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高校目前使用的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已經明顯滯后于高校的發展需求,為此財政部會計司于2009年8月出臺了《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本文將從實際出發,分析高校使用原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的局限性,解析將要實行《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的核算基礎、核算內容、國有資產管理等方面的調整。
【關鍵詞】高校;會計制度;部門預算
隨著事業單位分類改革的深化以及國庫集中支付、部門預算、政府采購等財政制度的逐步推行,我國高等教育所處的財務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在這一新形勢下,高校不但要體現其社會效益,還要注重其經濟效益,以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2009年8月12日,財政部會計司下發了《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對高校的會計制度改革提出了明確的發展方向,高校財務管理面臨新的挑戰。
一、高校所處財務環境的變化
(1)高校明確獨立法人主體單位,政府干預越來越少。從高校的自身發展的情況來看,政府部門對高校的干預越來越少,高校作為獨立法人的辦學自主權日益擴大,相對應的對辦學質量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在實現社會效益的同時,如何提高經濟效益、壯大自身師資力量和經濟實力,確保在激烈的高等教育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是當前大多數高校不得不面對的首要問題。(2)辦學資金多樣化,經濟利益多元化。高校辦學資金的來源不再完全依賴財政,籌資渠道多種多樣,各方經濟利益關系日益復雜化、多元化,利用銀行信貸資金、與企業開展聯合辦學、接受投資機構的投資基金等現代融資手段在高校籌措辦學資金過程中被廣泛運用,高校面向的利益主體不僅僅是政府和社會捐助者,銀行、企業、專業投資機構等成為新興的利益群體。(3)高校的投資意識不斷增強,投資活動多元化。隨著高校后勤社會化和知識產權專利化,高校出資創辦實體、公司、實驗基地,以及為企業提供研究、開發勞務等經濟活動十分活躍,由此給高校財務管理和會計核算帶來了新的考驗。
二、高校現行會計制度的局限性解析
(1)未進行成本核算,投入和產出無法匹配。高校現行會計制度的會計科目仍按照政府收支分類設置,支出分為工資福利支出、商品和服務支出、對個人和家庭的補助等12類,沒有成本類科目。現今的高校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激烈競爭和巨大的資金壓力,所以高校必須同企業一樣重視其經濟效益,落實到財務方面,是“人才”培養成本核算的問題。現行高校財務制度未要求對其進行成本核算,這樣就無法將經濟資源投入與相關的產出相匹配,不利于高校的長遠發展。(2)事業收支全部采用收付實現制。高校現行會計制度由于存在教學年度與會計年度劃分不一致的實際情況,這樣將導致會計信息失真等情況發生。例如,學生學費拖欠,欠交學費未在當年確認為應收債權,虛減了資產;教師課時費按學期發放,導致年度人員支出與實際不符;應收賬款或其他應收款不計提減值準備,又導致資產虛增;基建項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未及時轉為固定資產,長期掛在往來賬上,使高校固定資產賬面價值明顯不實等。(3)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價值體現不準確。高校現行財務制度規定,固定資產不計提折舊,而是按照事業收入和經營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修購基金。固定資產從入賬之日起即以原值體現在報表上,無法反映其凈值和新舊狀況,導致資產虛增。一旦需要更新或報廢,由于缺乏可靠的依據,資產處置隨意性較大。無形資產不具有實物形態,其價值確認尺度更加難以把握,不進行攤銷或重估,隨著社會變遷和技術革新,其賬面價值保持一成不變,有失公允。(4)會計報表體系不完善,信息披露不全面。高校現行財務制度要求報送的財務報告主要包括:資產負債表、收支情況表、專用基金變動情況表等,未要求編制現金流量表。實質上,目前高校所采用的收付實現制恰恰是以現金流入和流出來確認本期收入和支出,未編制現金流量表,就無法及時掌握高校某個時期內現金的流向、變化狀況等財務信息。另外,高校加大改革力度后,后勤社會化、產教研一體化、投資辦企業等現象十分普遍。高校的資產管理和經營成果分析必須把高校投資的全資子公司或者控股子公司的會計報表納入其合并范圍。目前,高校現行財務制度對會計信息披露等方面的要求又比較籠統,大部分高校所披露的會計信息比較粗,有些甚至沒有披露,不利于會計信息使用者的理解,同時嚴重影響管理層的決策。
三、高校新會計制度改革方向的分析
2009年8月12日,財政部會計司下發了《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的通知》(財會便[2009]62號),與舊會計制度相比,新制度的改革要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采用修正的權責發生制,兼顧預算管理、資產管理、績效評價的信息需求。《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適度引入權責發生制,用以彌補收付實現制的不足,在某些特定業務例如財政和上級撥款、捐贈收入和獎勵贊助支出等仍偏向于收付實現制,學費收入、利息支出、固定資產折舊費等運用權責發生制予以確認。(2)新增與公共財政改革相關的會計核算內容。《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新增了與國庫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類、部門預算、工資津補貼、國有資產管理等公共財政改革相關的會計核算內容,例如:零余額賬戶用款額度、財政應返還額度、應付職工薪酬等,更好的與財政制度改革相配套。(3)計提固定資產折舊,無形資產進行攤銷。《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將權責發生制引入固定資產的核算中,高校應當按月對固定資產計提折舊(文物文化資產除外),在固定資產的預計使用壽命內系統地分攤固定資產的成本,合理確定教育成本,增設“固定資產清理”、“待處理資產損溢”等科目體現資產實物與價值管理相結合的原則。(4)統一會計核算主體,基建會計納入核算體系。為了增強會計信息的完整性,《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將基建會計納入“大賬”,增加了“在建工程”和“基建工程”兩個科目,用來核算非基建項目投資和基建項目投資,實現經費賬和基建賬的順利對接,更加真實、全面地反映高等學校的資產、負債和收支等整體經濟活動。(5)調整收入、支出類會計科目的設置。《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對收入(區分不同來源)、支出(區分不同用途)類會計科目的設置進行了調整。在收入類科目新增了基建撥款、財政調劑收入、其他業務收入、后勤收入科目;費用類科目新增了資產折耗、財務費用、以前年度盈余調整,明確了教學支出、科研支出、行政支出、后勤支出等科目內容。《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引用了權責發生制下的收支配比原則,更好地反映了高等學校現實的收支情況,也能更好地核算了高等學校的辦學成本。(6)平行設置財務會計科目與預算會計科目。《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增設“預算收入”、“預算支出”、“本期結余”、“累計結余”四個一級預算科目,與財務會計科目進行平行核算,能夠提供績效評價需要的權責發生制下的財務會計信息,也能提供預算管理需要的預算收支信息,將進一步密切核算與預算的關系,由此將引導高校預算更具有科學性和合理性。(7)調整和擴大了財務報表的相關項目和范圍。《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規定財務報表包括資產負債表、收入費用表、預算收支表、基建投資表和報表附注,其中資產負債表取消了收支項目,收入費用表格局修改、調整后的收入、支出項目進行相應調整,能夠更加清晰、準確地提供成本信息,預算收支表從附表提升為主表,提高了會計信息的完整性、全面反映高校預算的執行、財務收支和財務運行狀況。
參 考 文 獻
[1]財政部.關于印發高等學校會計制度(征求意見稿)的通知.2009
[2]黃寧,張李杰.芻議高校會計制度科目設計之不足[J].財會月刊.2011
[3]才杰.網絡環境下高校會計信息系統如何做好內部控制[J].企業導報.2010(11)
[4]北京用友政務軟件有限公司.陜西工院預算管理解決方案.2012