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加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建設是當前財政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為此,本文在闡述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意義、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探索歷程及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了加大政策宣傳力度、加快法制建設、完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重視對評價結果的運用、提升績效評價隊伍素質等建議。
【關鍵詞】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意義;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財政管理事業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財稅體制框架,基本形成了比較穩定的財政收入增長機制,而財政資金支出管理發展相對緩慢。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建立科學、合理并行之有效的績效評價制度,促進財政支出效益提高,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也成為財政改革所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一、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內涵及現實意義
“績效”一詞最早來源于人力資源管理、公共部門管理、工商管理和社會經濟管理方面,意即“一項活動實施的結果,這種結果既包括實施這項活動所投入資源與獲得效果的對比關系,還包括投入資源的合理性和結果的有效性”(朱志剛,2003)。評價指運用特定的指標、設定的標準和規定的方法,對評價對象進行分析判斷,最終得出一個可靠的并且邏輯的結論。因此,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可定義為按照相關的評價標準和指標體系,借助一定的分析工具,對財政支出的效果進行分析和評價的過程。
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一,開展績效評價有利于建設服務型、效能型政府。如何更有效地為公眾服務是目前政府改革的內在要求。績效評價打破了傳統政府公共服務難以衡量的特點,把政府的管理和服務變成量化、可比較的指標,從而便于衡量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的提供程度,有助于政府部門改善公共服務質量。其二,開展績效評價可以提高財政支出管理的透明度,防治腐敗。一直以來,我國在財政資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并不透明,不僅無法對其績效水平做出評價,而且無法監管財政資金的合法性和合規性。財政紀律松弛、財政監督不嚴成為影響國民經濟健康運行,侵蝕國家財力,滋生腐敗現象的溫床。其三,開展績效評價有利于各預算單位形成重支出效益的管理理念。績效評價的目的并非省錢,而是要實現有效供給。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確立了以“結果”及“追蹤問效”為導向的財政支出管理模式,提高財政支出效率成為其追求的目標。這種機制對預算單位形成有效倒逼,迫使他們樹立績效觀念,主動把工作重點由要錢轉為有效用錢,有助于預算單位強化用錢的責任感,形成在財政支出上注重效益的新觀念,從而使有限的財政資金發揮最大效用。
二、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探索歷程及存在問題
我國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已有20多年探索歷程。20世紀80年代末,一些學者已開始涉足財政支出效益問題的研究,國家有關部門也組織力量展開了對一些投資項目的評價工作。進入90年代以后,財政理論界充分借鑒西方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成果,對財政效益問題進行了廣泛研究和探討,財政效益問題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進入21世紀后,隨著公共財政框架不斷建立和“科學理財、依法理財、民主理財”思想的形成,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財政支出效益問題。國家財政部和部分省市財政部門開始系統地研究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問題,在理論上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如提出了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來代替“財政支出效益評價”,初步提出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基本框架思路,在項目績效評價和單位績效評價方面進行了實證研究和探索等。2008年2月,十七屆二中全會明確指出,要推行政府績效管理和行政問責制度。為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國家財政部于2009年6月制定了《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管理暫行辦法》。近年來,各地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文件精神,積極開展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在機構設置、隊伍建設、制度建設等方面都進行了有益的嘗試。總的來說,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經過近些年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于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且此項工作無論在理論還是在實踐上,目前依然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尚存在著不少突出問題。具體而言:一是各部門對績效評價重要性認識不夠深,沒有從根本意義上認識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二是缺乏統一的法律保障。立法支持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取得實效的保障。但迄今尚未出臺全國統一的有關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法律法規,使之缺乏法律約束和制度保障。三是財政支出績效評價規范化、專業化程度不夠高。評價指標體系設立不完善,評價標準也不統一,評價人員專業知識缺乏,素質亟待進一步提升。四是評價結果難以投入實際應用,導致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流于形式。上述問題的存在,制約了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進一步發展,也直接影響了我國財政支出管理水平的提高。因此,盡快建立起科學、規范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體系實乃當務之急。
三、進一步推進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建設的建議
1.加大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政策宣傳力度。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強調財政支出必須重視支出結果,在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監督和制約下,有助于推動各預算單位建立責任機制,建立以結果為導向的管理體制,提高財政支出的效率。要通過各種形式大力宣傳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改革勢在必行,進一步提高各部門、單位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意義的認識。
2.加快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法制化建設。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是一項涉及范圍廣、內容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評價工作的組織實施,還是評價結果的具體應用都必須遵循一定的法律和制度規范。我國當前應盡快建立一系列規范制度和相關法律法規,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規則、程序、組織方式及結果應用等進行清晰的法律界定,使各項工作有法可依。另外還要建立完備的相關法律保障制度及配套措施,全力保證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順利開展。
3.完善我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指標體系、評價標準。由于財政支出具有內容的復雜性、對象的層次性、效益的多樣性,因此建立一套通用性強的評價指標體系并不現實。可考慮在對財政支出進行科學分類的基礎上,研究建立分層次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績效評價標準是準確衡量績效的尺度,標準的正確選擇對績效評價結果具有較大影響,評價標準的制定既是績效評價體系建立的主要環節,也是績效評價具體工作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工作步驟。
4.重視對評價結果的運用,增強約束力。如果忽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的運用,不僅會導致評價工作流于形式,也影響評價工作的權威性,制約評價工作的深入開展。因此,必須硬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結果的約束力。要盡快研究和制定全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應用管理辦法,對評價工作結果運用目的、范圍、程序、權限等做出具體規定,指導和規范全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結果的運用;同時對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中反映出的有關財政收支、財務收支、工程質量等方面的問題,要依法進行處理,以增強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的權威性。
5.提升績效評價隊伍素質。財政支出績效評價工作涉及面廣,具有較強的技術性,需要相關工作人員既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熟悉財政支出方面法規,有較強的綜合分析判斷能力,又要對政府管理職能、財政預算的編制及管理、宏觀經濟政策有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我國目前從事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相關人員中,不少工作人員的理論基礎、知識結構、專業素質、工作能力及政策理解水平等方面與開展績效評價的要求還有一定差距,直接影響到評價結果的科學性和準確性,影響了績效評價的質量。為保證評價工作的質量、促進評價工作的的長遠發展,財政部門一方面要重視加強對從事績效評價工作的相關人員和機構的資質要求;另一方面要加強業務培訓,重視人才培養,全面提升績效評價隊伍的素質,為財政支出績效評價事業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人力資源支撐。
參 考 文 獻
[1]盧靜.論財政支出績效評價體系之構建[J].現代財經.2005(4)
[2]張雪娥.完善財政支出績效評價的幾點建議[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