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作文是對考生運用知識和文字駕馭能力的考查。許多考生的作文寫出來了,從結構安排上,從語言上都沒有什么錯誤,可就是作文不好看,不生動,不感人,得不了高分。其實,考場作文要創新,要出彩,切忌重復過去,切忌重復別人。只有用“心”作文,以“新”取勝,才能感染和吸引閱卷者拿高分。那么,怎樣才能寫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考場作文呢?筆者就此談談個人的觀點和做法。
一、用“心”作文
作文的寫作是源于考生對生活的理解感悟,因此在日常生活學習中要善于發現素材,用細節描寫進行作文。細節描寫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細微而又具體的典型情節,加以生動細致的描寫,它具體表現在對人物、景物或場面的描寫之中。細節,指人物、景物、事件等表現對象的富有個性的細枝末節。它是記敘文情節的基本構成要素。沒有細節就沒有藝術,同樣,沒有細節描寫,就沒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個性的人物形象。一篇文章中恰到好處地運用細節描寫,就能起到烘托環境氣氛、刻畫人物性格和揭示文章主題思想的作用。如魯迅的《孔乙己》開頭部分刻畫孔乙己形象時寫道:“孩子吃完豆,仍然不散,眼睛都望著碟子。孔乙己著了慌,伸開五指將碟子罩住,彎下腰去說道:‘不多了,我已經不多了。’直起身又看著豆,自己搖搖頭說:‘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于是這群孩子在笑聲里走散了。”這一細節描寫,寥寥幾筆,把孔乙己這個人物思想個性和盤托出,“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這個句子構成了孔乙己性格的基本單位,一個窮困落魄卻又虛榮心十足、科舉制度的犧牲品的形象躍然紙上。
感人心者莫過真實。考場作文就需要典型真實。真實是指細節描寫能夠準確而又真實地反映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特征。典型是指描寫的細節具有廣泛的代表性,能夠通過個別的、細微的事物反映一般狀態,由現象揭示本質。比如朱自清在《背影》中對父親爬月臺時吃力的樣子和動作的描寫,突出了父親對孩子無私的愛,讓每個讀者感動不已。他的成功之處在于對父親動作的細致觀察和準確表達。
工筆描繪仔細點。仔細點——細節描寫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寫作上就不該輕描淡寫,而應該工筆細描,傳其神韻,這樣才能讓細節深入人心,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藥》中的一段描寫:“老栓也向那邊看,卻只見一堆人的后背;都伸得很長,仿佛許多鴨,被無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著。靜了一會,似乎有點聲音,使人動搖起來,轟的一聲,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著的地方,幾乎將他擠倒了。”這段文字寫的是革命者夏瑜被殺的情景,而那些無聊的人們都伸長了頸項在欣賞著,就像一群“鴨”,生動形象,一個比喻就展現了國民的麻木、愚昧、不覺悟。
二、以“新”取勝
考場作文要撥動閱卷教師的心弦,在寫作過程中用精辟的議論讓人耳目一新。文章是用來表達個人觀點的,考場作文從認識論的角度講,首先是在考查考生對文題所作出的價值判斷是否符合邏輯、符合社會規則。所以,一個高質量的、直擊話題內核的問句不僅可以顯示你的睿智,在思想性和深刻性上占得先機,還可以誘使閱卷者的思維順著你的思路走下去。例如作文《跳出枷鎖,創造風格》中寫道:為什么服裝設計師總要千方百計地設計一套又一套的時裝?為什么我們的祖國在前進的號角中總夾雜著這樣一句話——提倡科技創新?為什么一座座拔地而起的高樓不沿用20世紀五六十年代建筑的風格?一切的一切,只因為時代在變化,人的思想也在變化。時裝要迎合時代潮流,發展要與時俱進,生活賦予了我們創新的動力。一起筆就連用三個問句,將設問的修辭作用發揮得淋漓盡致,列舉了三種生活現象,簡潔卻分量十足,將讀者的思維引向對本質問題——“創新”的思索,文章的立意由此顯得十分深刻。
在寫作過程中要注意文章的風格與詩意的美。自然樸實的文章就像是嬰兒的搖籃曲,是溶溶月光下祖母講給孫子的《山海經》。“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是自然美;用老太太的低音娓娓道出一幅幅絢麗的風景畫和濃郁生活氣息的風俗畫,就可以寫出自然和樸實來。自然本身也是一種美,它和清新優美的畫面結合在一起,是文章具有詩意必不可少的部分。作文《晚風情思》,讓我更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晚風情思》中的乘涼圖、竹林風光圖、鄉村歸耕圖寫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景和事。在作者的筆下,無論是自然風景,或是人物刻畫,或是事件的敘述,都沒有去刻意雕琢,而且寫得極其自然、樸實,充滿了濃郁的鄉村生活氣息。正是這些自然、樸實的意象,作者卻用精美的語言,構成了一幅幅清新優美的生活畫面,使人感到文章特有的詩意美。
在寫作過程中要用精彩的語言讓閱卷老師心服口服。語言是文章的外在表現形式。幾乎所有的語文老師都認為,高考作文的最大弱點還在語言,就是缺少文采。其實,文采的缺失并不是我們肚子里沒有佳句,只是我們沒有將為應對名句填空而大量積累的名言警句放到作文中。一旦我們有了這個應用的意識,我們將能很容易地吸引閱卷老師的眼球,輕輕松松地獲得語言上的發展等級分。如作文《我想握住你的手》,有考生這樣寫道:“素月寄孤舟,只影隨水流,家園破,一盞殘酒。酒淡怎敵晚來風疾,梧桐雨,點點愁。晚來獨登樓,恨字鎖眉頭,黃花瘦,雁聲斷秋,一溪落花漫汀洲,流離苦,幾時休?”這樣一首詞淋漓盡致地道出了你——李易安生活的艱辛。不禁感慨:易安易安,何易何安啊?多想回到北宋,握住你的手,隨著你走過那段曾經開心而后凄苦的歲月。名句要用好,用到位。這篇文章的開頭巧妙引用李清照《南樓令》,營造了一種國破家亡、凄苦傷感的意境,讀來讓人扼腕嘆息,唏噓不已。這樣開頭,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能起到亮人眼目的妙用,令人不由得佩服這位考生眼界的開闊。
在考場作文中做到用“心”作文,以“新”取勝,才能撥動閱卷教師的心弦,文章才能得到發展等級的高分。當然,寫作的高手還善于通過在藝術畫面的描繪中追求語言的音樂性,或者在藝術畫面中融入與文章水乳交融、相得益彰的音樂內容,達到詩樂結合、一唱三嘆的藝術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