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是古人為紀念故去親人而確定的節日,流傳數千年,留下許多詩篇。清明節習俗頗多,有的習俗還沿襲至今。
一是上墳掃墓的習俗。南宋詩人高菊卿,在其《清明》詩中,曾寫有“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的詩句。此詩反映出了古人清明掃墓的情景與心情。清朝《帝京歲時紀盛》中亦有這樣的記載:“清明掃墓,傾城男女紛出四郊,擔酌摯盒,輪轂相望。”看來掃墓之風,在古時是十分盛行的。
二是在墳上植樹的習俗。墳地有了墓堆之后,在墓旁植樹作標志之風十分流行。有詩為證:“松柏冢累累”(漢樂府《十五從軍》)、“壟樹久蒼然”(岑參《故仆射裴公挽歌》)、“新墓已栽松”(皇甫冉《送魏六侍御葬》)。
三是“插柳”的習俗。我國久有清明插柳之習俗。《風土志》中說,清明為柳節。清明在門楣上插柳,從春秋戰國開始,在唐代已很盛行。清明插柳,其意義有四:清明日,家家以柳條插門上,為的是祈求吉祥;借此以記年歲。宋代趙元鎮就寫有“寂寂柴門樹落里,也教插柳紀年華”的詩句,以此作為已祭過祖先的證據;借以從大自然汲取青春和力量。民諺云:“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皓首。”有的地方清明這天,青年婦女把楊柳枝戴在頭上,認為這樣做可使紅顏不老。
四是踏青的習俗。踏青,也叫探春、尋春、游春。此習俗古已有之,始于漢,而盛于唐、宋。唐代詩圣杜甫,在其《絕句》中,即寫有“江邊踏青罷,回首見旌旗”的詩句,并在其《清明》詩中,描繪了踏青春游的盛況:“著處繁花務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媚,爭首朱蹄驕嚙膝。”宋代周密在其《武林舊事》中也這樣寫道:“清明前后十日,城中士女艷裝飾,金翠琛縭,接踵聯肩,翩翩游賞,畫船簫鼓,終日不絕。”宋代著名的風俗畫長卷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更為我們留下有關北宋首都清明節出游盛況的形象記錄。
五是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習俗。杜甫寫有“十年蹴鞠將雛遠,萬里秋千習俗同”的詩句;宋朝黃山谷亦寫有“未到清明先夢火,還依桑下系秋千”的詩句;《天元天寶遺事》中還有清明節舉行斗雞、打球等比賽的記載。《夢粱錄》中還說,清明之日,“又有龍舟可觀,都人不論貧富,傾城而出,笙歌鼎沸,鼓樂喧天,雖東京金明池未必如此之佳”。上述拔河、蹴鞠、打球、斗雞、蕩秋千、放風箏、賽龍舟等體育活動,可見在當時已開展得相當普遍了。
六是清明淘井的習俗。古時人們認為,清明淘井,可使水清明。這倒是個講衛生的好習慣。
時至今日,古時的一些清明節習俗在很多地方還廣泛流傳著。每逢清明,人們都還到親人墓前或烈士陵園祭掃,以寄托對親人的哀思,緬懷先烈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