
陸游有詩云,“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形象地點出了實踐的重要性。在這個暑氣蒸騰的季節里,讓我們走出校門,踏入社會,在實踐中了解社會,在探索中獲得新知。
進行一次郊游活動,你可以領略到大自然的詩情畫意,見識名山大川鬼斧神工之神奇;做一次社會調查,你可以了解當地傳統的文化風俗,感受到家鄉文化底蘊之深厚;當一回志愿者,你可以感受到為他人服務的快樂,收獲“贈人玫瑰,手留余香”的幸福……
社會實踐,可以開拓我們的視野,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學識,增長我們的才干,是促進我們成才的有效途徑。
【閱讀選文一】
“有調查,才有發言權”,正如“創新之星”。
一個女孩和一棵樹
□張達明
她是浙江省寧波市農村一個很普通的小女孩,今年15歲。幾年前的一個中午,她放學回家,覺得院子里空蕩蕩地少了什么,突然她發現了,原來是院中央的那棵大桂花樹不見了。母親告訴她,有幾個城里人來村里收購大樹,桂花樹被他們賣掉了,運到城里去做綠化用,小女孩當下對著父母就傷心地哭起來。
擦干了眼淚,她靜靜地想:城市的環境需要美化,如果把農村的大樹移植到城市去,城市的環境被美化了,那農村的生態環境是不是被破壞了呢?她決定做一件大事,就是通過實際調查研究,寫出一篇論文來,為決策層避免以后再出現類似的問題而找到答案和解決的辦法。
在老師的幫助下,小女孩和另外兩名同學組成了一個興趣研究小組,開始了在中國史無前例的關于這方面問題的實地調研。小女孩和兩個伙伴放棄了課余休息時間,歷時一年多,到附近十多個村莊發放調查問卷,到大山上清點一個個被挖走的樹坑,還到城里觀察那些從農村移植而來的大樹的“生存”狀態。調查中發現,這些被移植到城市里的大樹,存活率是非常低的。與此同時,許多村民則向她們抱怨說:隨著許多大樹被不斷地移植到城市,農村的生態環境卻在持續惡化,出現了“村里小溪水越來越少”的現象。小女孩還咨詢了林業、科技、環保等專家學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
經過一年的艱苦調查,小女孩和她的伙伴們終于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由于城鎮生活環境不同于農村,移植到城鎮的大樹,不僅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且成活率也大打折扣。所以,把農村的大樹移植到城市并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
在2005年的3月,她獨立完成了人生的第一篇論文——《“大樹農轉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及對策》。很快,她撰寫的論文被評為當年當地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在2006年當地科協又將這篇論文選送到了全國少年兒童科技大賽上,在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和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等人組成的七名評委評判后,小女孩的論文被評委毫無爭議地評為第三屆中國少年兒童海爾科技比賽一等獎,小女孩本人被評為“海爾科技獎創新之星”。
中國科學技術館館長王渝生頗有感觸地說:“科學探究的成功與否,就要看執行者有沒有一種求真、求實的學風和科學表述的習慣,這個小女孩為我們所有人做出了榜樣。”
小女孩的名字叫歐蘇紅,是寧波市墻頭鎮的一名初一學生,她的人生信條是:今日的努力,明日的成功。
(選自《青年博覽》2009年第6期,有刪改)
閱讀手記
正如毛澤東所言“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一次偶然的事件引起了歐蘇紅的注意,激發了她深入調查的念頭,經過長期的調查,她獲得了第一手的寶貴材料,在大量的事實面前,她擁有了絕對的發言權——“把農村的大樹移植到城市并不利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帶給人們極大的震驚。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也要像歐蘇紅那樣,善于發現問題,并通過調查,求真、求實,來維護真理。
【閱讀選文二】
要想獲得一種見解,首先就需要勞動,自己的勞動,自己的首創精神,自己的實踐。
——[俄國]陀思妥耶夫斯基
三個暑期工作叩開常青藤
□蔡珍妮
我有個女友,她和老公兩個人都在醫學院工作,她是教授,她老公是系主任,他們的獨生女兒很優秀,上了一所常青藤學校,計劃本科畢業以后去學醫當醫生。
美國的暑假很長,放三個多月,很多大學生都利用這段時間打工賺錢或者去實習積累工作經驗。女友的女兒在大一放暑假的時候,和爸爸媽媽商量讓他們在學校幫她介紹個實驗室的工作,將來申請醫學院的時候這會是一個非常有說服力的工作經歷。
我這個女友,她堅持讓她女兒到餐館里去打工當服務員。她給出的理由很簡單:女兒上大學以前沒有在外面打過工,缺了一課,現在要補上。通過做服務員,孩子才會深刻理解到體力勞動的不容易,同時她還會學到怎么樣與各式各樣的人打交道,尤其是怎么善待別人、為別人考慮。她覺得相對于實驗室的工作經驗,女兒更需要體力勞動的經驗和服務于人的訓練。女兒認為媽媽的話有道理,聽從了媽媽的建議,那年夏天到餐館里打了三個月的工,天天干到半夜,累得腳后跟疼。
第二年的暑假,朋友的女兒還想到實驗室里找個臨時工做,讓自己積累點醫學研究的經驗。這一次媽媽又發話了,你想去實驗室干活可以,但是得自己去找,找到哪里算哪里,不準向別人提你的父母是誰。
女兒只好自己上網查有關實驗室和教授的資料,發郵件、發簡歷、打電話去申請。有三個教授對她的申請感興趣,她自己跑去參觀各個實驗室又和教授交談,最后選擇了她最感興趣的那個研究課題的實驗室。三個月下來,很幸運的是,她參與的實驗課題有了重大突破,也激起了她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回到學校以后,她申請了一項針對大學生參與科研的獎學金,在學校附近的研究所找到了一個位置,課余時間參與做實驗,一直做到畢業,課題組發表的幾篇論文上都有她的名字。
第三年的暑假,女兒也不跟父母商量了,自行申請了到非洲去做義工的機會,目的是幫助當地患有艾滋病和瘧疾的兒童。三個月的義工經歷,這個女孩吃了從來沒有吃過的苦,看到了從來沒有看到過的人間慘相,幫助了許多窮苦的孩子。她自己說,這三個月的經歷,她的收獲超過了三年大學的所得,是她最寶貴的人生經歷之一。她在精神上脫胎換骨,對世界的認識和人生觀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堅定了自己將來成為一個醫生去服務于人類的信念。她,最后被全美排名第一的醫學院錄取。
(選自《意林》2011年第12期,有刪改)
閱讀手記
這個女孩之所以被美國排名第一的醫學院錄取,得益于她三年來的社會實踐。在為女孩的成功由衷高興的同時,我們也深深地感慨:我們的暑假也有2個月之長,在這么長的假期中,我們都做了些什么?同學們,這個暑假,讓我們行動起來吧!
