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報社做主編時,籌劃招聘一位美編。憑我的經驗,選美編,學歷是次要的,主要是看他的作品有沒有創意。
那天下著鵝毛大雪,飄飄灑灑,整個城市潔白一片。我剛到辦公室,前臺值班的小梅就跑來告訴我,有人找,是來應聘的。
來者是位中年大媽,穿著短裝皮襖,滿頭華發,一臉郁悒之色。見了我,她趕緊把夾在腋下的一卷圖紙遞給我,說:“這張畫是我女兒畫的。我是代表我女兒來應聘的。”由于天氣寒冷,大媽說話時有些瑟瑟縮縮的。
我展開圖紙邊看邊問:“你女兒為什么不自己來?”
“她、她……”大媽一時語塞。
隨后,大媽介紹說,她女兒是上海美院畢業的碩士研究生,專業基礎好,希望我們報社能選中她。我展開畫作,是一幅《春燕戲水》的國畫,看得出,她女兒很有才氣,適合我們報社的美編工作。
大媽見我看完畫,試探著問:“您中意不?”
我說不錯,要她留下了電話號碼。最后我一揮手,說:“你去下面等消息吧。”
中午下班,我剛走出大門,北風裹著雪花迎面撲來,我不禁打了個寒噤。趕緊打開車門,正要上車,突然聽到身旁有人喊我:“哎——同志!”
我回頭一看,原來是早上那位來替女兒應聘的大媽。她站在碧松下,渾身都是雪,幾乎成了雪人!她用期盼的目光望著我,顫著嗓子問:“同志……我女兒有……有希望嗎?”
我被這位執著的母親震撼了,趕緊應道:“行啊。過幾天,叫你女兒來面試吧。”其實,老總還沒最后敲定呢,但我實在不忍心讓這位大媽失望。
大媽疊聲道:“謝謝,謝謝。”
我惑然道:“大媽,我不是請你回家等電話嗎?”
她說:“是您叫我在下面等消息的呀。”
“到下面等消息”是我的一句習慣語。沒想到,就是因為我的這一句習慣語,害得大媽在雪地里站了一個上午!一時,我羞愧難當,便深深地向她鞠了一躬:“大媽,對不起您呀!”
“什么對不起呀,”大媽笑哈哈地說,“俺感謝您還來不及呢。”
一個星期后,她女兒接到我的電話通知,便來報社面試。她有一個很雅氣的名字:姚若兮。
若兮長發飄飄,冷艷絕倫。見面后,我發現她滿臉的不如意。她和前臺的小梅是高中同學,一見面,兩人就唧唧喳喳地嘮開了。原來,若兮9歲那年,她父母就離異了,她是跟著母親長大的。母親對她十分疼愛。她在上海美院就讀的那幾年,母親便在大學附近租了房子,全身心地照料她讀書。可眼下母親漸入老境,孤苦伶仃,想把女兒留在身邊工作,好相互有個照應。然而,若兮是一百二十個不樂意,她想去上海、深圳發展……可是,母親就是不同意,并代替女兒來報社應聘。若兮對媽媽的“霸道”十分氣憤,還玩了兩天絕食呢。
“若兮,今天面試,請你作幅畫。”我介紹說,“天下著鵝毛大雪,一位50多歲的母親額手盼望女兒,在大雪中站了半天。請你用畫筆將這位母親的神態刻畫出來。”
若兮想了想,便展開白紙,先用炭條勾勒出母親的輪廓:那齊耳的短發,那臉龐,那皺紋,那皮襖……可能因為她們母女長年生活在一起的緣故,所以她筆下的母親總有些自己媽媽的影子。媽媽左手打在額頭,昏黃的老眼充滿焦灼和渴望,那花白的短發上積了厚厚一層雪花。特別是在老人臉上的皺紋里,也有了幾片晶瑩的雪花……
作完畫,若兮仔細看了看,便在畫作的上額提筆寫上了畫名《雪中母親》,然后交給我說:“畫得不好,請老師斧正。”
我看了看畫,便說:“很好,你把雪中母親渴盼女兒的神態刻畫得惟妙惟肖。”隨后,我把那天她母親來報社替她應聘時的情景如實地告訴了若兮,并說:“請你把這幅畫代我轉送給你的媽媽,做個紀念吧。”
若兮聽后驚愕不已。悔恨,一波連著一波,撞擊著她的心扉。她對著雪地喊道:“媽媽,請原諒不孝的女兒吧!”
若兮邊跑邊哭,一串串淚珠滾落到她的畫作上……
(選自《短小說》2012年第3期)
賞析
匠心獨運 ,讓人拍案
——《招聘》欣賞
閆會才
讀罷羅永常的小小說《招聘》,感動之余,細細品味,不禁為作者的匠心獨運而拍案。作者的匠心表現在三個方面,這就是——
精選細節。細節是小說的血肉。因為有了細節,小說才豐滿起來。在選擇細節時,作者一是選擇能夠動之以情的細節。如姚若兮的媽媽站在碧松下的細節,她渾身都是雪,幾乎成了雪人。不用說小說的主編被震撼,我們哪一個讀者讀到這里不感動呢?這就是母親啊!二是選擇能夠使形象鮮明突出的細節。如主編要姚若兮畫雪中的母親,畫好之后主編將畫這幅畫的原委告訴了姚若兮,姚若兮對著雪地喊要她媽媽原諒她的細節,我們讀后眼前自然會立著一個栩栩如生的心中懷有悔恨的青年女子的形象。
巧設懸念。招聘一位美編,來應聘的竟是一位一臉郁悒之色的中年大媽。這是怎么回事呢?繼續讀,原來她是替她女兒來應聘。女兒為什么不來呢?這個中年大媽竟一時語塞,這自然是又留下了懸念。再讀,知道是她的女兒不愿意留在媽媽身邊,想去上海、深圳發展。可以說,作者是在不斷地利用懸念增加小說的可讀性。因為有了懸念,讀者自然是想迫不及待地讀下去,而這,正是作者所希望的。想一想,一篇小說再精彩,可沒有可讀性,讀者讀不進去,那么又怎么能欣賞小說的精彩呢?
藝術鋪墊。小小說構思之妙,妙在前有鋪墊,后有照應。本篇小說寫姚若兮的媽媽在大雪紛紛的天氣里站在碧松下的細節,我們讀到這里時有的是震撼:多偉大的母親啊!但也僅僅是震撼,并沒有多想。可我們讀到后來,知道這個細節是作者的藝術鋪墊。因為有了這個細節,后面才有主編要姚若兮畫雪中母親的復試內容,才有畫作完成后主編要姚若兮將其送給她的媽媽的事情,才有結尾姚若兮對著雪地大喊的徹底悔悟。明白了這些,也就知道了本文鋪墊之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