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開展校企合作以鍛煉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提高人才職業適應性已成為行業和高校的共同認識。如何讓校企合作走向深入,使校企合作模式在能力培養方面發揮最大的效能,是當前行業和高校都面臨的問題。本文就此問題,以商業服務業為例,從“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能力培養模式方面入手作了一些探討。
【關鍵詞】商業服務業;校企合作;培養模式
近年來,商業服務業作為第三產業中傳統產業的代表,對人才的需求量逐漸擴大,出現人才難求的局面,另一方面高校畢業生出現就業困難的現象。造成此局面的原因,一是商業服務業中的行業分類多、變化快、較高的溝通技巧要求等對從業人員的通用技能、專業技能、職業素養、職業道德都有較高要求;二是高校培養的人才與商業服務行業脫節,不能滿足行業內企業的要求。本文擬通過對商業服務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能力培養模式的研究,探尋破解上述困境的有效路徑。
一、模式構建思路
(1)商業服務業和高校結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商業服務業和高校結成產學研戰略聯盟,并做到“找準一個定位、實現兩個轉變、做好三個強化”。找準一個定位即根據商業服務業的行業特點,行業與高校共同制定人才培養目標,使培養的學生既要有一定的通識理論寬度和專業理論深度,又要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實現兩個轉變即培養模式由學校單邊培養轉變成學校與商業服務業企業雙邊共同培養,教學方式由以課堂為主轉變課堂教學與現場模擬相結合。做好三個強化即強化創新意識、強化參與意識、強化動手能力。通過樹立創新的理念,強化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方式,以適應商業服務業發展的需要;通過強化參與意識,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參與不同教學環節的設計,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與創造性;通過鼓勵學生參與企業實踐活動,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2)建立符合商業服務業特點的工學結合課程體系。政府、行
業、企業、學校等各利益相關方共同努力,結合商業服務業分類多、變化快的特點,將企業典型工作崗位的要求提煉出來,明確相關崗位或崗位群需要的知識和技能點,找準目標和路徑。開展教育改革、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相關研究和改革。商業服務業和高校要積極應對產業發展趨勢,針對院校相關專業的課程標準與職業標準銜接要求,研究確定技能型人才的總體要求,增強技能型人才培養改革的針對性,建立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對部分課程進行整合,基本理論做到“必須”、“夠用”,專業知識做到“實用”、“管用”,更突出培養學生技能和實踐動手能力;刪除陳舊教材內容,補充最新發展理論,減少課程內容的重復,通過整合使每門課程教學內容;充分利用信息技術及其他技術,探討及引進新的教學方法,并在此基礎上將不同的教學手段與方法進行整合,使這些方法更能貼近學生的實際。根據商業服務業特點,靈活設置專業方向,培養復合型人才,實現相關崗位專業能力和管理能力交叉融合培養,突出商業服務業自身的崗位人才需求特點。(3)構建貼近商業服務業實際的頂崗實習實踐教學體系。實踐教學是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關鍵環節,為此,校企合作專業要建立起條件優良、資源充足、體系完善、運行高效率的實踐教學平臺。既可以實行學生前三年在校學習,第四年到企業頂崗實習的形式;也可予以建立互惠性校企合作平臺。學校派出專業教師到實習基地掛職為企業提供員工培訓,策劃咨詢等支持,實習基地負責安排學生實習崗位,派員工指導實習學生,為學生增強專業感性認識,提高實踐動手能力提供必要的保障條件;還可以由學校利用校內實訓場所、專業師資,由企業出設備出資金合作開辦新企業,校辦企業既能滿足學生實習實訓的需要,又能對外營業取得利潤,是集教學、生產于一體的實踐教學基地。(4)突出商業服務業人才培養的實用性、技能性與職業性。行業部門、教育部門、院校、企業聯合起來開展產教結合、校企合作這項跨部門、成體系的綜合系統工程,共同研究培養誰,怎樣培養,培養后如何發揮其作用等實際問題。借鑒德國“雙元制”的制度設計,探索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學徒制。促進商業服務業中有較好基礎的企業和學校認真研究現代學徒制的制度設計,建立有中國特色的“雙元”辦學的銜接機制。建立起以“校企合作委員會”為支撐的行業崗位人才培養模式。該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在本質上并不為特定企業進行專門性人才培養,而是定位于為行業企業群在內的管理崗位培養復合型管理人才。院校以校企合作委員會內企業的崗位需求特點明確了各崗位人才培養的重點與具體內容,這種合作委員會的形式在學生和企業的雙向選擇中,雙方的選擇面都比“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要廣。(5)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有計劃地安排年青教師到商業服務行業企業進行不定期的掛職鍛煉,以培養“雙師型”的師資隊伍。借助“校企合作”平臺,以合同或合作等方式,將商業服務行業內企業技術、管理人員納入教師隊伍,以強化教學團隊的實踐能力。同時聘請國內外本行業優秀人才到學校兼職授課,突出教學的前沿性、新穎性和現實性。通過以上措施,全面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形成一支具有國際視野、了解社會需求、教學經驗豐富、熱愛教學工作的高水平“雙師型”教師隊伍。
二、模式構建的難點
(1)缺少校企深度合作的社會環境。我國目前商業服務業發展的現狀和我國高等教育的體制間存在一系列的對接矛盾。一方面國內商業服務業企業的文化傳統、社會價值觀念、社會責任觀念以及對教育的理解的水平都與深度校企合作的要求有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我國的高校缺乏靈活的人才培養體制。除此之外,我國在政策法規上還缺乏對企業參與高等教育的有效激勵與制約機制,這使得一些企業從主觀上也缺乏類似于德、美、日等國家企業參與人才培養的積極性與責任感。(2)校企雙方在深度合作的認識上難達成一致。我國目前現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集中在淺層次的實習實踐合作上。一方面,很多學校開展校企合作的出發點是解決學生實習實踐場地不足等問題,對行業人才培養的戰略性思考并不充分。另一方面,我國商業服務業企業中相當一部分發展水平還較低,不能從戰略管理的層面認識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只是把學生當做廉價勞動力使用,其與學校間很難開展全方位合作,這限制了校企合作的深入開展。(3)校企深度合作的機制不健全。我國還沒有真正建立起一套包括明確界定校企合作方式以及校企雙方義務、責任與權力的法律法規體系、專門負責規劃、管理、監督與考核的校企合作協調機構以及較為權威和完整的校企合作準則與指導手冊在內的合作機制與體系。在這種情況下,深層次校企合作的開展中,校企雙方的利益都很難得到應有的保障,因此,合作機制的不健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商業服務業在校企合作培養模式中的作用的發揮。
在知識經濟時代,商業服務業和高校面對競爭,特別是面對人才競爭,要站在戰略的高度,攜起手來共同面對。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能力培養模式,將教學內容緊密聯系工作實際,培養出崗位適應性強、工作上手快的高素質人才,取得雙贏。
參 考 文 獻
[1]李紅菊.論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實踐與我國中職教育改革[J].科教新報(教育科研).2009(7)
[2]蔡桂榮.淺議中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如何改革[J].企業導報.2010(7)
[3]吳秀方.德國“雙元制”職業教育[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1993
[4]鄧于君.我國服務業的發展態勢[J].經濟研究參考.2006(7)
[5]張新生.推進上海商業服務業進一步改革開放的一些想法[J].上海商業.2010(8)
項目基金:本文系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教育部重點課題《行業在我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與作用研究》(課題編號DFA100210)的子課題《商業服務業“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頂崗實習”能力培養模式研究》(編號F10-SY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