【閱讀選文三】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讓我們一起關注這個小鎮,關注這群留守兒童。
那片春泥的土地里
□陳 露
今年暑假,我跟著學校“愛之翼”實踐隊去了一個叫羅店的小鎮。那里聚集了很多留守兒童,我們借了當地學校的一個教室開展“春泥計劃”。在幫孩子輔導功課的日子里,收獲了很多感動。
第一天,或許是不習慣陌生環境,孩子們顯得很沉默,只是靜靜地坐在位子上睜大眼睛打量我們。我帶的是一個小男孩,瘦瘦小小,剛念完一年級。因為沒帶作業,我就教他畫了一個下午的畫,畫魚、畫兔子、畫房屋……小家伙學得很認真,畫得也有模有樣。放學時,男孩的奶奶來接他回家。一見到奶奶,小家伙就飛奔過去,像個小磁片緊緊貼在了老人身上。我將他們送到校門口,臨走時,這個幾乎一下午都沒講過話的孩子,輕輕說了句“姐姐老師再見”。
短短幾天相處,讓我們與這些留守兒童親密起來。有時走在路上,一看到穿著志愿者服裝的我們,不管隔了多遠,他們都會飛跑過來,拉著我們,親熱地叫著哥哥姐姐。有時看到我們吃得簡單,幾個小孩就會大中午的從家里帶來煮好的花生、玉米和洗好的水果。我們不收,他們就急得亂跳。
留在村里的最后一天,也是給我感觸最深的一天。那天下午上完輔導課,我幫一個女孩整理好書包,照常準備送她出校門。可是小女孩磨磨蹭蹭,似乎沒有要走的意思。我起身時,女孩突然拉住了我的衣角,輕輕問了句:“姐姐,明天不上課了嗎?”
“嗯”,我點了點頭,“明天你們可以在家里休息、玩耍啦!記住要寫功課哦!”
“那你們明年還會來嗎?”她仰著腦袋,撲閃著大眼睛問道。一下子像是被什么卡了喉嚨,我不知該怎么回答。我們每年會去不同的地方實踐,這些孩子已把我們當親人一樣看待了。我的腦子里一片空白。
“可能來,也可能不來了。”我說。
不料,話音未落,女孩“哇”地哭了起來。我一下子慌了,怎么哄也不行,最后只得同她說,如果你不哭,哥哥姐姐明年就來看你。女孩這才擦干了眼淚……
聽隊友說,還有幾個孩子怎么勸都不回去,在學校門口待了很久,后來硬是被他們“押”回了家。
習慣了父母不在家的日子,習慣了昏暗的教室……在這些日子里,我們成了孩子們生活的伙伴。在他們身上,我們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社會實踐結束了,我們重新回歸到自己的生活,心里卻多了一份牽掛。
(選自《青年文摘》2011年第17期,有刪改)
相關鏈接:
全國兩會正在召開,留守兒童教育問題再次引起代表、委員們的關注。全國政協委員、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董事長俞敏洪表示,本次會議上,他已提交了一份《關于解決留守兒童“知識、心理”雙育問題的建議》,呼吁通過建立留守兒童檔案、設立留守兒童之家等措施,引導全社會關注留守兒童。
據統計,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約5800萬人,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約4000多萬。由于父母長期外出,很多留守兒童長期處在親情缺失的狀態中,極大地影響了其身心健康,易出現心理異常。
針對這些問題,俞敏洪建議,建立“打工村兒童扶助中心”,面向所有的在讀學生,專門聘請教師來管理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普通公立學校要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教師應承擔起家長或監護人的部分責任,學校及時向監護人和外出務工家長通報其成長情況。
在生活監護方面,俞敏洪建議,由政府籌集資金建成一批“留守兒童之家”“留守兒童托管中心”等服務機構,探索托管式、代理式、陪讀式關愛模式。同時,鼓勵和引導民間組織參與到留守兒童的服務工作。
此外,俞敏洪認為,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根本在于改革學籍管理制度,取消異地學生必須回原籍地參加中、高考制度,取消各種名目的借讀費、建校費、捐資助學費等,最大限度地降低農民工隨遷子女在當地的教育門檻,從源頭上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
【趙建霞/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