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點闡釋】
《新課程標準》中說明文閱讀的主要考點為:理解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征;明確文中說明事物的順序;明確所使用的說明方法及作用;結合語境分析語言的準確性;探究文章的中心和意義;能把文章的說明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并擴展延伸,加以理解。我結合新課程改革以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總結出中考說明文閱讀答題策略,以饗讀者。
【備考策略】
一、找準說明的對象,把握對象的特征
說明事物要抓住說明對象的特征。首先要明確說明的對象,知道說明的是哪一事物或哪一種事理,這在閱讀文題和文章后,一般是不難看出的。被說明的對象有哪些特征呢?當然要根據文章的內容來概括,概括時盡量從原文中找出總寫事物特征的原因的原句;若沒有,則找出各段的中心句或概括出各段的主要內容,然后把這些內容進行整合。一般說來,可分四個步驟:
1.整體閱讀:瀏覽全文,了解材料內容,篩選出其中的主要信息,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把握文章的主旨。值得注意的是,有的說明文專業性很強,專業術語平時也很少見到,面對這些陌生的詞語,沒有必要手足無措,因為命題不會深入到科學研究本身,只是注重考查學生的語文能力。
2.分解閱讀:對文中信息量大的段落,要反復閱讀,力求全面掌握作者的意圖和隱含信息,采用化整為零或化零為整的方式,把信息儲存于大腦,以備答題之需。對較難讀懂的段落要反復琢磨,不能心浮氣躁,只求速度不求效果。似懂非懂,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是答題之大忌。
3.審明題干:細讀題干,明確命題者的要求,然后在材料中找出與題干有關的信息。這一步非常關鍵,找準了與題干相關的原文,問題就能迎刃而解;如果找錯,則處于被動,往往得不出正確的結論。⑴對題分析。⑵找出與題干相關的原文后,應將題干和原文反復比較,分析異同,反復推敲其中的關鍵詞和語句,弄清先與后、因與果、現象與本質、可能與現實、條件與結果、部分與整體、肯定與否定的關系。
二、明確說明的順序,理解文章的結構
事物的特征和本質是通過合理的順序逐層表現出來的,不同的說明文都是由說明對象本身的特點來安排說明順序的,所以運用的說明順序也不同,說明順序大體有三種:
1.空間順序:即按照事物空間存在的形式,或從內到外,或從上到下,或從前到后,依次進行說明。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相對靜止的事物,如園林、建筑物、工藝品等。
2.時間順序:即以時間先后作為說明順序。這種說明順序一般用于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3.邏輯順序,也稱事理順序:即按照事物的內部聯系或人們認識事物的過程來安排說明順序。邏輯順序通常包括下面幾種情況:
⑴從整體到部分。如《中國石拱橋》中介紹趙州橋的特征時,就是從整體到部分地先介紹全橋,再介紹大橋、拱圈、橋上的石欄、石板。
⑵從原因到結果。如《向沙漠進軍》先說明沙漠對人類的嚴重危害,揭示為什么要向沙漠進軍,再說明怎樣向沙漠進軍。
⑶從主要到次要。如《蘇州園林》在具體說明蘇州園林的特征時,就按亭臺軒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遠景近景的層次由主到次地進行說明。
⑷從現象到本質。如《死海不死》先揭示死海浮力大、淹不死人的表面特征,再列舉海中各種礦物質的含量,說明死海“咸度很高”的本質特征。
三、辨析說明方法,理解所起的作用
初中階段常見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打比方、列圖表、作詮釋、摹狀貌等。運用說明方法的目的在于更好地表述說明內容,因此,辨析說明方法應從文章說明的內容出發,進而理解說明方法的作用。
1.下定義:用簡明扼要的語言對事物的本質特征或概念作確定的說明。這種說明文常用于科技說明文、政策條文、產品說明書等。如《食物從何處來》一文中對“自養”和“異養”以及“光合作用”進行了定義。
2.舉例子:為了清楚地說明道理,在說明中經常舉出一些例子。如《中國石拱橋》就舉出趙州橋、盧溝橋等有代表性的例子來說明中國的石拱橋。
3.作比較:通過事物的比較,使其特點顯得更加突出。如《蘇州園林》把蘇州園林和北京園林作比較,從而突出了南方園林的特點。
4.打比方:以人們常見、熟知的事物,比喻說明不常見、不太熟知的事物。如《向沙漠進軍》一文中,說明沙漠對人們的危害時,就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風沙向人類進攻的方式比喻為“游擊戰”和“陣地戰”。
5.分類別:把被說明的對象按一定的標準劃分成不同的類別,然后進行分門別類地說明。如《看云識天氣》按云的種類,分成八種云來分別說明。
6.列數字:就是用數字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的特征,這樣既能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如《死海不死》一文中有:“死海水里含有多種礦物質:135.46億噸氯化鈉(食鹽);有63.7億噸氯化鈣……”
說明的方法很多,在一篇說明文里可以以某一種方法為主,也可以同時運用幾種說明方法。但不管哪種方法,都要抓住事物的特征,做到真實、準確、具體、生動,給人以科學的認識和深刻的印象,對于其他幾種說明方法一般了解即可。
四、分析說明語言,體會準確性的特點
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主要是準確。語言的準確性主要體現在一些副詞、形容詞或數量詞的使用上。因此,分析說明文的語言,就要抓住這些詞語,分析它們是如何恰如其分、準確嚴密地進行說明的。同其他文體相比,說明文更要求語言的準確,即一定要符合客觀實際。如《向沙漠進軍》中說,經過治理,已有一部分沙丘長出了草皮和灌木,對于這種固定的沙丘,只要能妥善保護草皮和灌木,“防止過度砍伐和任意放牧,就可以固定下來”……這里的“過度”“任意”用得非常有分寸:不是不能砍伐,而是砍伐不能“過度”;不是不能放牧,而是不能“任意”放牧。
說明事物要求在時間、空間、數字、范圍、硬度等方面都要準確無誤。在準確的前提下,語言風格可以平實,也可以生動。例如《地球是圓的嗎》語言屬平實說明,《看云識天氣》屬生動說明,而《蘇州園林》語言又平實又生動。無論采用哪種語言,都必須準確。
五、結合生活實際,拓展延伸理解
閱讀說明文,有時還要將課文閱讀與自己的生活積累結合起來。或用文中介紹的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或提出自己對文中知識的理解與看法。解答這類題,既要注意與文中內容的聯系,又要解決實際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