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導引
科學,已經(jīng)如此深刻地浸潤于我們的生活中,成為人類社會結(jié)構(gòu)和秩序中舉足輕重的因素。正如原始部落崇拜圖騰,田園詩人謳歌自然,在科技時代,我們對科學的感悟,正是來自于生活本身的體悟。科學家在追求真理的過程中,鍥而不舍,孜孜以求。常人往往認為他們苦,其實他們卻樂在其中。科學家頓悟與突破后的快感是常人所無法體會與想象的。此時莘莘學子,何不趁著這大好年華,走進知識的殿堂,探索科學的奧秘,培養(yǎng)自己熱愛科學的情感呢?
美文薈萃
昆蟲植物攻防戰(zhàn)
□虞國躍
許多昆蟲以取食植物為生,在這種取食與被取食的關(guān)系中,似乎昆蟲握有相當?shù)闹鲃訖?quán),植物基本毫無回旋余地。但實際上,某些植物并非任人宰割、束手就擒,而是進化出了一套令人嘆服的防御系統(tǒng),我們常見的植物的乳汁就是一些植物有力的反蠶食武器。
一些植物的葉子破損或莖折斷后,會冒出白色乳汁狀的液體,這樣的植物稱為乳汁植物。有幾個科的植物會產(chǎn)生乳汁,如常見的夾竹桃科、大戟科和桑科等,其中最著名的屬于蘿藦科的馬利筋。在這些植物中,乳汁被貯存在長形的管狀細胞中,這些細胞稱為乳汁管。它們伴隨著葉子的脈序。因此,當你切斷一片蘿藦的葉子時,乳汁似乎是從葉脈中冒出來的,但實際上它的產(chǎn)生與葉脈無關(guān),是從自己的乳管系統(tǒng)中流出來的。
早期,人們認為乳汁有營養(yǎng),好像白色的乳汁中含有淀粉。但乳汁有黏性、味道不好,這種有營養(yǎng)的想法越來越靠不住。1905年德國的研究人員通過針刺大戟,使葉子中的乳汁流出,發(fā)現(xiàn)蛞蝓會取食沒有了乳汁的大戟,而不取食原來有乳汁的葉子,從而證明了乳汁的防御作用。
實際上,許多昆蟲也采用這種方式,躲避植物的防御系統(tǒng),獲得所需的、安全的食物。棕翅粗角跳甲是常見的一種葉甲,分布于吉林、河北、江蘇、湖北、江西、湖南、浙江、四川等地,取食的植物有蘿藦科、桑、雞矢藤。在北京,4月底5月初蘿藦的嫩莖從地下冒出來了,越冬的棕翅粗角跳甲出來取食嫩嫩的葉子。它們先在近葉尖的主脈上啃咬,白色乳汁流出來了。由于乳汁管已被咬斷,切斷點前面部分的葉子就不會再有乳汁流過,因此這部分的葉子是安全的,跳甲可以放心地食用。有時棕翅粗角跳甲只取食無葉脈的葉面組織,因此在葉的邊緣留下缺刻,或在葉中間咬食一個孔洞。
許多昆蟲上演著上述的割脈行為,但并不是所有的乳汁植物像蘿藦一樣容易被解除武裝。在蘿藦中,脈序是從中脈處平行分出支脈,因此只需切斷主脈,就可以阻止乳汁流向切割位以外的葉面。但有些乳汁植物如木瓜,葉子呈現(xiàn)網(wǎng)狀脈序,乳汁可以通過周圍的葉脈繞開切斷的葉脈。因此,如果某些昆蟲要解除葉子的武裝,就需要挖一條橫向或圓形的戰(zhàn)壕,才能切斷乳管系統(tǒng)。
植物與昆蟲之間的相互關(guān)系是極其復雜的,植食性昆蟲促進了植物防御的進化,反過來植物的防御又促進了昆蟲反防御的進化。植物中乳管的出現(xiàn)和昆蟲避開這些乳管的能力,均是協(xié)同進化的結(jié)果。
(選自《森林與人類》2007年第7期)
賞析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雖只有簡單的兩句話,卻道盡了生物界演化的基本規(guī)則。應該說昆蟲依附于植物生長,它從植物身上獲得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同樣植物也要繁衍生息,為了盡量避免昆蟲的侵襲,它們也有一套獨特的防御體系。這正如本文所言,大自然中一幕幕昆蟲植物攻防戰(zhàn)在悄悄上演。本文語言生動活潑,特別是文章標題新穎別致,極大地激發(fā)了讀者的閱讀興趣。
雪的功能令人驚奇
□竇光宇
