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城市首位度是一個城市在所在國家(或區域)地位的重要衡量標準之一,目前已成為國內較多大城市紛紛提出的目標,但城市首位度的理論內涵等基本理論并沒有引起人們重視。本文在回顧相關理論的基礎上,深入研究城市首位度的理論內涵,提出提高城市首位度的體系構建,以推動城市提高首位度發展戰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城市首位度;理論內涵;指標體系構建
一、引言
城市首位度是衡量一個城市輻射力、影響力、帶動力的重要指標,代表著該城市在所屬區域的實力和地位。它是隨著城市規模擴大、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地位顯現等情況下出現的熱詞,打造國家中心城市、區域首位城市等成為很多地方政府發展的主導戰略。2010年2月,國家住建部發布的《全國城鎮體系規劃》明確提出建設五大國家級中心城市,分別是環渤海地區的北京市和天津市、東部地區的上海市、華南地區的廣州市和中西部地區的重慶市。之后,許多特大城市紛紛提出要打造國家中心城市的目標,如2011年沈陽與武漢在十二五規劃中都提出要建立國家中心城市,甚至還有較多二三線城市也制定了區域中心城市、區域首位城市的發展戰略。但是我國對城市首位度的理論內涵等基本理論并沒有引起人們重視,因此,本文從基礎理論入手,以期對我國城市首位度理論體系建立有所啟發。
二、城市首位度與首位城市的理論內涵
(一)城市首位度的概念
城市首位度是城市經濟地理學中的一個重要概念,最早在1939年由美國學者馬克·杰斐遜(M. Jefferson)提出,作為對國家城市規模分布規律的研究。杰斐遜指出首位城市(primate city)就是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人口規模排在第一位的城市,不僅如此,首位城市還體現了整個國家和民族的才智和情感,在國家中發揮著異常突出的影響。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的人口規模之比叫做首位度(primacy)。后來,馬歇爾(Marshall)對杰斐遜提出首位度進行了具體的量化,認為首位度比較合理的指數是2.00,只有首位度指數在2.00以上的城市才能稱其為首位城市,大于2.00又不大于4.00的屬中度首位分布,大于4.00的屬高度首位分布。此后,國外學者對城市首位度的計算方法又不斷進行修正完善。2000年,亨德森又提出最佳城市集中度理論,城市首位度一定意義上可表述為城市集中度,并認為城市集中程度與經濟增長密切相關,應該從動態的角度看待城市最佳集中度。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首位度理論被引入中國,國內學者在國外研究的基礎上進行了廣泛運用和延深發展。嚴重敏、寧越敏早在1981年就比較了1952年到1978年我國26個省區的首位度變化,后來不斷有學者將城市首位度指標廣泛應用于國家間、區域城市間、甚至更低一級城鎮間的城市體系的研究中,而且賦予了城市首位度更新的界定和更深的內涵。顯然,隨著生產力水平提高、經濟不斷發展、科技日益進步和產業趨于細分等現實情況,僅用兩個城市間人口比例作為測算城市首位度的主要指標已經失去了合理性。因此,國內有的學者,如盧學法、申繪芳(2007)在研究杭州城市首位度時,提出了經濟首位度、產業首位度、科技首位度、人才首位度、文化首位度等五個方面共同測算城市規模;康俊杰(2010)提出了廣義城市首位度,即一個城市在總體上或者在某一個領域內的發展領先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規模首位度、產業首位度、功能首位度三個方面的內容,并提出三級評價體系的40個考核指標。
本文認為,城市首位度包括范圍廣泛,不僅包括城市的政治、經濟、文化,還涉及到人口、資源、城市建設等諸多方面,不能單純從GDP的增長作為唯一的衡量指標。因此,城市首位度應包括廣義和狹義兩個方面。廣義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內某個城市綜合競爭力優于其他城市的程度,它包括人口首位度、經濟首位度、科教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生態建設首位度等方面。狹義的城市首位度,一般指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最大城市與第二大城市經濟規模之比來表示這個最大城市的首位度。
(二)首位城市的概念及特征
首位城市,是在一個相對獨立的地域范圍內(一個國家或一個區域)或相對完整的城市體系中,城市規模、綜合實力等處于首位的城市。其中,經濟首位度先應是首位城市的核心體現。
