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友“您好”在華聲在線論壇上發帖訴說被女婿拖欠“帶孫費”遭遇:外孫自從生下來之后就是我幫著帶,剛開始因為生活費的問題我不想給他們帶,后來談好每個月給我1000元作為帶孩子的費用。持續給了幾個月之后,由于女婿單位效益突然大不如前,他每個月的工資只有原來的三成了,就一直以此為由拖了我三個月的生活費不給。大家說說,我還該不該繼續給他帶兒子。
此外,“您好”還在帖子里陳述了向女兒女婿收取“帶孫費”的理由:別人請我去帶孩子至少都是2000元一個月,后來合計著看著是自己的親外孫就給他們打了個五折。現在孩子每天的吃喝都是我們老兩口在負擔,這筆費用對于兩個退休在家的老人來說太重了。
■
維維媽:既然是因為女婿單位效益下降拿不出錢,老人還是應該體諒一下。
陳平凡律師:老人幫忙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這是家庭關系、親情問題,不應上升到法律高度。如果一定要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祖父母、外祖父母當然沒有法律義務撫養孫子女、外孫子女。如果孩子父母沒有喪失撫養能力,老人有權拒絕撫養,一旦撫養,也有權要求孩子父母支付勞動報酬。
劉凱玲:老人為“帶孫費”而糾結,實際上猶如一面民生鏡子,照出了尋常百姓家庭的現實生活。對于收入微薄的退休老人來講,柴米油鹽、奶粉、尿布的費用,就是天大的事情。老人對女兒女婿“斤斤計較”,未必是不講親情,實則因為生活壓力過大,使他們力不從心。保護老人權益,除了子女要體諒老人的難處,不讓老人既出力又出錢以外,政府也要想辦法解決人民生活壓力,讓退休老人也有“余力”負擔一些自身基本生活之外的費用。而且,發展經濟也是當務之急,要讓工薪族有一個穩定的薪酬預期,化解他們“啃老”、賴生活費的動機。
■
“帶孫費”可以有
□段 青
父母含辛茹苦地把我們撫養大,等我們有了孩子,還忍心讓這副“金枷玉鎖”繼續戴在父母的頭上,讓他們發揚風格,無私奉獻嗎?
常常聽到有些老人這么說,趁著我們身體還行,幫他們帶帶孫子,也算是我們發揮一點余熱吧!抱孫子、看孫子是很多老人晚年難以割舍的一段情懷,也看成是自己的分內之事。還記得有一年春晚上朱軍與馮鞏的小品嗎?朱媽媽病中還惦記著:小軍也老大不小的了,我多想抱上孫子啊,這樣的老人、這樣的心態、這樣的渴望,等真抱上孫子了,老人張得開嘴跟我們要“帶孫費”嗎?現實生活中還經常出現這樣的事情,老人帶孫子累得不行,反而招來埋怨,小家伙不愛上幼兒園啦、不聽話啦,或者生病啦,往往都怪怨是老人的嬌慣,真是出錢受累反而還不落好。
一般來講,老人退休后經濟上還是相當充裕的,他們并不依賴子女的贍養費,讓子女們往家里交些錢只是象征性的。“帶孫費”其實也是如此,只是代表著一種責任,不讓年輕人在育兒上留下虧欠。從法律層面上講,老人根本沒有撫養孫輩的義務和責任。再說,這點“帶孫費”與老人對孫子的投入相比,往往是杯水車薪,老人也并不指望一點點“帶孫費”就能讓祖孫幸福。年輕人不能揣著明白裝糊涂,連這點必要的投入也能省就省,真的等老人張嘴要錢了,反而造成心理上的羞愧和行為上的被動,與其如此,不如主動每月足數奉上。
老人帶孫子絕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老人辛勞一生,到了晚年,出去旅旅游、四處走一走,哪怕是打打麻將都是老有所樂,都是最正當不過的權利。為了看孫子,犧牲了自己的業余生活,再得不到經濟上的一些補償,我們把愛老敬老的傳統置于何地?有的老人要點兒“帶孫費”,本來是理直氣壯的要求,卻變得扭扭捏捏,欲言又止。百善孝為先,讓老人憋屈到這種地步,本身就是我們做兒女的悲哀,我們不能把老人對兒孫的愛變成“啃老”的砝碼,更不能讓老人流汗流淚,又心碎。
