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內素材
一
不可否認,“克隆綿羊”的問世也引起了許多人對“克隆人”的興趣。例如,有人在考慮,是否可用自己的細胞克隆成一個胚胎,在其成形前就冰凍起來。在將來的某一天,自身的某個器官出了問題時,就可從胚胎中取出這個器官進行培養,然后替換自己病變的器官。這也就是用克隆法為人類自身提供“配件”。
有關“克隆人”的討論提醒人們,科技進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進行曲。科技越發展,對社會的滲透越廣泛深入,就越有可能引起許多有關的倫理、道德和法律等問題。我想用諾貝爾獎獲得者、著名分子生物學家J·D·沃森的話來結束本文:“可以期待,許多生物學家,特別是那些從事無性繁殖研究的科學家,將會嚴肅地考慮它的含意,并展開科學討論,用以教育世界人民。”
(選自談家楨《奇妙的克隆》)
點讀
科技的發展有時對人類也是一種嚴峻的挑戰,像有關“克隆人”的技術就是對倫理、道德和法律的挑戰。如何理智地進行科學實驗、發展科技、培養科學精神,無疑是擺在人類面前的一個重要研究課題。
二
許多生物學家和生態學家將“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歸咎于日益繁榮的國際貿易,事實上許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國貿易的“便車”達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鮮水果和蔬菜貿易為例,許多昆蟲和昆蟲的卵附著在這些貨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極大的害蟲,如地中海果蠅等。盡管各國海關動植物檢疫中心對這些害蟲嚴加防范,但由于進出口貨物數量極大,很難保證沒有漏網之“蟲”。此外,跨國寵物貿易也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來,由于引進五彩斑斕的觀賞魚而給某些地區帶來霍亂病源的消息時常見諸報端。一些產自他鄉的寵物,如蛇、蜥蜴、山貓等,往往會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遺棄而逃出藩籬,嘯聚山莊,為害一方。
(選自梅濤《生物入侵者》,有刪改)
點讀
生物入侵并不是我們有意而為之,但有害生物的進入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嚴重的危害。這提醒著人們要盡快采取行之有效的應對措施,確保有害生物盡量不入侵。這無疑對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幫助。
三
可是,說也奇怪,當一個人長期習慣了一種聲音或潛意識里抗拒某種聲音時,他們竟然也會不知不覺地消失。例如馬路上疾馳而過的汽車聲,隔壁工廠轟隆隆的馬達聲,老奶奶嘮嘮叨叨的抱怨聲,久而久之,左耳進右耳出,人,開始了聲音的“過濾”。聰明的人,知道什么時候該聽,什么時候不該聽,這是因為他在“聽”的成長過程里,學會了思考。他聽進心里的聲音,不僅“好聽”,也是“有益的”——這些聲音,充實了他的生活,使他得到很多樂趣。
可是對一個不用心聽又沒有興趣聽的人來說呢?久而久之,就成了“沒有感覺”的人。當大家說“好”時,他盲目的也跟著鼓掌。大家批評時,他也跟著搖頭。鳥叫蟲鳴,只是一種“聲音”,即使美妙的聲音,也只不過是幾種樂器的組合。想想看,如果一個“充耳不聞”的人,對外界的一切已經無動于衷,必然也是一個“視而不見”的人了。當一個人喪失了接受“世界聲音”的能力,不也意味著這個人內心世界的封閉和退縮,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木頭人嗎?
(選自桂文亞《你一定會聽見的》)
點讀
對自己感興趣的東西,人一般是能夠多投注些精力的。即便是在嘈雜的環境里,人的耳朵也能對聲音進行“過濾”。但是麻木的人,對自然界中的一切卻淡然視之、熟視無睹,這種生活態度無疑是不可取的。
課外素材
霍金說:“我錯了!”
作為一個科學家,份兒大到一定程度,承認錯誤就變成一件很難的事,因為不只牽涉到自己的聲譽,還關系到他創立的學派和追隨者的未來。在33年的激烈爭論后,當今世界上最著名的物理學家史蒂芬·霍金終于承認,在關于黑洞是否吞噬一切的問題上,他錯了。1997年,這位黑洞理論的創始人曾經和加州理工學院的理論物理學家約翰·普瑞斯奇打過一個賭:他認為被黑洞吞噬的任何物質都會永遠地被隔絕于外部宇宙之外,普瑞斯奇卻認為,某個天體所攜帶的信息并不會在沖向坍縮恒星的過程中被摧毀,并且有可能得到恢復。
解析
作為一代杰出的理論物理科學家,史蒂芬·霍金能在公眾之前說自己錯了,他是了不起的。科學探索的道路上,本沒有捷徑可走,不可能總是一帆風順的,要學會去坦然面對各種失敗、挫折!
適用話題
挫折 坦然面對 錯誤與進步 科學態度
有機化學家趙玉芬
1988年,年輕的女化學家趙玉芬提出“磷是生命化學過程的調控中心”的學術觀點,實現了生命化學的一個重大突破,為人類更深刻地認識自己生命的本質作出了貢獻,在分子生物學工程上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趙玉芬不但揭示了生命的化學本質,她對生命的本質也有著深刻的見解。生于大陸、長在臺灣、在美國學而有成的她,不戀國外優裕的條件,在“而立之年”回到祖國,回到有著“清清的河水,高高的白楊”的故鄉,實現“為中國人做事”的夢想。她在美國的同學已經開上奔馳車、住上小洋樓了,她則說:“如果你追求這些,當然會羨慕他們。可他們是在為別人干活。我追求的是事業,這里是干事業的地方。”在祖國,她專心于有機磷化學和生物有機化學的研究。12年間,她在三個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發表論文54篇,其中48篇在國外一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一位國際有機化學權威聽了她的學術報告后說,這位清華大學的年輕教授“一定會成為大科學家”。現在,當年在臺灣彰化的田埂上赤足拾稻穗的小姑娘,已經是中國科學院年輕的院士了。
解析
生命是天地間最奇妙的事,探索它的奧秘一直是世界上的尖端科學。有了可貴的愛國心,必將會使科學研究的天地一片寬廣!