首位城市是一個區域范圍內的經濟社會發展到高級階段的必然產物,它不僅涵蓋范圍廣泛,而且還會隨著經濟社會中各要素的變化而發生改變。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和城市發展格局,首位城市應具有如下的顯著特征:第一,經濟絕對領先。在特定的區域范圍內,首位城市經濟規模最大,產業結構先進,社會分工發達,對外開放活躍,同時也是區域內提供更多良好的娛樂、購物、消費、旅游的消費中心。第二,人口規模龐大。首位城市是區域范圍內人口聚集和活動的中心,一方面人口總數最多,且人口數量基本穩定或持續穩定地增長,另一方面體現在該區域范圍內,首位城市是吸引其他城市居民人口轉移的首選之地。第三,城市功能健全。首位城市擁有發達的交通、信息、能源等基礎設施,是區域內的金融、商貿、物流等方面中心。第四,軟實力資源雄厚。首位城市的軟實力體現在科學資源豐富,人才高度聚集,文化底蘊豐厚,信息網絡發達,政府服務能力強,城市品牌價值高,區域影響最大等諸多方面。因此,無論在全球經濟一體化推進過程中,還是在國家經濟發展戰略中,首位城市不僅在這個特定區域范圍內的“領軍者”,也應該是更大范圍內經濟網絡的重要“戰略者”。
三、影響城市首位度的幾個因素
一般認為,城市的首位度與該區域的經濟發展、政治地位、自然區位、歷史政策等因素有關。首先是經濟發展。經濟區域是人的經濟活動的產物。在經濟發達的區域,其支撐首位度的城市相對較多,城市體系不太可能出現很高的首位度;而經濟欠發達區域,其中心城市往往達到較高的等級,該城市很可能是區域范圍內的唯一戰略節點,而其他欠發達地區更趨于向該中心城市集中,也推動該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不斷提高。其次是政治地位。政治因素被有些學者認為甚至比經濟發展對城市首位度的影響更大。這種解釋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控制能力和政治穩定性是決定首位度高低的重要因素。中央集權程度高,且政治不穩定的國家和地區往往具有很高的首位度。這種解釋主要是從國家層次來研究,而在我國,政治因素的作用主要表現在省級行政中心城市人口的集聚效應。再者是自然區位。自然區位占優勢的城市一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也占優勢,它們擁有發達的交通體系、豐富的自然稟賦、大量的勞動力集聚,從而為地區生產的專業化分工和綜合發展提供了必備的要素。最后是歷史政策。城市發展的變化離不開人口變遷的因素。中國近六十年來人口進行了幾次大的流動,前三十年基本上是政府主導或者是控制的人口流動,如上山下鄉、支農支邊,而后三十年多是市場經濟下相對自由的移民,如特區建設吸引大量勞動力涌入,這些歷史政策的因素推動了區域人口的聚集,促進了區域經濟發達城市首位度的提高。
四、城市首位度的評價體系
廣義城市首位度涵蓋的內容是廣泛的,其評價體系和基本內涵主要體現在人口首位度、經濟首位度、科教和文化首位度、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態首位度等五個方面。如果將人口首位度視為該評價體系中的“原有實力”,經濟和產業首位度視為“硬實力”,科教和文化首位度視為“軟實力”,城市功能首位度和生態首位度則視為“潛在實力”。原有實力是隨著所比較城市的歷史、區位、政治等因素漸進發展而來,不由主觀意識而發生較大波動。硬實力、軟實力和潛在實力是評價城市首位度的幾個方面,不能顧此失彼。
一是人口首位度。國內有些學者往往忽視人口首位度,只強調經濟首位度,本文認為不妥。人是產生經濟和產業的主載者,是創造財富和未來的主體。人口是區域經濟發展的基礎,人口首位度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人口的數量、人口的質量和人口的結構。經濟首位度雖然在該體系中是重要的指標體系之一,但人口首位度不僅是城市首位度這一概念提出的最初衡量指標,而且在特定的經濟環境中也體現出重要價值。例如江蘇省經濟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蘇州,去年GDP達到9168億,直逼深圳水平,即將進入“萬億俱樂部”,但江蘇省人口首位度最高的城市是南京,它作為省會城市是該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不能只盯住經濟首位度而廢棄原有的人口首位度評價標準。