親兄弟明算賬,經濟社會把賬算得明白一點也不過分,交老人一點費用絕不會傷了誰的面子,更不會傷了親情,兒女時刻為老人著想、把盡孝做在前頭,親人之間只會越走越近、越走越親。
(選自《北京晚報》2011年4月26日)
技法揭秘
本篇議論文作者提出“帶孫費可以有”這一觀點,通過論證給讀者明事理、辨是非,收到以理服人的效果。文章言辭懇切,既鮮明簡潔又深入淺出。如第一段寥寥幾句,比喻和反問修辭手法的運用,形象地突出了父輩帶孫的不易,發人深省。本篇議論文在結構上采用遞進法。如文章第二段以小品“朱軍媽媽病中渴望抱孫子”論證老人一般不會張口要帶孫費,采用大家關注的春晚名主持人朱軍的事例分析說理,充滿生活氣息,讓人倍感親切,使文章更具說服力;第三段論證帶孫費應該交;第四段作者由帶孫費分析到我們要孝順老人。全文以事理作縱深剖析,條理清楚,層次分明,顯示出作者思維的深刻性,文章內容充實而不堆砌。
■
懷念在外婆家的日子
一考生
從我所在的小城到外婆居住的鄉村,需要輾轉一百多公里的路程,其中還有不短的一段鄉間小道需要步行。我們幾乎用了半天時間,直到午飯時才趕到家里。(不管路途遙遠,“我”依然去看外婆,突出題目中的“懷念”和對外婆深厚的感情。)
我剛推門進屋,就聽到久違而熟悉的聲音喚我的乳名,外婆用手搭在眼前正微笑地看著我。已經七十五歲的外婆看上去精神不錯,拉住我的手,問我是不是學習太累了,怎么還是這么瘦,不長肉。我笑著說,光吃不長肉是好事啊,有人天天減肥還減不下來呢。(外婆問候“我”的聲音、深情和內容都流露著她對“我”的愛。)
外婆一邊和媽媽說話,一邊開始給我找好吃的東西。柿餅、山楂、石榴,還有許多我都叫不上名字的野果。外婆說:“慢慢吃,別噎著。聽說你們要回來,這些東西我都藏了好多天了。”(珍藏山貨和樸實的話語都是非常吻合外婆的形象的。)
午后,我們去給外婆買鞋,她總是左試不合適右試不合適。直到媽媽付完了錢,外婆還在說,你們也老的老,小的小,花銷也大,以后別再給我買什么東西了。回來的時候,外婆不同意坐車,而要走回去,直到我說:“外婆,坐車吧,我已經走不動了。”她才沒有堅持。我知道,外婆是舍不得花錢。(節省的外婆還是以“我”為中心的。)
外婆一輩子沒念過什么書,只讀過幾年小學。但在我看來,外婆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有時說出的話很有道理。她常說:“吃不窮,穿不窮,人沒打算一世窮。”這句話一方面是說,如果你不會計劃的話,就會窮一輩子;另一方面是說,人不管干什么事情,都要有危機意識,要及早打算。她還常說:“夜里想千路,白天賣餿豆腐。”說有一個賣豆腐的,每天晚上都在想明天要去哪兒賣豆腐,但第二天早上起來遲了,照樣賣餿豆腐。告誡我們,做比說更重要,一千個想法不如一個行動。外婆這些樸素的話,經常被媽媽拿來教育我,早已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外婆質樸的話語很有真知灼見,外婆是“我”所尊敬的人。)
轉眼之間,告別的日子到了。外婆盡管腿腳不大方便,卻還是堅持把我們送出家門,又送上車,叮嚀我們路上小心,囑咐我們到了家要給她回個電話。車子已經開出了好遠,外婆還在那里站著,像一尊雕塑。我知道,外婆一定還要在那兒站上半天,她是不放心我們。
外婆,您永遠是最牽掛我們的人!
外婆,今年暑假,我一定再回去看您!(結尾直接抒情,點出題目,突出“我”對外婆的深情。)
評析
這是一篇典型的記敘文,作者在寫人敘事時,沒有只是流于平鋪直敘的回憶,而是將外婆的生活形象地展現在讀者眼前。本文完整地敘述我們去看外婆的始末。從相見時外婆的問候到外婆給“我”吃好吃的,舍不得花錢,腿腳不方便卻還遠遠相送,后半部分插敘了外婆“樸實的學問”。文章內容充實具體而有深度:寫出了“我”為何懷念在外婆家的日子,因為外婆的情感動著“我”,外婆的人生見識感染著“我”,顯示了懷念的價值所在。另外,本文的人物語言描寫如話家常,使人物形象躍然紙上,敘述語言節奏感和跳躍性強,讀來流暢自然。
想看見你的笑
一考生
親愛的爸爸:
你好!