適用話題
愛國 祖國 故鄉情結 解讀生命 年輕有為
立克次醫生獻身于立克次體
在過去很長一個時期里,大家一直不了解斑疹傷寒的病因。直到1909年,有一位叫立克次的醫生,在美國洛杉磯斑疹熱病人的血液中,首先發現了病原體。立克次體兼有細菌與病毒的特征。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過特制的細菌濾器,而細菌則不能。立克次體則與病毒一樣,也可被細菌濾器濾過。但是,立克次體又和細菌一樣,有完整的細胞壁,而病毒則沒有細胞壁。第二年,立克次醫生又從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體,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項研究,終于染上了斑疹傷寒而歿于墨西哥城,時年39歲。為了紀念立克次醫生,學者們建議用立克次體作為斑疹傷寒病原體的名字。
解析
在立克次獻身的經歷上,我們看到了一種執著于事業,獻身于事業的崇高品德!沒有這種精神,我們就出現不了立克次,斑疹傷寒的病因也無從找起,社會當然就不會進步!
適用話題
探索與獻身 代價 崇高
植物的情感世界
1966年2月的一天,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測謊專家克里夫·巴克斯特一時心血來潮,把測謊儀接到一株牛舌蘭的葉片上,并向它的根部澆水,當水從根部徐徐上升時他驚奇地發現,在電流計圖紙上,自動記錄筆不是向上,而是向下記錄下了一大堆鋸齒狀圖形。這種圖形與人在高興時的感情激動曲線圖形極其相似。而當他準備進行一次威脅行動并在心中想象葉子燃燒的情景時,更奇妙的事情發生了:還沒動手,圖紙上的示意圖就產生了變化,在表格上不停地向上掃描。隨后當他取來火柴,剛剛劃著的一瞬間,記錄儀的指針已劇烈地擺動,甚至記錄曲線都超出了記錄紙的邊緣,出現了極強烈的恐懼表現。而當他假裝要燒牛舌蘭的葉子時,圖紙上的反應又消失了。植物竟然還具有辨別人的真假意圖的能力,它說明假裝的動作騙得了人卻騙不了植物。
解析
植物的世界也是如此曼妙動人的,它們也有感情,因此我們更應該懂得尊重,尊重與我們同樣具有生命力的動植物的生存權,同時也應該尊重它們的感情。
適用話題
表象與本質 豐富的情感世界 尊重
學以致用
■
成功探索的背后
□張慶俠
古往今來,圣者賢人們的創業足跡,無不印證著一個樸素的道理:有拼搏就有勝利,有探索就有成功。
看過一則報道說:有一位叫立克次的醫生,在美國洛杉磯斑疹熱病人的血液中,首先發現了病原體。立克次體兼有細菌與病毒的特征。病毒很小,可以自由地通過特制的細菌濾器,而細菌則不能。第二年,他又從病人的血涂片上再次找到了病原體,以后便一直致力于此項研究,但他終于染上了斑疹傷寒而歿于墨西哥城,時年39歲。為了紀念立克次醫生,學者們建議用立克次體作為斑疹傷寒病原體的名字。
諸如此類的例子舉不勝舉:蘋果落地,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卻引起牛頓深深的思考、忘我的推論,最終發現震驚世界的“萬有引力”定律。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正常現象,釋迦牟尼偏偏要尋根究底,求一個解答。為此,他默默無聞,潛修靜思,終于創立了佛教。徐霞客踏遍青山成大道;蘇軾夜訪石鐘山;《紅樓夢》“字字看來都是血”……這一次次的探索,讓我們告別愚昧落后,走進了新時代。
當然,鮮花與荊棘同在,失敗與成功相伴。探索的征程并不是一帆風順的。巴爾扎克說:“失敗是人生的老師。”拿破侖說:“人生之光榮,不在永不失敗,而在屢仆屢起。”對有志者來說,失敗只是一筆財富。在探索中,孔圣人周游列國四處碰壁,屈原遭中傷被楚懷王放逐,左丘明雙目失明……華羅庚交不起學費輟學并未失志。美國“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升空后爆炸,美國“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從太空返回大氣層時發生爆炸,所有種種,也未阻止人類對宇宙探索的腳步……探索中的困難和失敗只會使我們的腳步更堅實更沉穩。
探索沒有停止,人類的進步也不會終止。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探索中人們將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勤于探索,人類事事都會獲得最終的成功!
運用分析
本文大量的事例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奧秘,闡明了探索沒有停止,失敗與成功相伴的主旨。文章開篇引入正題,接著援引“立克次醫生獻身于立克次體”的事例來進行印證“有拼搏就有勝利,有探索就有成功”。接著作者又列舉了牛頓、釋迦牟尼等古今中外名人探索成功的例子進一步闡釋。接下來,作者筆鋒一轉,寫成功的背后“鮮花與荊棘同在,失敗與成功為伴”,表明自己的觀點。文章銜接緊密,結構完整,內容充實,足見作者的見聞廣博、積累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