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陳景潤1966年發表《表達偶數為一個素數及一個不超過兩個素數的乘積之和》(簡稱“1+2”),成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②作家徐遲1978年發表在《人民文學》第一期的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人民日報》1978年1月進行了轉載,立即在全國引起轟動。不久,全國科學大會在北京召開,陳景潤作為年輕的代表之一坐在主席臺上。
③作為我國優秀知識分子的代表,陳景潤之后繼而出現了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在“函數值分布論”領域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他們成為一代中國青年學習的榜樣。由此帶動了在科技界、在大學校園,在青年科學家、在大學生中的科學熱,尤其是數學熱,出現了人們后來說的“科學的春天”。“哥德巴赫猜想”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應和歷史價值。
④陳景潤、楊樂、張廣厚他們影響了上世紀80年代的青年人。
⑤2008年在散文獎的一次會上,我見到時任《人民文學》副主編的周明同志。此時,距《哥德巴赫猜想》在《人民文學》上發表已過去了整整30年,《哥德巴赫猜想》的作者徐遲和主人公陳景潤皆已去世,但周明同志談起陳景潤,談起《哥德巴赫猜想》的產生過程,仍津津樂道,陳景潤在6平方米屋子里解析世界數學難題的事跡,仿佛就在昨日。我不是科學家,但多少年后我在潘家園舊書攤,看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戰亂,大學搬遷(大量是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和私立南開大學聯合而成的西南聯大時期),散落的陳省身、華羅庚、熊慶來、胡世楨等一代數學大師當年的數學通訊手稿時,還把它收藏起來,以備供給研究人員用。足可見20世紀80年代的數學熱影響之深。
⑥20世紀80年代,那真是個前所未有的科學的春天。這些年來,一直盼望著又一個科學春天的再次出現。
⑦可喜可賀的是,前不久據報道,“西塔潘猜想”,一道在數理邏輯學中沉寂了10余年的數學難題,被一位中國的大學本科生破解。中南大學數學科學與計算技術學院2008級本科生、22歲的劉路,成為了輿論關注的焦點。據說,這是首次在校大學生破解數學難題。《人民日報》等媒體也報道有“破解世界數學難題”、“震驚全球”之說。
⑧我想,劉路會成為青年的榜樣,繼而會像20世紀80年代的陳景潤一樣,在大學生中,在青年中再次掀起數學熱、科學熱。因為,現在青年人多么需要這樣崇尚科學的社會環境,社會多么需要崇尚科學的風氣啊!可遺憾的是,這樣的熱度很快就涼了下來。劉路這位大學生之所以能做到“震驚全球”,像陳景潤一樣,固然有他獨特的天賦,并不能要求所有大學生和青年科學家都能做到這一點。但從劉路身上體現出的青年人對科學崇高的追求精神,在當今社會,還是應大力弘揚的。
⑨再想想,近些年來感動世界的中國青年,有球星的“球”技,泳星的“泳”技,跑星的“跑”技,“感動”世界之后,他們大都先后成了“感動中國”人物。我想,那“震驚世界”的數學難題解決者,數學之星劉路也會成為“感動中國”人物的。
⑩就像20世紀80年代,一場排球勝利可“振興中華”一樣,“哥德巴赫猜想”也可“振興中華”。
(選自《 人民日報 》2012年5月12日)
【閱讀訓練】
1.結合語境理解加點詞語的含義。
津津樂道:
可喜可賀:
2.劃分文章段落并簡要寫出各部分的大意。
3.為什么說“哥德巴赫猜想”產生了不可估量的社會效應和歷史價值?
4.閱讀文章中的畫線句,說說作者遺憾的是什么。
5.本文中作者的主要觀點是什么呢?
(周文雨 設計)
參考答案:
1.津津樂道:形容很有味地談論感興趣的事。 可喜可賀:值得歡喜與慶賀。 2.第一部分(①─⑤):上世紀80年代,陳景潤的“哥德巴赫猜想”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科學的春天。 第二部分(⑥─⑩):劉路破解“西塔潘猜想”,期待科學的春天再次出現。 3.陳景潤之后繼而出現了數學家楊樂、張廣厚在“函數值分布論”領域研究的突破性成果。他們成為一代中國青年學習的榜樣。由此帶動了在科技界、在大學校園、在青年科學家、在大學生中的科學熱,尤其是數學熱,出現了人們后來說的“科學的春天”。(大意相同即可。) 4.認為劉路會成為青年的榜樣,繼而會像20世紀80年代的陳景潤一樣,在大學生中,在青年中再次掀起數學熱、科學熱,但這樣的熱度很快就涼了下來,這是令人遺憾的事情。 5.現在青年人需要崇尚科學的社會環境,社會需要崇尚科學的風氣,從劉路身上體現出的青年人對科學崇高的追求精神,在當今社會,還是應大力弘揚的。(大意相同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