我現在在中考考場給你寫信。我就是想通過這種方式讓你知道:我想看見你的笑。記得我在上小學的時候,你去城里打工,每天直到傍晚,你才會騎著那輛破舊不堪的自行車回來,每次,我都能看出你寫在臉上的疲憊。可是,只要一看見我,你的臉上馬上就會綻放出笑容。那笑容,是多么的親切,多么的溫柔,多么的讓我難忘。我就在想,你在笑的時候,一定是忘記了一天的辛勞和滿身的倦意吧?你肯定是覺得,雖然你打工很苦也很累,但是只要你能看到你的女兒每天能幸福地去學校上學,每天能不愁吃不愁穿地快樂生活,你就是受再多的苦再多的累也值得。不然,你不會笑得那么親切,那么溫柔,那么讓我難以忘懷。(回憶上小學時,爸爸騎著破車去城里打工,雖然早出晚歸,卻依然樂呵,為下文爸爸遇到生活的打擊而痛苦難過作鋪墊。)
可是,近幾個月來,我卻很難在你的臉上看到笑容了,我看到最多的是你臉上密布的愁云。我知道,那是因為爺爺病故,媽媽又得病住院的原因。(承接上文,總領下文兩段。)
你在咱們村里是有名的孝子。奶奶去世時,你不到4歲,是爺爺一把屎一把尿把你拉扯大的,因而你對爺爺特別有感情。我記得很清楚,有一次你給爺爺買了件新衣服,爺爺卻嫌花了不該花的錢,攆著罵你打你,于是你在前面跑,爺爺在后面追。那個時候,你就像是一個做錯事情的小頑童,生怕被大人逮住教訓。可是,爺爺卻在幾個月前突然去世了,這對你來說真是一個不小的打擊。(交代了爸爸與爺爺的感情深,爺爺去世對爸爸的打擊的確很大。)
接著又是媽媽住院,而且一住就是幾個月,直到現在還在醫院里。你一邊打工,一邊還要照顧住院的媽媽,許多時候你根本就回不了家,打完工后就直接去醫院替換照顧媽媽的姑姑。如果這樣也就罷了,更讓你受不了的是,媽媽住院不僅將家中所有的積蓄全部花完,而且還欠下了幾萬元的外債,即使這樣,媽媽的病情也沒有得到徹底的好轉。這樣大的壓力讓你變得越來越沉悶,越來越憂郁。我真不知道什么時候你才能變得輕松,快樂些!(媽媽住院給爸爸不僅帶來巨大的精神壓力,而且還有沉重的經濟負擔,所以爸爸的沉悶和憂郁是情理之中。)
爸爸,我想說,我想看見你的笑!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堅強。爺爺的在天之靈也不愿看到你這樣消沉的。爸爸,我已經長大,咱欠的外債不用怕,我一定會努力學習,將來掙很多很多錢的,中考結束后回到家,你可以讓我看到你的笑容嗎?
女兒:×××
2011年6月25日
(結尾三段是本文最大的亮點,體現作者的責任感和積極樂觀的心態。作者鼓勵爸爸:事已至此,還不如笑著面對,奏出了本文的強音。)
評析
本文敘述了父親最近的變化,內容具體生動。以前爸爸騎著破車去城里打工,雖然早出晚歸,卻很快樂。最近禍不單行,爺爺去世,媽媽病重住院,都讓爸爸面臨著巨大的生活壓力。本文有事件的敘寫,又有細節的描寫,行文之中流淌著作者對爸爸的理解和真摯的情感。更難能可貴的是作者沒有停留在體諒爸爸這個層面,而是有自己對生活的思考:“死者長已矣,生者當堅強”,事已至此,就要笑著面對,體現了作者的樂觀豁達和勇于擔當品格,點明了中心。
■
與外公相遇在雨中
□何奇剛
暮色下的城鎮顯得格外陰郁,晚歸的紫燕輕盈地在天空中畫出些優美的曲線……
我走在放學回家的路上,天空突然陰沉下來了,緊接著,雨一滴、兩滴……連結成密集的虛線。我無奈地躲在路邊的屋檐下,雨似乎越下越大。
在雨中,我隱約看到一個熟悉的人影。“外公!”我叫了一聲。他皺巴巴的臉從大大的格子傘中探了出來,疾步往我這邊走。“沒帶傘啊?我呀,出來買東西。你看你都淋濕了,我送你回家吧。”他趕到我身旁,把傘往我這邊斜。
外公就住在學校附近,但幾年來我卻很少看見他,大概他每天很早都要出去打工,又很晚才回來吧。印象中,爸爸和外公關系不好,外公來我們家也沒幾次。
我倆在雨中慢慢地走著,我仰起頭,不經意間順著傘柄看到了外公的臂膀被匯集在傘頂的雨水打濕了。這一看,我的心似乎也被打濕了,越來越沉重……走了好久,終于到家了。
一場雨,讓我意外地遇見了外公,感受到了一份默默的愛,我的心中泛起一種難以言喻的感傷。
又是一個放學回家的傍晚,又是一場傾盆大雨,又是在這個熙熙攘攘的十字路口。“外公!”我撐著傘看到了跑著的外公,他在雨中淋成了“落湯雞”。“我送您回家吧。”我看著渾身濕透的外公,他似乎變得更加瘦弱蒼老。順著這條街,隨著他的步伐,我們默默地走著、走著。然而,這時的傘似乎在另一邊加上了一個重量,不知不覺地傾斜了過去,雨打在我右邊的胳膊上。“孩子,傘斜了,往自己那邊靠靠。”外公提了提我的手,我笑了笑。但漸漸地,傘又向著外公那個方向傾斜……
雨中我和外公相遇,只是兩次偶然,但我覺得那把傾斜的傘,那份默默的愛,是個必然。
即使是再大的雨,也阻不斷我們之間的血緣和親情!