二是經濟首位度。國內的一些學者通常將產業首位度單獨列舉出來,以體現其重要性,本文認為產業只是作為經濟發展的一個重要體現方面,應歸類于經濟首位度。一方面區域的經濟發展以產業為支撐,經濟首位度除了以經濟規模為重要體現外,就是以產業發展的結構、效率、貢獻等為體現,因而經濟首位度中應包括產業首位度。另一方面從現實情況來看,因特定區域內不同城市間的資源異質性,產業的發展也趨于相異,不能簡單地以該城市某產業之“短”與其他城市某產業之“長”相比。例如工業發達的城市不一定農業基礎也雄厚,就會造成有的城市第一產業首位度高,有的城市則是第二產業首位度,那么就不能單純將這些指標體系進行加總求和或是加權求和進行比較。再如有的城市是資源型城市,因其特有的資源體系不能破壞就不能單純去發展新型工業,則這種城市的產業體系不能與其他工業城市進行比較。因此將產業首位度放在經濟首位度之內,以產業作為經濟重要體現的一個方面是比較合理的。經濟首位度包括三個方面內容:一是經濟總量,主要是區域間經濟發展數量上領先于其他城市的情況;二是產業發展,涉及產業規模、產業效率、產業結構等因素;三是經濟增長后勁,區域間首位城市的評價體系也是在較長一段時間發揮作用的,而區域經濟是否可以持續穩定地增長關鍵是看經濟增長后勁,主要從城市的勞動人口比、經濟的結構比、三次產業的貢獻比、后續資源供給等幾個方面體現。
三是科教和文化首位度??平毯臀幕鳛椤败泴嵙Α钡闹匾饔萌找嫱癸@,它不僅是“硬實力”評價體系的支撐和基礎,更是引導“硬實力”跨越式發展的源泉和動力。十二五期間,大力發展科教、文化、社會事業和改善民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任務,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擴大國內需求的重要途徑??萍紕撔碌年P鍵在于人才,人才的基礎在于教育。區域經濟的發展除了需要科技、創新和人才共同引領強大的經濟力量外,更需要強大的文化力量。因此,科技、教育和文化構成該評價體系中的第三部分內容。
四是城市功能首位度。城市功能是支持生活在城市內部或周邊人們各種生產、生活和服務活動的總和,它體現公共服務、集散、創新等諸多方面,國內學者都有大量研究成果。本文認為,一言以蔽之,城市功能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對內是服務和發展,對外是國際化功能。對內的服務和發展功能也可以分為兩類:一是硬的公共設施的提供,二是軟的社會保險網的建設。首位城市是區域范圍內的核心,也肩負著推動該城市與國際接軌的責任。由這兩個方面共同構成了城市功能首位度。
五是生態首位度。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資源浪費、交通擁擠、綠地減少、自然異化等問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受到嚴重威脅。隨著生態文明建設日益受到重視,和諧GDP、生態GDP、綠色GDP等概念相繼被國內學者提出,因而衡量區域范圍內的首位度除了關注各城市的經濟、社會、城市建設等方面外,不能遺漏了生態首位度,缺少生態建設的城市發展是有失偏頗的。城市的生態功能包括自然生態、景觀生態、經濟生態和社會生態等功能,而本文只將此作為城市首位度一個方面的考評體系,因而只選擇水、氣、能耗及其它四個方面進行研究。
在理論界關于首位度的研究成果和本文提出說明的基礎上,結合數據的可獲取性,本文擬選擇如下指標:
城市首位度評價指標體系
城市首位度是全方位衡量城市競爭力的綜合指標體系,開始成為大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之一。但是,國家可定義的中心城市是有數量限制的,不可能無限增加。所以,要躋身于國家具有首位度的中心城市,需要從人口、經濟、科教文化、城市功能、生態建設等五個方面,共同理解城市首位度豐富內涵。
參 考 文 獻
[1]許學強,周一星,寧越敏.城市地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4~105
[2]Marshall John.The structure of urban systems[J].Toronto:University of Toronto Press.1989:17~32
[3]嚴重敏,寧越敏.我國城鎮人口發展變化特征初探[D].人口研究論文集.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1:20~37
[4]盧學法,申繪芳.杭州城市首位度的現狀以及對策研究[J].浙江統計.2008(6):32~34
[5]康俊杰.基于首位度評價的區域中心城市發展研究[D].碩士論文.2010
[6]ADES,ALBERTO,GLAESER,EDWARD.Trade and circuses:explain
-ing urban giants[J].Quarterly Journal of Eccnomics.1997,110:195~227
[7] Myint S W.An exploration of spatial dispersion,pattern,and association of socio-economic functional units in an urban system[J].Applied Geog
-raphy.2008(28):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