從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給人們帶來歡樂,同時也給人們帶來了無須額外投入的清潔能源。
專家推算,10萬噸雪換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當于1.2萬噸石油。如果用來進行存雪制冷,節(jié)約的燃油為數(shù)十分可觀。現(xiàn)在,無能耗的“雪能源”正在日本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們隨時把降雪積存起來,集中保管在專用的雪庫里。來年夏天,把它循環(huán)往復地送入各戶以達到制冷的目的。據(jù)報道,日本北海道的美唄市,最近出現(xiàn)了一座以存雪為制冷劑的6層空調(diào)住宅樓,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屬世界首例。雖然一個夏天的用雪量為數(shù)不小,但美唄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個冬天郊外地面積雪可厚達2米。一間雪庫可積存100噸,足以滿足夏天需要。
除了制冷以外,雪還可以用于空氣凈化。雪的晶粒結(jié)構(gòu)非常復雜,即使攥成雪團,內(nèi)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夠的空間,含有甲醛、花粉等有害物質(zhì)的空氣從中經(jīng)過,這些化學成分就會吸附在上面,把空氣流量調(diào)整至適當程度,可濾除90%以上的甲醛、花粉等有害成分。
雪水是水經(jīng)過蒸發(fā)后重新凝結(jié)而成的冰狀水,是一種超軟水。它不含鉀、鈉等礦物質(zhì),具有很強的滲透力。雪水對人體有著奇妙的保健作用。它對治療紅眼病、皮膚燙傷、凍傷都有效果,尤其對于輕患者,只需每三四個小時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藥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強皮膚的抵抗力,促進血液循環(huán),減少疾病。清純的雪水還是一種美妙的天然飲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當今醫(yī)學界普遍認為,每天飲12杯雪水,可使血中膽固醇含量顯著降低,能防治動脈硬化癥。俄羅斯的醫(yī)學專家還提醒人們,隨著年齡的增長,體內(nèi)冰結(jié)構(gòu)水會日顯不足,從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紀的人喝雪水更有好處,可以延年益壽。
目前已收集到的試驗數(shù)據(jù)表明,戶外4米高的雪堆,蓋上30厘米厚的木屑、枝葉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同樣方法,如果將雪堆改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邊長100米規(guī)模堆放,可存雪20萬立方米,夏天可從這里源源不斷地取用,在空調(diào)或糧庫恒溫系統(tǒng)中發(fā)揮作用。來自大自然生態(tài)環(huán)境的雪,回過頭來又開始為保護生態(tài)作貢獻。
(選自《百科知識》2008年第2期,有刪改)
賞析
雪——這一大自然的精靈,它的功能,被作者描繪得淋漓盡致。在這篇科普小品文中,作者以質(zhì)樸的文字,向讀者介紹了雪所具的制冷、空氣凈化、保健等令人驚奇的功能。文中運用列數(shù)字的說明方法,準確地說明了存雪制冷,能節(jié)約大量燃油;運用舉例子的說明方法,具體地說明了降雪積存起來可以制冷的功能。縱覽全文,作者無時無刻不在告誡人們要呵護雪這一精靈,讓它更好地為人類作貢獻。