點評
本文的亮點是選取了雨中偶遇的兩個場景:外公給“我”撐傘,“我”給外公撐傘,語言、動作描寫細膩,令人感動。不管父母和外公之間有何矛盾沖突,但都阻斷不了“我”和外公之間的親情和相互關愛。“雨”象征著困境,然而困境卻使“我”和外公走得更近。“雨中我和外公相遇,只是兩次偶然,但我覺得那把傾斜的傘,那份默默的愛,是個必然。”很有哲理,令人深思,可見作者的善良和思想的深刻。本文的不足之處是交代“爸爸和外公關系不好”時應具體化,以增加文章的可信度和感染力。
我的幸福點滴
□王雨夢
幸福,似葉尖那一滴“珍珠”,融著清晨的這一份柔和,搖曳著滴入土壤中,無聲無息,滋潤著大地。
睜開雙眼,周圍的一切清晰地映入眼簾,被子中還殘留著那陽光獨有的味道。推開門就與迎面的微風撞了個滿懷,風中還有茉莉花淡淡的芬芳。輕輕地吸一口氣,是春風清新的味道。日光傾瀉,周圍都籠罩在一片金紗中,恬靜而又美好。日光灑在林蔭小道上,從樹隙間投下稀疏的光影,暈開一個若有若無的光圈。
上學路上有一路美景陪伴,是蕩漾在我心里的一波又一波的幸福漣漪。
進入熟悉的教室,一雙雙靈動的眼睛抬起又落下,彼此之間洋溢著的是掛在嘴角的微笑。一聲輕輕的“早上好”,內心被溫暖包裹。是的,這樣的早晨很好很好,三三兩兩地聚到一起談天說地,談古論今,不知誰編出一個笑話,銀鈴般的笑聲成串地回響,惹得別的同學都好奇地跑過來,原來快樂如此簡單。
教室里的微笑和交談,在我的心底推開一波又一波幸福的浪花。
接受了一天知識的洗禮,拖著略微疲憊的身體朝家走去,門口擺好的拖鞋迎接著我,客廳橙色的燈光擁抱著我。家,就是溫馨的代名詞。“爸,我回來啦!”爸爸迎了出來,接過我的書包,關切地問:“今天學什么了?有什么開心的事嗎?”隔著玻璃,看著媽媽一邊切菜,一邊關注火候,幾道色香味俱全的菜已經擺上了桌子。
爸爸媽媽我的家,美滋滋,這是幸福的滋味。
點點滴滴,說不完的幸福。
有幸福的地方,擁有的是快樂,是溫暖。幸福摸不到,抓不著,但它如一顆種子一樣,早已在我的心中發芽,它將會長大成愛的參天大樹。
點評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作者將普通的一天生活寫得如此溫馨美好,語言優美,文采斐然。景物描寫、行動描寫、語言描寫細膩入微,富有表現力。文章采用并列段結構,選取了三個畫面進行描摹:上學路上陪伴的一路美景,教室里的微笑和交談,傍晚回到家后的溫馨,串成了一天幸福的珍珠鏈,很集中地表現了文章主題。行文既能展開又能收攏,形散而神不散。本文的不足之處是開頭有些突兀,對“幸福”的闡釋筆墨太少,應進行闡述,使文章首尾呼應,這樣行文效果會更好。
愛的晚餐
□盧子慧
越長大越孤單。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父母的嘮叨成了我的導火線,我動不動就亂發脾氣。媽媽的疑問和爸爸的呵斥使我一點點地關上了自己的心門。
這一天,我照常背著沉重的書包,徑直回到了自己的房間,與課本分享我的寂寞。媽媽推開門,用柔和的聲音叫我吃飯。來到餐桌前,我有些驚喜,色彩鮮艷的蔬菜讓我胃口大增,坐在已盛好飯的桌前,開始默默吃飯。
氣氛有些尷尬,誰也沒有說一句話,我早已習慣了這種場景,接下來,我則要囫圇吞棗地吃完剩下的飯,以便快速離開。爸爸似乎看穿了我的心思,便提前發了話:“別吃那么快,小心噎著。”“又來!”我心里很不耐煩。可爸爸接下來說:“看著桌上的菜都是有特別功效的。”“這些菜和普通的菜都是一樣的,有什么特別的功效?”我隨口問。“胡蘿卜和蓮藕吃了對眼睛有好處,胡蘿卜的中間有一圈一圈的像人的瞳孔,而蓮藕則吃了明目;核桃長得像人的大腦,所以對大腦有好處;山藥是健脾胃的……我特意讓你媽媽燒這么多的。”
對眼睛、大腦、脾胃有好處?這是我的弱點啊!近視,健忘,經常肚子疼……原來爸爸都記在心里。從初中就輟學的他,怎么會知道這么多?為了我的健康,從小到大,他和媽媽又操了多少心,也許我從來不知道。原以為我的固執會使我們越走越遠,可他卻依然堅持對我的關愛。這些話不再是原先令我煩惱的嘮叨,我們開始饒有興趣地接著聊。
在餐桌上,我仿佛又回到了幼時的自己,幸福的氣息一下子彌漫開來。我打開心門,發表自己的感想,與一家人一起感受到了久違的無話不說,其樂融融的溫馨。
點評
“文似看山不喜平”,本文采用先抑后揚的寫法,引人入勝。作者開始寫處于青春期的自己與父母的關系很微妙,但是飯桌上父親的一席話卻打開了自己的心門。原來“我”身體上的弱點,如近視、健忘、經常肚子疼都是裝在父親心里的,作者在感動之余終于摒棄了對父親的偏見,一家人其樂融融地聊天,感受著家的溫馨,特別是父親的一番話更是充滿了生活氣息。本文的不足之處是開頭“抑”的部分應該稍作交代,這樣更具真實性。
■
一、當你關注到“帶孫費”事件時,你贊成老人的意見嗎?或許你就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一手帶大的,或許現在的你與他們相隔甚遠不甚往來,但是隔不斷的血緣和親昵的稱呼在記憶中卻永遠也抹不去。從生命的延續,我們漸漸感悟人間千姿百態的愛。
請以“愛需要 ”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引擎:“愛”的含義廣泛,包括喜歡、給予和奉獻等等,這道半命題作文可填入的詞語很多,同學們可選擇的余地很大,如“愛需要理解(忍耐)”“愛需要寬容(體諒)”“愛需要付出(回報)”“愛需要發現(品味)”“愛需要勇氣(智慧)”“愛需要表達(交流)”等等。如果想新穎獨特一些,同學們可以填“愛需要氧氣(密碼)”等,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擬題,生動形象地表明自己對愛的見解。
同學們在對本文題進行構思立意時,一定要將“愛”具體化,明確是誰對誰的愛,然后通過具體事件或者場景描寫來完成記敘文,或者是記敘性散文。
二、據統計,我國目前有近一半的老人屬于空巢家庭,身體機能衰退、個人價值喪失,沒有子女陪伴,倍感失落。對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你有沒有打打電話,常回家看看,問候一聲:“您還好嗎?”對于久未聯系或者相隔很遠的師長,他們曾經那么關愛你,你有沒有想起再主動關心問候他們呢?對于你所敬仰、給你以精神力量的人,你還惦記著嗎?
請以“您還好嗎?”為題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思路引擎:對于青少年來說,不僅要感受愛,而且還要學會去愛,本文題引導青少年關心長輩,感恩長輩。標題中的“您”,可以寫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也可以寫爸爸媽媽、叔叔阿姨;可以寫老師,也可以寫名人,還可以寫陌生人。您還好嗎?一句普通的問候,一次簡單的握手,一個輕輕的擁抱,一件往事,一個未來的約定,都可以入文。關鍵是要情真意切,內容具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