嗅覺的奧秘
□郭振海
詩人王冕在詠梅的佳作中曾寫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塵。忽然一夜清香發(fā),散作乾坤萬里春。”在此,我們不是要研究此詩寫得如何高超絕妙,而是要探索人是怎樣聞到梅花散發(fā)出的誘人的清香的。
我們知道,人人都長有一個鼻子。它不僅用于呼吸,還能辨別出各種氣體:不論是撲鼻的梅花清香,還是臭不可聞的硫化氫,鼻子都能靈敏地感覺出來。
談到嗅覺,雖然我們能夠辨別香、臭、甜、酸、苦、辣等各種氣味,但在動物界,人類的嗅覺并不算太高明。蒼蠅與狗的嗅覺都相當靈敏,要比人強許多倍:蒼蠅能在幾千米外嗅到極為微弱的氣味,有靈敏嗅覺的警犬可以在公安、軍事、救護等方面充當“偵察兵”。
那么,人和動物為什么能聞到各種氣味?氣味與化學有什么關(guān)系?蒼蠅和狗的鼻子為什么比人的鼻子還靈?這些問題長期以來使人類感到迷惑不解。雖然有許多人對此進行過研究,也提出過許多學說來解釋,但至今仍是謎底深深。
從前,聰慧的古希臘哲人們曾對嗅覺做過解釋,認為鼻子里存在有網(wǎng)眼的黏膜,氣體分子只要能鉆進去,人就可以感到氣味。顯然,這只是一種主觀想象,在現(xiàn)代人看來如同兒戲。
經(jīng)過長期的研究,人們終于發(fā)現(xiàn),對物質(zhì)的氣味辨別,不僅與嗅覺器官有關(guān),也與物質(zhì)的化學組成、化學結(jié)構(gòu)、溶解狀況、分子量的大小等有關(guān)。例如,由碳、氫、氧三種元素組成的有機酸,分子中一般都有含有叫做“羧基”的基團,所以一般有酸味,如醋酸、檸檬酸等;酯類物質(zhì)一般都具有濃郁的香味,如乙酸異戊酯有香蕉味,異戊酸異戊脂有蘋果香味……也就是說,氣味是由化學物質(zhì)微粒決定的,它能在空氣中散發(fā)飄逸。
進入20世紀后,蘇格蘭科學家蒙克里夫于1949年提出了一種氣體立體化學理論,認為氣體分子的形狀如同我們常見的物體那樣,多種多樣,千姿百態(tài),有球形、船形、椅形等。
氣體立體化學理論認為,在人和動物的鼻子中有感覺靈敏的鼻竇,在鼻竇的細胞中有專門接受外界氣體分子的受體,它也是一種分子。當外界氣體分子和鼻竇受體分子像模具和模型一樣相互吻合并發(fā)生生理反應時,產(chǎn)生的信號便刺激大腦,就可以使人聞到氣味。如果外界氣味分子和鼻竇受體分子不吻合、不反應,人就聞不到氣味。例如,樟腦分子是球形,而鼻子中受體分子是碗形,兩者吻合,所以人才能聞到樟腦味。后來,美國的阿爾莫對此理論提出了一個較為完整的嗅覺化學機制,但兩者大同小異,觀點基本相同。
不過,這種理論也遇到了一些新的挑戰(zhàn)。例如,有的物質(zhì)化學結(jié)構(gòu)雖不同,卻有相同氣味;有的物質(zhì)結(jié)構(gòu)非常相似,卻具有不同的氣味;也有一種物質(zhì)同時具有兩種氣味……這些問題用上述理論都難以解釋。
現(xiàn)在,人類對嗅覺的認識還在步步深入,在步步逼近真理,但還有許多問題至今仍不清楚。作為一門正在悄然興起的新科學——香味學,但愿能像王冕詩中描寫的那樣,早日“散作乾坤萬里春”。
(選自《飛碟探索》2002年第6期,有刪改)
寫作借鑒
這篇科普性文章以時間順序?qū)θ祟惖男嵊X進行饒有趣味的說明。首先是文章開篇就引用詩人王冕《白梅》中的詩句,頗有文采,吸引讀者,引出將要說明的對象。全文把人們對嗅覺奧秘的研究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對嗅覺器官的研究和對嗅覺化學機制的研究。文章運用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使這篇說明文更加生動形象。當然,自然界中的奧秘無窮無盡,未解之謎也還有很多很多,這有待于人類做進一步的探索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